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加州女大學生的遇害悲劇,狠狠地扎傷了每一個留學家庭的心。
這位女孩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她曾在國內某高中國際部畢業,托福滿分,還憑借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加州藝術學院的獎學金。
據家人透露,女孩留學四年花費高達387萬人民幣,然而高昂的付出并沒有換來閃亮的未來,卻在大四即將畢業時遭遇不幸。
把漂亮優秀的女兒送出去,最終帶回一盒骨灰,這樣的結局,誰又能承受得了?
直到今天,網絡上依然有人在指責她,批評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過大尺度的照片,批評她交往了白人男友。
這些冷言冷語對受害者以及對她的家人都是二次傷害。
很多人不知道,多少中產孩子卷進美本后過著怎樣痛苦的生活。
高昂的學費,巨大的學業壓力、異鄉的孤獨寂寞、以及畢業后留不下的危機……
這一切都隨時刺激著留子們的神經,而他們的父母卻一無所知。
01
— 灣媽看世界 —
被灌水的“學術烏托邦”
說到美國大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或許是那些名震全球的學術巨匠和諾貝爾獎得主。
能在他們的課堂上汲取知識,甚至與他們交流想法,聽起來是一件多么令人驕傲的事。
然而,現實卻常常讓人失望。并不是每位教授都如人們想象中那樣和藹可親、學識淵博、充滿熱情。
盡管是在名校,一些課程就像是流水線產品,教授機械地翻閱PPT,課堂內容呆板單調,提問環節流于形式,學生的學習毫無體驗感。
最近Reddit論壇一則吐槽水教授的帖子引起關注,帖子中提到:我的教授公然使用 ChatGPT 來提供反饋并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分。
帖子一經發布迅速發酵,引來大量討論。不少美國大學生紛紛跟帖表示,自己也曾遇到類似的“AI敷衍教學”事件。
為了節省備課時間,一些教授采用各種“省力”手段,比如反復使用多年不變的PPT、讓學生分組討論、頻繁安排presentation等。
然后美其名曰“互動式學習”或者“多元化學習”,實際上卻是教授“偷懶”的常見手段。
教授的質量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師資力量不僅直接影響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關乎學術成果的質量與畢業生的職業發展。
然而,一些教授不僅對教學缺乏熱情,還可能帶有偏見,甚至對中國學生抱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例如,前段時間引發廣泛爭議的事件中,一位MIT教授在NeurIPS全球頂尖人工智能峰會上提到學術誠信問題時,使用了一位學生的案例進行說明。
在整個過程中,他唯一明確提及的學生國籍是“中國”。這種特定指向性極強的舉例,讓人感受到刺眼的歧視意味。
02
— 灣媽看世界 —
學霸光環下的“修羅場”
提到“名校生”,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種品學兼優、努力上進的學霸形象。但現實真的如此嗎?未必。
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繞不開小組作業,而這恰恰是很多中國留學生的痛點。
因為往往分到的組員,有的摸魚甩鍋,有的拖到最后一秒鐘才隨便交個敷衍版本,甚至還有直接“人間蒸發”的,留下一個大寫的“坑”給團隊收拾殘局。
而留下來認真完成任務的人,往往只能咬牙幫所有人“擦屁股”,還得小心別被別人搞得一身麻煩。
這種經歷多了,很多人對名校生的崇拜逐漸濾鏡破碎。
逼得不少留學生不得不開發“防背刺”技能,比如仔細檢查組員作業中的ChatGPT成分,生怕被老師發現后“連坐”;保存所有版本的作業,以備日后澄清使用,防止被甩鍋潑臟水...
如果所在班級白人較多,那么中國學生可能會被“孤立”,抱團歧視,在組員沒滿的情況下說滿了。
即使在美本Top 30,依然有不少學生靠的不是努力,而是代寫、代課等手段“畢業生存”。
聽起來很魔幻,但只要他們運氣夠好、不被抓到,從不出勤、不寫作業也能順利拿到學位。
這對于認真學習,遵守學術誠信的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來說,是巨大的不公。
03
— 灣媽看世界 —
“美式社交”幻想破滅
很多人以為,留學生的生活是光鮮亮麗的:名校的課堂、精彩的派對、異國的自由。
但當真正走進這段旅程,許多學生才發現,光鮮背后潛藏的,是難以言說的孤獨與掙扎。
無論是來自富裕家庭還是普通家庭,許多中國留學生都傾向于“抱團扎堆”。
但這種選擇,并非因為他們不想融入當地文化,而是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雙重屏障讓融入變得異常艱難。
研究表明,認為自己英語較差的學生中,超過一半沒有親密的美國朋友,而即便自認為英語很好的學生,也僅有不到10%能夠真正融入美國學生的社交圈。
而那些選擇不主動融入的人,也有他們的理由。
美國大學的社交文化豐富多彩,卻暗藏危機。
兄弟會、姐妹會的派對彌漫著酒精和大麻,有時甚至伴隨著下藥、虐待、霸凌等惡性事件。
幾乎每年都有傳出因兄弟會、姐妹會而發生意外的新聞。
即便避開這些場合,社交壓力依然無處不在。
派對上不喝酒會被認為“掃興”,不參與活動會顯得“格格不入”。
而在許多社交場景中,攀比與炫耀又是主旋律,跑車、高端住宅、奢侈品成為標配。
中產家庭的孩子,即使家里勒緊褲腰帶供他們留學,也難免感覺“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許多中國學生發現自己被隔絕在美國學生的社交圈之外,成了游離在邊緣的群體。
真正讓人感到難以適應的,是社交上的割裂感。這種割裂不僅來自于與當地學生的不同,也來自于留學前后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
曾經的高中生活,單調卻溫暖,朋友們朝夕相處,彼此是最穩定的情感支持。可一旦遠赴異鄉,這種支持開始逐漸瓦解。
與老朋友的聯系漸漸減少,而留學生活中又難以找到新的深度關系。
表面上社交活動不少,但大多是淺層的聚會,無法彌補深層次的孤獨感。
常年累月下來,孤獨感、抑郁、無意義感吞噬著留學生。
04
— 灣媽看世界 —
生理到心理的雙重“折磨”之旅
提到美國的留學生活,許多人都會聯想到現代化的教學樓、設施一流的宿舍、遍布各地的名企實習機會,還有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生活。
這樣的場景通常只會出現在紐約、波士頓、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
如果你的學校恰巧位于偏僻的“小村莊”,那么生活畫風就完全不同了。
美國有不少學校位于交通不便的小鎮上,周圍可能僅有一兩所學校。
比如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學院、維克森林大學以及大部分文理學院。
這些學校去紐約超過6小時,離最近的小城市開車一個小時,最近的超市走路20分鐘。
這樣的環境中,談何豐富多彩的娛樂?
除了地理位置的偏僻,美國不同地區的極端氣候也讓人難以適應,很多地區并沒有國內那樣分明的四季,而是表現為極端的氣候。
尤其是在北部、中西部和東北部,暴風雪和極寒天氣頻繁襲擊,讓許多學校的冬天充滿挑戰。
例如,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東北大學、波士頓大學這樣的學校,冬天大半時間都籠罩在風雪中,氣溫常常低至零下十幾度甚至更冷。
去年,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就發生了一起因嚴寒天氣導致學生體溫過低死亡的悲劇,實在是嚇人。
而在一些南方地區,情況則截然相反。例如德克薩斯州的很多學校,夏天酷熱難耐,氣溫動輒超過40℃。
除了天氣和環境的不適應,飲食文化的差異也讓人頭疼。
用油鹽簡單調味的雞胸肉、生菜、牛油果和薯條,再配上一杯甜得發膩的飲料,是留子不可逃避的“白人飯”。
這樣的食物難以挑起味蕾的欲望,更別提提供長期的營養支持了。
但是選擇了留學,留學生的中國胃也不得不接受這種從生理到心理的雙重“折磨”。
05
— 灣媽看世界 —
更隱性的焦慮:隱形債務
除了學業壓力、文化沖擊、社交圈狹窄這些顯而易見的挑戰,還有一個更深層的隱憂始終縈繞在很多中國留學生心頭:
父母的付出自己又該怎么回報?
這種憂慮,說到底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那就是對父母的虧欠感。
學者馬穎毅的研究揭示了一個獨特的現象:
雖然中國學生大多不用像美國同學那樣背負學生貸款的壓力,但他們的“隱形債務”卻一點不輕松。
對很多中國留學生來說,出國的機會意味著父母用幾十年的積蓄為自己鋪了一條人生捷徑,但與此同時,這條路也載滿了他們的期待和犧牲。
在學者馬穎毅所著的《雄心勃勃又憂心忡忡》這本書的受訪對象里,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來自全額自費家庭。
一個在美本求學的學生,四年下來花費動輒接近50萬美元。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簡直就是“砸鍋賣鐵”式投資。有的家長甚至為了孩子出國賣掉房產、放棄養老儲蓄,完全用未來換孩子的現在。
但50萬美元砸出去,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人生贏家”。
對留學生來說,未來會不會找到滿意的工作?能不能賺夠錢給家里“回本”?
這些問題像看不見的鞭子,驅使著他們在拼命適應異國環境的同時,也背負著巨大的心理負擔。
有時候,留學路并不只是“人生高光”,更像是一場現實版的“孤勇者”游戲。
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他們選擇這條路,是因為依然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而對于這些留學生而言,這種改變命運的路,走得艱難卻又不容停步。
留學這條路會不會后悔,或許在我們當初做決定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