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AI 搜索接入 DeepSeek 了。有幾點想法分享一下。
1
微信 AI 搜索目前灰度測試中,部分用戶在頁面下方會看到「AI 搜索」的入口。打開后可以看到有很簡單的輸入頁面,有一個可選界面。
聊天回答中也有思考過程,與 DeepSeek 官方很相似。可以感受一下:
雖說 Chatbot 是個很簡單的產品形態,目前微信的接入也不算完整,以單次問答為主,還經常服務器忙。說明上線的確有點倉促。
2
回顧俞軍老師的體驗公式:用戶體驗 = (新體驗 - 舊體驗) - 遷移成本。
Chatbot 之間也沒有顯著的體驗差,不會有多大的壁壘。昨天是通義,今天就可以是元寶。昨天是豆包,今天就可以是 DeepSeek。只是零散的單次請求而已,用戶的粘性可以忽略不計。
而 DeepSeek 由于是開源模型,大家都能用。技術沒有差異了,對話又很難做出新的花樣。體驗差不大的情況下,高頻場景會覆蓋和吃掉低頻場景。
這是另一個現象:體驗相近,用戶反而會逐步向高頻打開的產品遷移。
本質上是每次打開的操作成本不同,真實體驗是有區別的。正如小額支付里,哪怕什么都沒做,微信支付也會不斷蠶食支付寶的份額。
獨立的手電筒 APP,在 iOS 官方推出系統手電筒之后,大家會自然遷移用更便捷的系統級支持。
微信就是另一個「系統」。同時有著高質量社交信息(微信的私聊和群聊)和媒體信息(公眾號和視頻號)的微信,會是 AI 天然的落地場景。
DeepSeek 對微信的意義,不止搜索。與社交、媒體、支付的結合,都富有想象力。
感謝 DeepSeek,讓我的騰訊股票終于回到水面了(之前補倉的水位有點高了)。
3
拿著騰訊的股票,好幾年一點都沒拋,邏輯還是:騰訊依然是大廠里壁壘最高的。微信的壁壘,是與個人計算設備強綁定的,手機是主流設備一天,騰訊就能巋然不動一天。
如今技術平權,也更驗證了一個觀點:未來 AI 的入口,還是巨頭的入口。革命性的新巨頭是很難再出現的。
用戶體驗 = (新體驗 - 舊體驗) - 遷移成本。
Chatbot 并沒有對傳統需求的產品有碾壓式的體驗差,也許除了搜索,都還沒有剛需到能有替代效應。而中心化的搜索已經不是今天主流的用戶需求。試想一下,我們日常的搜索已經分散在微信搜索、淘寶搜索、支付寶搜索、小紅書搜索、B 站/抖音搜索,并非傳統的搜索。傳統搜索代表的只是網站搜索。
在 AI 代碼、AI 繪圖這些垂直場景下,反而更有替代機會。Cursor 就是在 AI 發展到如今水平之前,很難成立的 AI 產品。
觀察下來,還是不斷在加深我的刻板印象:在大的場景下,互聯網最高頻的場景里,都是 +AI,不是 AI+。
4
大模型本來就還是賦能型的產品,DeepSeek 的開源更是鯰魚下海,攪動了生態。技術平權,性能又好,閉源產品就顯得有些尷尬。
阿里的開源大模型 Qwen 一躍成為最受關注的大模型。前幾天蘋果宣布主要與阿里合作,選擇放棄 DeepSeek,因為后者并非大廠,很難接得住。
這一輪乾坤大挪移,大廠的 AI 地位重新洗牌:騰訊可低成本接入,坐擁用戶和場景,成了最大贏家;阿里有了蘋果蓋戳,可以坐穩 toB 的江山,成了最有話語權的云服務廠商;字節略有尷尬,原本風頭正勁,如今用戶在被 DeepSeek 和 DeepSeek 的套殼產品截胡;百度的文小言,是一「言」難盡(不知道為什么還不直接免費,4 月 1 日才免費,非要趕過節嘛)。
小紅書、知乎應該都能沾到很大的光。它們應該是微信之外,有著最寶貴用戶數據和信息的平臺。AI 的低成本接入會讓這些原本「技術看起來不怎么樣」,但有優質用戶和場景的平臺,替代掉過渡時期的 AI 產品。
5
DeepSeek 讓 AI 接入的成本降低,技術不再有壁壘,那么場景就轉移回有用戶和場景的平臺。那么是不是代表機會只是老玩家的呢?
前文雖說,高頻場景會吃掉低頻場景,不過前提是「體驗相近」。小額線下支付就是典型的相近體驗場景,掃碼用哪個 APP 都行,那么高頻打開的 APP 就能吃掉別家。有的場景,則是長尾的低頻場景,通用產品的體驗未必有優勢,反而會有新的產品機會。
有很多中小企業在做的場景,是大廠看不上,視之為雞肋的。像 Midjourney、Cursor 這種專注垂直場景的 AI 產品,大廠也許都看不太上,公司里立項都難。這是中小廠的機會。
你可能會說,這些產品沒有壁壘啊。其實,小,本身也是壁壘。有自己的用戶和場景,有付費意愿和留存,這些產品都有生存空間。
之前聊過,像筆記產品,印象筆記、flomo、Notion 等等,在大廠看來意思不大。更小的場景里,像之前我在三五環聊過的「小貓補光燈」,像我在用的記賬軟件「財禪」,都是大廠看不上的生意,別說大廠,可能有些融了資的創業者都看不上,卻能讓一個小團隊過得很舒適。這些例子還是前 AI 時代的,在 AI 浪潮后,無論是寫代碼,還是實現用戶個性化功能,難度都大幅降低。
對此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就像之前跟莊明浩老師聊的,24 年如果是 AI 大模型年,那 25 年可能就是 AI 應用年。應用層會有更多豐富的產品出現,也會有更多有意思的競爭出現。同時,大量屬于古典產品經理的機會也會重新出現。不管在大廠還是在小團隊。
以張小龍當年的演講一頁作為結束吧。
補充閱讀/收聽: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