在季節交替,乍暖還寒的時候,人很容易因為抵抗力弱等原因而感冒,目前感冒藥以緩解癥狀為主,但數量是比較多的,那么問題來了,面對如此多的的感冒藥,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感冒藥該怎么選
感冒作為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病毒感染為主。主要表現為:鼻塞、噴嚏、流涕、發熱、咳嗽、頭痛等。目前,針對感冒主要癥狀常用的藥物有這幾類:
1、抗組胺藥:針對打噴嚏、流鼻涕等,常見的藥物有:鹽酸西替利嗪片等。
2、減輕充血藥:主要是為了減輕鼻粘膜充血、緩解鼻塞等,比如布洛偽麻顆粒。
3、解熱鎮痛藥:主要是用于緩解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常見藥物包括:對乙醯氨基酚片、布洛芬顆粒等。
4、鎮咳祛痰藥:主要用于止咳祛痰,比如氫溴酸右美沙芬片、鹽酸氨溴索片等。
5、中藥:主要是用于清熱解毒,常見藥包括板藍根等,需要辨證論治。
簡單說,只表現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等,可選用只含有抗組胺和減輕充血的抗感冒藥。只表現為發熱頭痛可選用解熱鎮痛藥的單方制劑。既有頭痛、發熱,還有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等可選擇含有解熱鎮痛、抗組胺及縮血管成分的復方制劑。伴有刺激性干咳需要選用含有鎮咳成分的抗感冒藥,咳痰者應選用含祛痰成分的抗感冒藥。
不過這些藥物在服用前,需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是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證等,最好是先咨詢專業醫生意見。
服用感冒藥時,哪些做法是不對的
1、以為多種感冒藥一起吃會好得更快
很多常見的感冒藥都是復方劑型,就是把緩解各種癥狀 (如頭痛、咳嗽、流鼻涕)的成分組合在一起的藥物,所以不建議同時服用 2 種或以上的抗感冒藥的復方制劑。擅自將多種感冒藥“混搭”著吃,相同成分重復服用造成藥物過量,增加肝腎負擔,發生不良反應。打個比方,對乙酷氨基酚片用于退熱止痛,但需要通過肝臟代謝,每天服用不能超過2克,但其他復方感冒藥中,可能含有不同劑量的對乙酷氨基酚,一起吃既不能縮短感冒的治愈時間,相反,還可能因服用過量導致肝臟損傷。
2、擅自增加用量或停藥
一般來說,連續服用1周未見感冒好轉,應該去醫院就診,而不是擅自加大用量,不然可能引起一些身體不適。同理,不建議癥狀一有好轉就馬上停止用藥,比如發生細菌感染時,吃一段時間抗生素通常會發現癥狀減輕,但此時細菌可能還未被徹底“斬草除根”,停藥很容易讓細菌卷土重來,再度加重病情,所以最好按療程吃藥。
除此之外,預防感冒其實也是重中之重的,平時要多進行鍛煉,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注意飲食、睡眠等方面,有助于減少感冒的發生。
參考資料:
[1]馮國鵬.西藥類抗感冒藥成分分析及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07):146-1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