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濤,有來有往,有起有落。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如此,從不能接受到接受孩子原本的面目,不悲不喜,也沒有消極的反應。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自我修煉過程,是從高壓控制和高要求到尊重和接納的一個階段。
父母拿著為孩子好,總是提出很多的要求,要求孩子應該做好這些,不應該去做那些。
幼年的孩子吸收能力很強,像海綿一樣浸泡在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中,不管是被動還是依附性的聽從,孩子都很乖,很聽話。
似乎養出一個指哪打哪,聽話照做的孩子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
可是漸漸隨著孩子的長大,之前有多少控制和要求,就會剝奪孩子多少的信心與勇氣。
孩子聽了很多道理,被父母強加了很多感受,也受到了諸多的指責之后,孩子并沒有具備面對錯誤和勇于糾錯以及逾越障礙的能力。
作為一個覺醒中的父母,我常常問自己:
是否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我是否陷入了刻板養育思維?我對孩子的方式有沒有受過去經驗和習慣的影響?我的一言一行是幫助了孩子,還是對孩子產生了負面影響?
如果家長自己都沒有一桶水,又如何賦予孩子一瓢水?
如果家長自己對事物都已經失去了掌控,伴隨的是挫敗、不安和焦慮,又如何做孩子負情緒的容器?
如果家長對孩子總是過度反應和過度關心,孩子又怎么能有序自發成長?
如果家長總是忽略孩子的情緒與內心需求,孩子內耗和厭學是必然的結果。
當父母沒有覺察自己的情緒,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拿為孩子好而提各種的要求,必然會壓抑孩子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便會成為心理陰影。
那些在孩子內心留下負面陰影的東西,會在無意識中刺激負面情緒的出現與擴散。
情緒障礙也映射出了內心的一些安全感的缺失以及不確定因素的發生,便會有割裂的狀態。
與其總是要求孩子,總是拿著為孩子好而逼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不如去覺察,孩子被什么刺激到了?他的感受是怎樣的?
情緒來源于自身,他人的因素只是行為引起的。淺層次上是別人的無禮,是嘲弄和不友好,而深層是對不喜歡的東西本能的抵觸心理。
追溯到自負感遭到了撼動,讓自己感受受到了威脅,這時就會陷入慌亂和排斥,從而消極的抵抗。
而覺醒則是對現實的本來面目接受和應對,不要妄圖去控制或改變,而是接受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觸碰自己最真實的心。
感受就是感受,是憤怒,是悲傷,是焦慮,是猶豫,是懷疑,是悲傷等。
父母要教會孩子直面自己的內心,直面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逃避和抗拒,或者轉嫁給他人,或者通過傷害自己或情緒內耗而表現出來。
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和欣賞自己的感受,活在真實的世界之中,才是慢慢為孩子增加信心和勇氣的關鍵。
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體驗真情實感,孩子就能更快的走出內耗,明白痛苦或悲傷也只是一種感受,只是一種情緒的體現。
痛苦也可以轉化為智慧和希望,也可以裂變為勇氣和積極的動力。
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不再消極抵觸,允許一切的發生。
生活與經歷本身就是一種閱歷,走向覺醒時刻既有接納也有敞開懷抱,直面自己的感受。
這是塑造無限的生活可能性,縱然艱辛,卻是一條積極和自信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