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牛安春 劉延正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重中之重是農民增收。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在產業興農。水果產業作為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上大有可為。據行業研究報告,2025年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5000億元。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也表明,2021-2026年,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6%。
那么水果產業該如何更好地助力農民增收?蒲江縣的解題思路是生態種植。
蒲江地處北緯30°,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年日照時長超過3000小時,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長,為耙耙柑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條件。當地政府引導果農堅持“兩不兩替代”(不用退酸劑、不用增甜劑,用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用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生態種植模式,使得蒲江耙耙柑品質更佳,質地細嫩多汁,酸甜適口,尤其是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胡蘿卜素等各項營養參數占優。蒲江耙耙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還是四川第二個碳標簽農產品,多次出口至俄羅斯、印尼、新加坡、加拿大和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目前,蒲江耙耙柑種植面積達35萬畝,2025年產量預計約80萬噸,產值初步估算可達64億元以上。
(百果園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余惠勇)
春江水暖鴨先知。蒲江的生態農業理念,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認可。百果園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種生態農業的潛力。2月8日,百果園在深圳舉辦了一場蒲江耙耙柑“好果報恩”活動,在全國以5.99元/斤的“報恩價”持續讓利消費者。活動現場,百果園創始人兼董事長余惠勇強調,百果園只賣自然成熟的耙耙柑。基于這一原則,百果園所售耙耙柑均為自然成熟,且通過298 項農殘檢測合格,并要求總砷檢測結果為未檢出,鉛、鎘兩項重金屬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據悉,百果園蒲江耙耙柑“好果報恩”活動將持續至2月26日。
生態農業牽線,百果園與蒲江耙耙柑千里來相會
百果園與蒲江耙耙柑的合作并非偶然。2024年11月2日,在杭州余杭區舉行的2024全國農優產品秋季采購大會上,余惠勇結識了蒲江縣委領導。在交流中,蒲江縣委領導重點提到了蒲江縣正在全域全員全力推行的生態種植模式,其中的“兩不兩替代”對余惠勇觸動很大。后來,余惠勇應邀到蒲江進行實地調研,才促成了這次合作。
(“蒲江耙耙柑好果報恩新季上市”快閃活動)
(授牌儀式)
“作為水果人,看到蒲江政府能夠真正抓生態農業,我感到非常高興,同時更加喚起了我們的使命感,我們必須在銷售端進行呼應,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態農業產品。只有消費者選擇了生態農業產品,才能拉動生態農業發展。而生態農業的核心就是遵從自然規律,讓農產品自然成熟。”
事實上,余惠勇對生態農業產品的認知由來已久。近30年的水果從業經歷,讓他對生態農業產品有了自己獨特的標準,尤其是對于柑橘類水果,通過品嘗就能判斷出好壞。
采訪中,余惠勇給記者講述了他的一段經歷。2021年12月,百果園采購了一批柑橘,采購業務員將準備上市的柑橘拿給余惠勇品鑒。余惠勇品嘗后馬上意識到這批柑橘一定是用了退酸劑的。當天晚上,他立即召開了全集團所有業務人員參加的干部大會,拉響食品安全警報。在會議上,余惠勇向采購業務人員科普了退酸劑。“它是一種砷酸鉛,只要很少的劑量就能改變酸味。它的成本很低,但對作物的影響非常大。砷酸鉛是重金屬,對人體非常不利,再次重申堅決杜絕問題產品上架。”
(蒲江耙耙柑)
百果園始終嚴把“食安關”,并注重高品質。即便是此次合作的蒲江耙耙柑,百果園也并非照單全收。余惠勇告訴記者,除了是否使用退酸劑之外,百果園在品質方面仍然有更高要求和標準。“我們的標準底線是可溶性固形物(糖度)能夠達到10度以上,因為達到10度以上,就意味著其肥培等管理都跟上了。”
不難看出,百果園通過自身的高標準要求,正在引領整個水果行業向生態農業邁進。
技術賦能生態農業,源頭管控守護食品安全防線
然而,發展生態農業,除了銷售端的積極響應之外,關鍵在于種植端。生態農業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規律,讓農產品自然成熟。這就意味著在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傳統的農藥化肥,而要讓果農做到這點,其難度可想而知。
為引領水果產業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百果園早在2018年就引進了先進的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以安全種植為基石,通過改良土壤條件,為植物提供了全面而精準的營養供給。百果園利用BLOF生態理論,針對不同種植基地的土壤特性與作物需求,科學制定土地有機肥料組合及配比,實現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礦物元素三大營養的均衡供給。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大幅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還顯著增強了植株的抗病性,為打造高品質、高產量、高營養、低成本的農產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將這一先進技術廣泛推廣,百果園組建了一支由農業專家組成的精英團隊,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將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悉心傳授給合作種植基地及農戶。在百果園的助力下,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生根發芽,綻放出勃勃生機。
如今,百果園的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合作基地已遍布全國多個區域,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番茄、蔬菜及蜜瓜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中,成為寧夏農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的重要推手。在西雙版納勐海的BLOF西瓜種植基地,百果園深入開展了西甜瓜生態培育計劃,通過土壤改良與生態種植方式,培育出的西瓜糖度顯著提升,口感天然獨特,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
此外,山西大同、浙江溫嶺、北京平谷等地的政府與企業也紛紛與百果園攜手,共同建立BLOF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基地與高品質農產種植中心。目前,百果園生態種植技術賦能面積已近20000畝,在推動農產品向綠色化、生態化及高品質發展方面樹立了嶄新的標桿。
(自有檢測室)
除了種植端,入庫檢測作為果品上架銷售前的最后一個關口,也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過去,百果園是請三方機構進行檢測。但是三方機構檢測不僅會存在時效性問題,而且會出現抽檢結果與實際結果并非完全對應的情況。基于此,百果園成立了專業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心。
成本管控支撐生態農業,高品質與高性價比兩者兼得
發展生態農業,最終的目的是讓農民增收。以水果產業為例,在當前消費降級的市場環境下,要讓果農持續增收,其實就是要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水果。其實背后的壓力還是落到了銷售端。
“物美價廉”過去看來就是個偽命題,但現在它的確會倒逼企業做出改變。余惠勇坦言,既要達到高品質,還要做到性價比,這其實對百果園提出了很大的考驗。
價格空間從哪里擠?在余惠勇看來,只有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低價格才是可持續的。如果只是靠打價格戰或者使用不正當的商業競爭手段,那就是耍流氓,也是不可持續的。
百果園選擇的是一條向內求的路子,而這樣的路子注定是艱難的。首先要通過精細化管理來降低成本,從過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邁進。其次是全鏈路掌控綜合成本,包括成立自己的肥料公司,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通過采后研發來降低損耗,通過規模化生產帶來物流、包裝、倉儲的整體成本下降。
例如在優化供應鏈方面,百果園與全球近30個國家的超過800個水果基地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這一龐大的全球水果采購網絡不僅為百果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水果選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采購成本。
在供應鏈上游,百果園與種植基地、果農及農業合作社等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實現了全鏈路的緊密協同與高效運作。通過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和數字化的技術手段,百果園大幅降低了損耗成本,實現了成本的系統性優化。而在物流領域,百果園更是投入巨資打造了全國性的倉儲網絡,包括冷庫、區域初加工及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為服務半徑約300公里內的門店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確保了水果在儲存與配送過程中的鮮度與品質。
把小單品做大,把大單品做強,也是百果園降低成本的有效舉措。
例如草莓,從10年前的情況來看,它屬于一個小眾單品,因為損耗很大,在南方基本很難吃到好草莓。百果園從2012年開始開發這個單品,最初面臨的挑戰是南方氣溫高,損耗高達50%。后來百果園開始研究采后處理,從深圳做預冷柜,從深圳運到產地南京,逐個環節突破,包括運輸車速、車的震動、采摘等。成本降低后,顧客就能用較低的價格品嘗到好草莓。
成本降低之后,有力支撐了百果園打響“高品質性價比口碑戰役”。
2024年下半年開始,百果園每月推出一款“報恩果”,以低價格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高品質水果。這場戰役取得非凡戰績,比如第一期推出的佳沛陽光金奇異果,大果以5.9元/顆的低價投放市場,迅速實現了991.1萬顆的銷量,環比大幅增長234%。第五期的秘魯藍莓累計銷量超過409.5萬盒,較去年同期激增1456%,總來客數同比增長1078%。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里,“物美”與“價廉”似乎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堪稱消費領域的“薛定諤的貓”。然而,百果園卻正將這個看似遙不可及的消費理想照進現實。
一肩挑“兩民”,百果園“全鏈”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在迎接“物美”與“價廉”的挑戰中,百果園的“全鏈”模式為成本控制立下汗馬功勞,推動了生態農業發展。
百果園作為鏈主性企業,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構建起“鄉村振興鏈”模式。該模式主要以品牌銷售為牽引拉動生產,生產的發展進而帶動新型技術的應用,新型技術又推動環保工作,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通過全鏈路相關企業一起進入,依靠集團軍作戰的方式,整合百果種業、百果農資等相關產業,推動水果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水果產業一肩挑兩民,一肩挑的是市民,一肩挑的是農民。百果園不僅要為廣大市民消費者帶來美味、安全、健康的水果,讓大家享受水果好生活,同時要拉動種植端,引導農民敬畏環境和規律,少用化肥和農藥,甚至不用化肥、農藥,讓環境越來越好,讓農民的收益得到持續增長。”
讓農民的收益得到持續增長,這其實是百果園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一直在履行的使命。而讓市民享受水果好生活,也是百果園作為中國水果連鎖模式開創者一直在履行的使命。
截至目前,百果園在中國已經開設5000多家門店。對于這些門店,余惠勇已經規劃好了藍圖:每一個門店都駐扎在社區,成為社區里面的一盞明燈,服務好社區的街坊鄰居。門店開設到哪里,百果園就會把信任帶到哪里。
二十年前,中國水果市場的版圖中,進口水果僅占10%。2023年,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水果及制品進口額達183.05億美元,同比增長15.78%;進口數量為839.99 萬噸,同比增長5.58%。進口水果占比大幅提升,反映出國產高品質水果仍然不足的現實。
而百果園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通過遍布全國的社區門店,將高品質的水果帶給大家。同時驅動國產水果向高品質化發展。
對于中國水果產業的未來發展,余惠勇認為只有一條路,即品質和品牌化。“品質是根基,品質的根本起點在于種植端。種植端敬畏規律,愛護土壤,用生態種植替代傳統化學種植,這是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同時余惠勇特別強調品牌化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實現品牌化,顧客不認知,生態種植的價值就無法體現。品牌最終呈現在終端,因此全產業鏈需要進行融合。從種植到銷售,中間的整個產業鏈生態是否健康,決定了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
堅持長期主義,讓中國原創模式走向全球
2025年2月3日,百果園發布了2024年業績預報。利潤方面:預計2024年虧損3.5億元至4.0億元,而2023年盈利3.62億元;收入方面:2023年收入113.9億元,預期2024年將減少約15%;門店方面:加盟門店數量從2023年底的6081家減少至2024年底的5116家。
在采訪中,余惠勇坦然面對百果園的業績下滑,他認為這只是短期現象。他分析認為,過去一段時間百果園發展較快,一些門店質量和加盟商質量沒有得到有效管控。而在2024年,百果園對此進行了較大調整,一方面大量讓利顧客,另一方面在品牌營銷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大幅度讓利給加盟商。這些新戰略措施致使百果園在短期內利潤承壓,但是新戰略的成效已經顯現。從去年8月15日開始,百果園的整體下滑得到遏制,開始上漲。“我認為這個方向正確,必經的陣痛也是要承受的。我相信2025年應該會有比較正向的反饋。”
余惠勇將2025年定位為百果園的固本培元年,鞏固根本,塑造顧客價值和恢復元氣。“我們要立足長遠,現在放慢速度夯實基礎,是為了未來能更好的出發。”
自2002年百果園開出中國第一家水果專賣店,首創中國水果專賣連鎖模式以來,余惠勇一直懷揣著讓中國原創模式走向全球的心愿。他希望通過國際化布局,用品牌的力量,讓世界品嘗中國水果,傳播中國的水果文化和理念。我們深信,未來百果園有望在全球水果市場上書寫屬于中國的精彩篇章。
編輯:左淇菘
校對:宋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