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3日,一部全新短篇集在優酷開播。
可惜,但看播放熱度的話,它幾乎算撲了。
舉個例子。
現在同樣在優酷視頻播出的知名動畫IP《少年歌行·血染天啟篇》,熱度值最低時也有3628。
但是《貓行東方》這部短篇集,前7集熱度值歷史最高時都僅有3662。
本花始終認為這樣的成績是有些可惜的。
可惜于沒有更多人欣賞到它的畫面美學。
《榆修》篇
01
大佬云集,畫風“奢靡”
可惜糊得1個月都沒能開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許是B站三年前開啟了《膠囊計劃》這個動畫短片集錦項目,又或者是兩年前《中國奇譚》首播。
動畫短片集這個賽道,開始填充人才了。
《大千世界》篇
首先,財大氣粗的騰訊和吳青松、渡邊信一郎、森田修平等12位中外導演共同推出原創動畫短片集。
此內容分為了三個板塊,分別為“定格動畫系列”“青年導演系列”與“大藝術家系列”,藝術性的確相當高。
但或許是由于“大藝術家”系列需要在騰訊視頻會員外,再開一個金額為每月18元的“JUMP”會員,所以唯一對二次元有效的兩大噱頭——渡邊信一郎和森田修平,都不太好使,導致真個系列當時水花都不算大。
后來,愛奇藝也在去年官宣了自己要啟動一項短篇集項目。
由此可見國內各大視頻龍頭平臺,紛紛開始投資動畫短片的未來。
那么隨后,就是咱們這次要聊的《貓行東方》優酷動畫短篇集了。
在它宣傳之初,本花對《貓行東方》是相當期待的,因為它集合多元的畫風,并且集合了許多大咖。
比如中國知名插畫師阿梗,和此次參與《哪吒2》水墨概念海報設計的絲鳴。
《大千世界》篇主創 @阿梗木葉筆記
《榆修》篇主創 @絲鳴·東城張三爺
但說它糊,那也是基于事實。
截至今天中午,本花上豆瓣搜索關于本片的信息時,看到《貓行東方》在豆瓣的首頁依舊是沒有開分的狀態,就連短評也只有區區90條。
《貓行東方》,是以貓為主角,由10支題材、風格、立意不同的動畫短片組成。
其中涵蓋了水墨、二維、三維、定格等多樣化的動畫藝術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它們講的主要都是東方美學。
而看過的觀眾,有評價其為“真正的國產動畫細糠”者,原因就在它堪比新海誠的一幀一畫的審美上。
已播出的集數中:
第一集《大千世界》利用古壁畫、山西古建筑、閩南彩塑等中式文化符號,創造出漫天神話元素的場景,絢爛瑰麗的動態象征著命運循環和時空交錯。
真的每一幀都能做壁紙啊這構圖
《貓行長安》則以盛唐為背景,復刻盛唐時期的宮殿、城墻,畫風個性倒是不算突出,吸睛的主要是動作戲。
而《榆修》是本花最喜愛的一篇。
它用中式水墨畫的底色,講述一個村落中的人類和貓妖的關系。在保持水墨靈動感的同時,又突出了動畫本身的風格。
《臨江仙》將詩人蘇軾搬進大熒幕;《西部的圖克》用的是西部牛仔的狂野畫風,講的卻是中國神仙體系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而今日更新的第7集,叫做《屋檐之上》,使用了十分流暢的定格動畫技術,講述了和傳統建筑文化有關的“瓦貓”的故事。
由于10支短片創作者來源多樣,從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到市場上成熟的動畫導演與團隊。
有一些看過他的觀眾,贊它為“國漫中的細糠”。
不過指代的并非它的劇本,而是此次在《貓行東方》中出現的這些常為觀眾所提倡用于表現傳統文化的畫風。
比如中國水墨《榆修》篇。
02
用最新鮮的視覺
做最古老的元素
在目前已經更新的7支短片中,本花主要想挑出其中兩部較為典型的內容。
短片集第一個故事叫做《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的故事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
講述的是一個與師傅行走在修道之路上的小和尚,被圖中一只靈動的貓咪吸引了注意,從而進入一座充滿奇幻色彩的古塔的故事。
由于進入塔后的故事性較弱,大部分是美術結合傳統文化的視覺呈現,可這并不妨礙畫風美學、鏡頭語言與主創們想要表達的“一花一世界”概念,融合得天衣無縫。
正因如此,才使得本章節的視覺效果尤為出彩。
上列圖片不難看出,《大千世界》的美術風格看起來金碧輝煌、極盡華麗。
有人說這支短片很像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其中對盛唐四大名樓之一的花萼相輝樓的刻畫,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
《大千世界》的后半部分,就很有些這個味道。
導演白婕在接受采訪時道,其中關于中國傳統元素圖案的靈感,來源于萬花筒。
她們以萬花筒的視覺概念出發,追求極致的東方意境的視覺表達。
將萬花筒的旋轉循環的圖像符號,替換成了一些人們從小到大都隨處可見的東方語素內容,如鶴、云、瑞獸、金剛塑像等。
而在色彩上,團隊追求絢爛的、非現實的視覺搭配。用群青、泥金、絳紅、牙白、松石綠等東方色彩概念組成視覺上的整體面貌,體現東方的造型及色彩規律。
“用最新鮮的視覺做最古老的元素,這也是一種高對比。”
阿梗在相關的采訪中反問:
中國色為何不以科學的光譜定義顏色的紅黃藍?而以“天青”“絳紅”“黛色”“石綠”等帶有物性及人的體驗為先行的概念?
“是因為中國人對事物的理解總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基礎上的。”
“我認為的塑造東方審美,就應深挖中國的哲學智慧和認知理念,應站在我們特有的地域文化及歷史脈絡的基礎上研究我們的語言習慣和審美趣味。”
而引起觀眾強烈反應的,想必大家也能猜到,正是第3集《榆修》篇。
《榆修》這部短片,取材自晉代志怪錄《搜神記》中收錄的一則故事《張華擒狐魅》。
主創之一的絲鳴認為,《張華擒狐魅》是《搜神記》中,少有的承載了較多角色表達,細節邏輯相對完整的一則故事,讀過后印象十分深刻。
據采訪資料介紹,《榆修》的制作花費了主創團隊一年多的時間。
其中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水墨動畫的“技藝與意境”如何并存。
可以說,對中國人而言水墨風一定是頂級美學;但對創作者而言,水墨風也一定是極難的。
動畫發展這么多年,水墨精品者寥寥,稱得上一聲珍寶的,基本上也就多年前享譽世界的《山水情》《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水墨動畫作品。
中國水墨動畫的絕響《山水情》
JC動漫館館藏
事實上,從《榆修》這支作品的背景紋理不難看出宣紙的紋路。
的確,這支作品中大部分主要角色,正是自宣紙上一筆一劃畫出來的。
絲鳴透露,這之中的難點之一就是要在龐大的動畫制作過程中保持筆墨力道都保持一致。制作中,每一根線條都在宣紙上繪制3-5次,然后進行掃描,導入到電腦的動畫制作軟件,進行線條拆分及綁定組合,最后再融入動畫中。
《榆修》的動畫師們,還專門設計了線條的“微抖”效果,以此來讓角色在靜止時,也能保持一種有機的生命力。
特效如火光、樹枝的擺動等,也以找到水墨的意境之美為主要目標,期間團隊不斷用水墨線條繪制了多次,才找到了最終的方向。
水墨畫是淋漓盡致的,卻也是極克制的。
《榆修》的主創團隊在此間無數次被“克制”二字打敗,但最終又因它而感動。
03
未來,是否會有一種獨特的
屬于中國的動畫類別?
其實,在國內優酷平臺正式開播前,《貓行東方》就已經在國際上攬獲多項獎項。
首先是《貓行東方》系列,在第二屆香港國際網絡電影節中獲最佳短片提名、最佳制片人獎,在第十五屆中國計算機圖形學大會chinagraph最佳作品獎。
單項短片也收獲頗豐,《榆修》斬獲2024年的釜山國際藝術節金獎,《大千世界》《薛定諤的盒子》《0324》《屋檐之上》摘得銀獎;作為首集播出的《大千世界》,還獲得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當然,就目前大眾對動畫的評判標準而言,故事性一直是標準下的重中之重。
而實驗動畫的故事性,也始終是一項極具爭議的內容。
《貓行長安》篇
在普世標準下,我們依然認為作為一只完整的獨立動畫,就應該具有一部合格的成熟動畫動畫應具備的成熟故事架構。
本花看來,目前更新的7支短片中,無論是故事也好,風格也罷,《大千世界》《榆修》以及在今日更新的第7集《屋檐之上》都是風格最為突出的。
然而如果必須對實驗性動畫的故事性有所要求,那仍是第4集《西部的圖克》最優。
然而在看完貓型東方動畫短片集后,本花不由得思索。
就如同傳統的中國寫意畫之于被普遍接受的西方美術一般,在廣為世界所接納的典型動畫風格中,是否可以存在另一種獨特的、屬于中國的動畫類別?
寫意、舒緩、哲學而主流。
就像《中國奇譚》第一季那支《鵝鵝鵝》一般。
插畫與動畫的合體,中國動畫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合拍。
在實驗動畫上踏出這樣一步,或許正是對年輕的中國動畫,以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的獨特聲音的孜孜尋覓。
編輯:第三方陣營玩家
-THE END-
-新書上市-
千呼萬喚,終于等到
《2024你好,插畫——
第二屆全國插畫扶持計劃(CIAC)優秀作品集》
第二屆賽事精彩作品全收錄
還有大獎得主、特邀作者、賽事評委深度專訪
干貨滿滿,不容錯過!
點擊即可擁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