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到來和雨水的增多。雨水節氣時,大地開始回暖,降水逐漸增多。雨水時而如生命之源,滋養萬物;時而又如洪水猛獸,帶來災害。
如何讓雨水變廢為寶,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成為了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張書函的研究目標。多年來,他致力于破解這一難題,用科技的力量為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緩解水資源短缺、徑流面源污染和汛期內澇等問題。
張書函
來源 | “水資源保護”微信公眾號
要利用雨水,首先必須了解雨水;要了解雨水,第一步便是采集雨水。過去,采集雨水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人工接雨。每當天氣預報有降雨,張書函和同事們便穿上雨衣,帶上設備,匆匆趕往降雨地區。他們在現場擺好盆子,待收集雨水后迅速倒入采樣瓶,并記錄時間。
然而,這種方式效率極低,常常錯過最佳采樣時機。張書函回憶道:“特別容易跑空,有時跑到半路雨就下了,根本來不及采集降雨徑流最初的水樣。”
為了提高采樣效率,張書函萌生了一個想法:研發一種自動采集天然降水水樣的裝置。考慮到雨水采樣地點的多樣性,裝置的電力供應、可移動性、耐用性和維護成本都成為了設計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野外環境中,沒有市電供應,電池的耗電量和壽命會影響裝置的工作效果。經過深思熟慮,張書函決定設計一套無需電力、純靠物理學原理的裝置。
經過多次實驗和改進,張書函帶領團隊于2016年成功研發出天然降水分時段自動采樣裝置。這套裝置不僅無需電力,還能實現降雨過程的分時段采樣。
天然降水分時段自動采樣裝置
來源 | 央視網《人物·故事》
為什么要分時段采樣?監測降雨,不僅要測雨水的量,還要測水質。“北京市的降雨統計下來,有62%左右的降雨都是小于15毫米的,超過15毫米以后,它的水質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一些。”因此,他設計的裝置配備了13個采樣瓶,前12個依次采集前15毫米的降雨,第13個則采集水質穩定后的中后期雨水。
這套裝置的誕生,極大提升了科研人員在雨水采集和水質分析方面的工作效率,為后續的雨水回收利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張書函的努力,讓雨水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
工作中的張書函
來源 | 勞動午報
“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發展狀況和水資源情況,我要始終像塊‘海綿’一樣,不斷吸收知識、深入分析、梳理思路,全力做好城市防災減災工作”,張書函如是說。他的創新精神和不懈追求,不僅激勵著更多科研人員投身于水務科研事業,也為城市的未來描繪了一幅更加綠色、可持續的藍圖。
參考文獻:
[1]張爽.“不浪費一滴雨水”的技術總師——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書函[N].中國水利報,2022-7-21.
[2]《人物·故事》雨中尋“寶”·張書函[OL].央視網,2024-9-13.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