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印象中的博物館是視覺和文化的盛宴,穿越千年的珍奇文物與藝術感十足的展陳設計,讓觀眾一飽眼福。然而通州區宋莊鎮有一座博物館,要感受這里的文化內涵,聽覺更重要。
2023年5月,聲音藝術博物館在宋莊藝術小鎮正式開館,這座以聲音為媒介,專注于收集各類聲音的博物館,不僅展示聲音、科普聲音,還會揭示每種聲音背后的文化,堪稱一座聲音的寶庫。本期探寶,我們一起探索聲聲不息的聲音的魅力。
“胡同綠蔭”下聽老北京聲活
“磨剪子嘞戧菜刀——”“冰糖葫蘆!”走進聲音藝術博物館,耳畔便傳來一連串熟悉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透著濃濃京腔,閉上眼睛,立體環繞的聲音讓人如同置身于老北京熱鬧的胡同中,仿佛與走街串巷的商販擦肩而過。突然,聲音變換:燕子啾啾如沐濃濃春意;陣陣蟬鳴忽到悠長夏日;百日蟲的吵鬧又來報秋;再一細聽,年關將至的鞭炮聲轉眼冬來。
睜開眼,才恍覺竟在一方空間里經歷了四季輪轉。眼前是一塊大屏幕,一棵大樹,幾張板凳。樹木由北京常見的槐、柿、棗、榆、海棠等拼接成“京城混合樹”,掛二三鳥籠,屏幕上輪番播放每種聲音對應的場景,在板凳上坐下,恍似在老北京一處尋常的胡同綠蔭下,聆聽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百態。
這便是聲音藝術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老北京聲活。其中收集了40余種聲音,時長約20分鐘。聲音藝術博物館展陳主管吳黎浪介紹,展出的所有聲音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自己采錄的,或在戶外,或在百姓家里,連續采錄了十幾年。
“曾經此起彼伏、各具特色的叫賣聲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博物館的第一展廳中就循環播放著十余種叫賣聲,不乏楊德山等名家。您細聽,同一樣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吆喝完全不同。拿糖葫蘆舉例,在北城深宅大院居多,吆喝聲就要悠長,讓院子里的人聽到,所以北城賣糖葫蘆的商販,一般吆喝為‘糖——墩兒’,其中‘糖’字會拉得特別長,而“墩”則十分輕聲;而南城則相反,聲音干脆利落,一般吆喝為‘剛蘸得的’。明顯的風格差異,讓第一次聽到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同一種商品。”
鴿哨聲、駝鈴聲、敲鑼聲……這些老北京的聲音是如何發出的?展廳中擺放的響器道盡其中奧秘。一件由特殊的鑼和槌組成的響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叫銅點兒,是昔日北京盲卜算卦所用,因為盲人的另一只手需持盲杖,所以這種響器的特點是鑼與槌用同一只手來操作。將槌夾在中指與無名指之間,伴隨著兩根手指上下擺動,讓槌與鑼相撞,從而發出聲音,吸引人們注意?!眳抢枥苏f,當時正常視力的算命先生則用另一種響器,卜卦者一聽,就能區分出兩類算命先生。
銅點兒旁邊擺放的響器叫鼓兒,這不是常見的樂器鼓,而是要小上太多,小到比一元硬幣大不了多少。它和緊挨著的銅棍是一個組合。吳黎浪介紹,這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收文玩舊貨等物品的“打鼓兒的”,盛行于晚清與民國時期,有些人家道中落,難以為繼,只能變賣家中物件兒?!斑@些人還是要面子的,所以走街串巷收貨的只敲不吆喝。有主顧聽到,就會將他們叫進家中。”吳黎浪說。
駝鈴也是北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年間,駱駝是北京的主要運輸工具。城墻下,古道上,駝隊穿街而過的場景在北京很是平常。一般17頭駱駝拴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位,叫作“一連子”,冬天每天上午從北京阜成門運煤進城。每個駝隊會有一頭駱駝帶銅鈴,因而老北京冬天的街頭少不了駝鈴聲。其他季節駱駝會運其他貨物,除了夏天——駱駝也需要放暑假。凡是有駱駝的地方必有駝鈴,從土耳其到北京,駝鈴聲橫跨整個亞歐大陸。
想要挑出幾個最具老北京風格的聲音,鴿哨一定榜上有名。將鴿哨綁在鴿子的尾羽上,鴿子飛翔空中,哨與氣流接觸便會發出美妙聲音。館中便有葫蘆類、聯筒類、星眼類、星排類四種不同形制的鴿哨。一群鴿子搭配三至五把不同音調的鴿哨,就會在空中奏出一首交響樂。“不同造型、出氣口的多少都會造就不同的音調和音色,有清脆的,也有渾濁的?!眳抢枥私榻B,“鴿哨在宋代便有記載,現在的鴿哨只有兩百多年歷史。從清朝到現在有一條正宗工藝傳承——從‘文’字號陶佐文傳到張寶桐。張寶桐將‘文’字號工藝傳給徒子徒孫。館內的鴿哨便均由張寶桐徒孫李志剛與付磊所作?!?/p>
再現新疆消失一千年的語言
穿過老北京聲活展廳,剛剛煙火巷弄的喧鬧與四季之聲在耳邊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耳機里傳來的陌生語音。這里是新疆古代語言展廳,六個屏幕和耳機分兩列排開,戴上耳機,屏幕上可以選擇新疆各個地區的古老語言,有梵語、龜茲語、敘利亞語、突厥語、吐火羅語等十余種,文獻主題涵蓋法律、經濟、醫學等多方面內容。
戴上耳機,其中聲音無從辨別,這是新疆已經消失一千多年的古老語言。“這是我們通過與語言學者合作,再結合文獻資料的發音體系復原出來的?!眳抢枥苏f,“從這些古老語言中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流變。比如唐代漢語現在聽起來有點像廣東話,因為現在的廣東話也是當時從中原傳過來的語言。語言有些在發生變化,逐漸被其他語言取代,也有些在戰爭中失傳了?!?/p>
若用耳朵感受新疆的異域風情,語言是一種,音樂是另一種。新疆古代語言展廳對面,六個懸空的聲音體驗罩十分惹眼。游客總喜歡鉆到罩子里一探究竟,剛一進去,里面就會響起不同的和田音樂,聽著節奏感極強的樂曲,游客便會忍不住跟著扭動起來。罩子里的音樂是全沉浸式的,外面不容易聽到,而在里面卻能感到自己完全置身于樂曲的包圍中,如同正在千里之外的高原上與同伴一起伴著篝火載歌載舞。每個聲罩里有一塊小屏幕,歌曲名稱、民歌來源地區、演奏者、錄音人員等信息一目了然?!霸O計這個裝置就是想讓大家能更放得開。因為新疆和田民歌的節奏感很強,人們聽著就容易忍不住跳起舞來,而且外面的人只能看到腿,看不到臉,可以玩的更盡興?!眳抢枥苏f。
另一個展廳內,天花板上懸掛著新疆的傳統民族樂器,有達甫、冬不拉、薩帕依、卡龍琴、熱瓦普等,剛剛聽到的和田音樂正是由它們演奏出的。樂器下方則是一個方形地坐榻,鋪著獨具特色的和田圖案地毯。“上面是樂器展示空間,下面盤腿一坐,正好是一方音樂舞臺?!眳抢枥苏f,“之所以選擇新疆聲音展示,因為這里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地區,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的交流留下了豐富的語言和音樂,我們希望展示給大家更多元的聲音與文化體驗。”
運河船工號子等“通州聲音”入藏
除了展示聲音,收藏各種聲音也是博物館的主要工作?!巴ㄖ輾v史悠久,從金朝開始就已經是漕運通濟之地,明清兩朝又是漕運重鎮,南北文化于此交匯,造就了獨特的運河文化?!眳抢枥私榻B,與漕運文化有關的聲音中,通州當地流傳的運河船工號子獨樹一幟,其中既包含了通州當地的語言特色,也借鑒了運河沿線城市的民歌。
去年6月,聲音藝術博物館走進了兩位特殊的客人:通州區文化館退休職工常富堯和通州運河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他們為博物館錄下了10個種類,共計22首船工號子?!斑@些運河船工號子是我1987年收集到的,可以說是搶救性發掘,因為我當時如果再慢一點兒可能一首都收集不到。”常富堯跟記者分享了運河號子收集的過程。
1987年,還在文化館工作的常富堯開始收集運河船工號子。他沿著北運河通州段的東南到西北,挨村尋找會唱船工號子的人,直到在運河北首的鹽灘村碰到了趙慶福,也是趙義強的父親?!摆w老的祖輩全是漕工,我去了兩次,一共給我唱了22首運河號子?!背8粓蛘f。
吳黎浪記得,錄制當天常富堯和趙義強在錄音棚中十分投入,當喊到起錨、搶灘、拉纖等旋律十分激昂的號子時,兩個人不自覺地加上動作,看上去就像漕運鼎盛時期時,兩位劈波斬浪的漕工?!爱斕靸晌焕蠋熞还蹭浟耸走\河號子,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保存和整理,計劃以大屏幕沉浸式聲場聆聽的方式與觀眾見面?!?/p>
去年3月,聲音藝術博物館開啟了《通州記憶中的聲音》項目。目前,燃燈塔上的塔鈴聲、南大街中的實景生活聲音、非遺抖空竹的聲音等都已入藏聲音藝術博物館,下一步博物館的聲音團隊將會采集更多具有通州文化特色的聲音。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張群琛、李若晨
攝影: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常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