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145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22個詞條
01
網上看到一則帖子,帖主說,和對象在一起的時候,自己常常會突然變得很不耐煩。
比如,兩人在高速上,對象開車,帖主坐副駕駛,于是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帖主:我想尿尿……
對象:那你要到下一個服務區上廁所嗎?
帖主:不要,我要尿車上。
對象:啊?你要尿褲襠里?
帖主不接話,又過了一會兒。
對象:還有10公里了,你要去服務區上廁所嗎?
帖主很無語,覺得對象問的都是一堆廢話。
她不明白,為什么對象一定要她回答肯定句才罷休,就不能直接做決定,帶她到服務區去嗎?
帖主說,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對象都是這樣的反應,要她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只要她回答了,就照做。
這讓她覺得,對象就是明知故問,因此常常會覺得不耐煩。
帖主不理解對象的行為,評論區很多網友也不理解帖主的“不耐煩”,有需求就說,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為什么要一個人當另一個人肚子里的蛔蟲呢?
是啊,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卻總要抬杠;明明只要一句肯定回答就解決了問題,卻要情緒化地繞得人云里霧里。
不好好說話,仿佛已經成了許多家庭的日常頑疾。
看過一個故事:
丈夫加班到深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
他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地板和陽臺上整齊晾曬的衣服。他掃了一眼,卻沒有說話,徑直走到客廳,突然問道:“花澆了嗎?”
妻子剛想回答,他卻嘆了口氣,語氣里帶著一絲不耐煩:“你怎么總是要我提醒?就不能主動點兒嗎?”
話音未落,他瞥見了餐桌上冒著熱氣的飯菜,還有一個精致的奶油蛋糕,上面用巧克力醬寫著:“老公工作辛苦了!”
他的喉嚨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心里一陣懊悔——剛才那句話,像一根刺,扎進了妻子的心里。
而妻子站在一旁,原本迎接他時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見。
從今以后,妻子恐怕再也沒有制造驚喜的心情了,她的那些期待和興奮,都被丈夫的一句埋怨給沖散了。
不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來說,真的是一場災難。
02
臺灣一家公司曾拍過幾個公益視頻。
工作人員以廣告試鏡為由,對幾組家庭做了一個真實的測試。
他們把孩子接到片場先行拍攝,再把父母安排到另外的隔間進行采訪,讓他們回憶以前對孩子語氣不好的場景。
在孩子等待父母到達拍攝地點的這段時間,工作人員會讓他們給父母打電話,催促爸爸媽媽快點到達試鏡場地。
而接到電話的父母,則被要求模仿當時不好的語氣回答。
6歲的女兒在攝影棚里等媽媽一起試鏡,可到了約定時間,媽媽還沒到。
于是,女兒掛電話詢問媽媽在哪兒。
結果,等來的不是媽媽的溫柔安撫,而是不耐煩的訓斥:
“你要干嘛,我在騎車,快要到了!等一下!”
話還沒說完,電話就被媽媽掛斷了。
又過了一會,媽媽還是沒到,女兒又打了一次電話:“媽媽……那個……”
大概是害怕再次挨罵,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試探著。
但換來的仍然是媽媽的斥責:“怎樣啦!你很煩!一直打,我快要到了,你一直打干嘛!煩。”
電話再次被媽媽掛斷。
這一次,女孩終于捂住臉,忍不住哭了。
另一邊的攝影棚里,工作人員把對著女兒直播的屏幕轉向媽媽時,她才明白,自己無心的一句回答,會讓女兒這么難過。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
道理人人都懂,但我們仍然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對親近的人失去耐心。
比如,當對方反復確認我們的需求時,我們會覺得對方“明知故問”;當對方沒有立刻理解我們的意思時,我們會覺得對方“笨”或“遲鈍”。
這種不耐煩的情緒,本質上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表現。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緒化的狀態下,往往會忽略對方的感受,只顧表達自己的需求。
比如開篇的帖子中,帖主在車上想上廁所,只關注自己的不適,卻忽略了對象的反復詢問實則是在關心她,想幫她解決問題。
帖主的不耐煩,不僅讓對話變得尷尬,也讓對方感到委屈。
03
如何改變“不好好說話”的習慣?
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
當對方反復確認我們的需求時,不要覺得煩,要意識到對方對我們的關心。
其次,要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用情緒表達。
比如,當你覺得不耐煩時,可以直接說:“我現在有點煩躁,不是因為你的問題,而是因為我有點不舒服。”
這樣既能避免誤會,也能讓對方理解我們的狀態。
聽過一對模范夫妻的故事:
兩人剛結婚時,丈夫并不主動承擔家務。
每次妻子催促丈夫做完家務后,總會笑著夸贊:“哇,老公,你是不是偷偷學了什么秘訣?怎么打掃得這么干凈?我真是低估你了!”
當妻子需要丈夫幫忙時,她會用略帶崇拜的語氣說:“老公,我明天要加班,你能幫我洗一下衣服嗎?我覺得你肯定能做得比我好。”
丈夫聽了,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沒問題!”
正是這種充滿尊重和鼓勵的溝通方式,讓他們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也讓他們成為了別人眼中的“模范夫妻”。
他們的感情之所以如此親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與對方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
它要求我們放下自我中心,學會換位思考;要求我們控制情緒,學會理性表達;要求我們尊重他人,學會真誠溝通。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所說:“真正的溝通,始于傾聽,終于理解。”
當我們學會好好說話時,不僅能改善人際關系,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平和、從容。
共勉。
*作者簡介:飛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個人公號“飛小白有話說”(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觀,分享走心的文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