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城路65號,老青島人記憶里的“打牛房”,青島總督府屠宰場舊址,青島肉聯廠前身。121年前由德國人開始修建,是德占青島時期的主要工廠之一,青島歷史上第一座現代化屠宰場,第一個全面實施現代衛生檢驗的屠加工企業,當時號稱"東亞第一屠宰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里一直都是青島市區唯一的屠宰場。
相信很多人也曾聽說過舊時屠宰場種種殘酷的實況,但是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八十多年前,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拍攝的老照片中,經分揀而出,就有一組當時青島宰畜股份有限公司的圖像,結合該時期的一份歷史文獻,與大家分享。其中個別照片的場面或許有些血腥,但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場景。
日占時期,觀城路65號,青島宰畜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宰畜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屠獸場、由德國于1904年創辦,至1906年竣工。第一任場長為葉克布雷希德,斟酌我國民情,仿照德國都雷斯朗商埠屠獸場設備,投資八十五萬馬克建成。由德國官廳經營屠獸、冷藏、制冰等事業,歷時九年。至1914年歐戰爆發,日本戰勝德國后,接管了德國在山東所有權利,屠獸場業務亦繼續進行。
應環境之需要,謀能力之增加,逐年投資、增筑屠室、試驗牛舍、生體檢査場、懸肉庫等設備漸臻完善,因此屠場業務日見發展。至1922年12月膠澳收回,屠場由我國官廳繼續管理,歷時約一年,遂依華府條約改歸商辦,讓渡于中外合資等備財團。
至1924年4月28日該公司正式成立,系完全遵照中國法令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總額銀四十萬元,計分兩萬股、每股二十元,一次收足。股份之分配,中國方面百分之五十四、日本方面百分之四十六。事變后,因建設用款, 日方又增入五萬元,則為日方百分之五十二、華方為百分之四十八。
該公司占用面積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九方步余,建物共計大小十八棟、牛系留場、生體檢查場、牛屠室、豚屠室、羊屠室、內臟整理室、病畜屠室、病畜解剖室、廢棄肉燒卻室、滅殺所、牛皮整理場、內臟運搬場、病畜隔離室、小動物舍、懸肉庫、高架軌道、肢肉捆包場、旋毛蟲檢査室、汽罐室、機關室、冷藏送風室、冷藏庫、制冰室、工人宿舍、汽車庫、秤衡所、倉庫、木工室、鐵工室、污水沉淀池等。
此外辦公處、細菌病理研究室,各配置均屬完善。水利電汽等項之設備無不完備,并能于夜間施行夜間屠宰作業。
照片中的殺牛場面,一個固定的鐵帽套在牛頭上,將一根幾公分粗的鋼釘直接打進牛頭里,非常殘忍血腥,難道這就是“打牛房”的來歷嗎?
牛、豚、羊,各自分別屠宰,屠牛于屠宰前一日,將應行屠宰者全數系留于牛系留場,施行預備檢査,至翌日開始作業前,再次第牽入于生體檢査場受健康之檢査,其合格者導入屠室,用覆面打額式施行屠宰。充分放血后,用起重機懸起,著手剝皮,同時并行割脊、剖分二片,其內臟、頭、舌、筋、心臟、淋巴腺、肺臟、肝臟、脾臟等主要部分,運集于內臟檢査場受內臟檢査,其肢肉經過工成檢査后蓋用證印、移送于懸肉庫懸掛,至此檢査手續完畢,并須行一日間去熱放冷后,運銷商與輸出商雙方在場施行衡量,賣買受授終了后即行捆包,經過捆包檢查后次第運出。
屠豚(泛指豬)于前一日趕入豚系留舍,使為一日以上之休養,于屠宰當日受健康檢查,合格者次第導入屠室,用打額式屠宰,脫毛或剝皮完畢,次第懸吊于內架,同時割脊剖為兩片,頭、內臟、四肢整理后,各部均受檢查,并每頭割取一小片,按號施行旋毛蟲檢查。全部合格者,蓋用驗訖之證印后運出場外。
屠羊,山羊于當日牽入屠室,以刺殺式屠宰,充分放血后,剝皮解體整理完畢,各部受檢查合格者,蓋用檢訖之證印后運出場外,屠宰作業乃告完成。
一組珍貴的老照片,還原“打牛房”的真實場景,八十多年過去,血腥雖早已散去,但歷史仍值得記住。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青島宰畜股份有限公司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改名為青島屠宰場。由于屠宰場建成之初一直以宰牛為主,所以直到如今,這里仍被許多西鎮當地人俗稱為“打牛房”。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再次更名為青島市肉聯廠的老屠宰場陸續搬離了觀城路,此處成為了肉聯廠的市南加工廠。
本文摘選編譯源自:1939年青島特別市社會局編發《青島指南》;
老照片源自:日本京都大學珍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拍攝于1940年左右;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