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時間剛剛進入“三九”節氣,晚上的氣溫更是冷的要命。
奉天省城內一片凄寒蕭瑟,厚重的煙霧籠罩著天空,寥落的街燈下偶爾有三兩行人走過,人們大多蜷縮在家里圍著爐火取暖。
帥府大青樓的槍聲
自從前一年夏天,東北王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被炸身亡后,日本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不時有關東軍士兵和身著和服的日本僑民穿街而過,臉上盡是耀武揚威、趾高氣昂之色。
民國時期的奉天街頭景象
張學良雖然接手了東北政局,但奉系內部尚未完全認可這位年輕的首領。
有的人陽奉陰違,有的人觀望遲疑,前路就像這天氣一樣,煙霧迷蒙讓人看不清楚。
張氏帥府的隨從屬吏,眼見著少主人面沉似水、不茍言笑,也都小心翼翼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張氏帥府大青樓
入夜后,位于帥府北面的大青樓仍然亮著燈,作為奉系集團的樞機重地,這里曾經發出了許多重要政令。
突然,“砰、砰……”東面的老虎廳傳出了幾聲槍響,劃破了看似寧靜的夜晚。
聽到動靜的仆從們心肝顫動、面面相覷,又不敢隨便打聽,心中暗想肯定是出了大事。
楊宇霆和常蔭槐
次日清晨,張學良急召相關奉系軍政要員入府,宣布總參議楊宇霆、黑龍江省長常蔭槐“阻撓新政,破壞統一”,已將二人就地處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楊常事件”。
楊、常在奉系的地位
楊宇霆早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長期在奉軍中擔任參謀長、總參議等職,督辦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
因善于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人稱奉系集團的“小諸葛”。在組織兩次直奉戰爭、平定郭松齡叛亂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張作霖長期視為左膀右臂。
常蔭槐曾在奉軍中擔任軍法官,后來負責管理鐵路交通等事務,在任內嚴厲整治京奉鐵路的運輸秩序,拒絕在日本人陰謀策劃的“滿蒙新五路協約”合約上簽字。
常蔭槐與楊宇霆交情甚厚,被當作心腹,唯其馬首是瞻。“楊常事件”事件發生前,常蔭槐身兼黑龍江省長、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中東鐵路督辦等要職。
奉系首領張作霖及其部屬
郭松齡反奉失敗被殺后,“陸大派”(主要是陸軍大學、保定軍校畢業生)群龍無首,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主要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逐漸做大。
張作霖在位時,這些舊部懾于老帥威嚴,尚能安分守己、規矩行事。
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大刀闊斧起用新人,整頓奉系軍政事務,而“士官派”成為威脅其統治的主要勢力。
挑戰少主權威的后果
同樣是奉系集團的最高首領,張學良統御部屬的情況與張作霖時代很不一樣。
張作霖是帶領老兄弟們打天下的,誰見了都要畢恭畢敬道一聲"大帥",秉承的是用人不疑、放手開干的原則。
而張學良是少主新立、根基不穩,許多人表面顯得很尊重,不過是看在張作霖過去的情分上,有些老家伙干脆就直呼“小六子”長短。
楊宇霆儼然以東北軍元老自居,對張學良這個喜歡跳舞,抽過大煙的后輩十分輕視,把自己當成了輔佐成王的周公。
對張學良的為政舉措指手劃腳、妄加干涉,時常當著眾人的面進行訓斥。
常蔭槐作為楊宇霆的親信,同樣在公開場合對張學良倨傲無禮,目無長官,甚至擅自在黑龍江編練山林警備隊。
奉天兵工廠車間
盡管張學良已經宣布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但楊宇霆和常蔭槐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公然表示反對。
事件發生前,楊、常二人未經請示,就自行決定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要求張學良在預先擬定的文件上簽字。
加上此前屢屢挑釁長官權威的行為,終于觸碰了張學良的忍受底線,斷然安排貼身衛兵沖進老虎廳,將楊宇霆、常蔭槐二人當場擊斃。
作為奉系集團的新晉當家人,張學良面臨著復雜的局面,一方面要與國民政府溝通協調,另一方面要日本關東軍周旋應對,急于在各位大佬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
殺人立威,也許是最能夠立竿見影的方法。
楊、常已成眾矢之的
楊宇霆和常蔭槐二人的下場,是各方勢力推波助瀾的結果。不僅是張學良想要除掉他們,日本關東軍、南京的老蔣,都想搬開這兩塊絆腳石。
民國前期東北區域及鐵路地圖
由于楊宇霆堅決反對東北易幟,反而主張拉攏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一起倒蔣,因此常凱申必欲除之而后快。
楊宇霆率軍駐守灤州時,與桂系軍閥白崇禧有過私下接觸。常凱申探知情況后給張學良發電報,稱白崇禧勸告楊宇霆:“何不推翻張學良取而代之!”
就這樣,在張學良的心里種下了一根尖利的刺。
張學良和蔣介石
嗅覺靈敏的日本人發現了奉系高層的裂痕,想把這里的水攪得更渾。
據說極端民族主義者大川周明,給張學良寄來《日本外史》,用紅筆劃了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記述,隱喻少主被逆臣篡位的故事。
張學良很難不把自己的境遇,與書中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如若一招不慎,就會落得身死族滅的結局。
《日本外史》書冊
楊宇霆為人跋扈,四面樹敵,許多人不敢當面得罪,但仍心懷忌恨、伺機報復。楊、常二人死后,張學良讓人將尸體暫存風雨壇姜廟。
在楊宇霆家人收尸前,竟然有人將其腦袋割了下來,楊家只好用一塊木頭包布替代。
張學良的復雜心情
決定處死楊宇霆和常蔭槐之前,張學良也有過猶豫。畢竟二人是追隨其父親多年的舊部,都曾立下過赫赫功勞,皆為奉系舉足輕重的人物。
令人驚奇的是,在最后下定決心時,張學良拋了三次銀元,結果都是袁大頭朝上。猶疑不定之下,再押反面朝上,結果三次全都是反面。
處決楊、常二人后,張學良命令重金撫恤家屬,并予以厚葬。送的挽聯倒是頗有文采,不知是何人代筆。
寫給楊宇霆的是:“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涕淚。凄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寫給常蔭槐的是:“天地鑒余心,同為流言悲蔡叔;江山還漢室,敢因家事罪淮陰。”
事件發生許多年后,垂垂老矣的張學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嘆息“當年或許該再多一些忍耐”。言語之中帶著深深的悔意,成為一個永遠無法抹去的心結。
楊常事件的后續影響
楊常事件發生后,奉系高層劇烈震動。二人的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皆驚懼不安,唯恐禍及自身。
與楊宇霆過從甚密,同樣反對東北易幟的孫傳芳,聽到消息后大驚失色,立刻溜到大連避禍。
為了盡快穩定人心,張學良通電宣布,不再株連楊宇霆、常蔭槐重用過的官員。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楊宇霆、常蔭槐被殺,相當于張學良自斷臂膀,注定了奉系勢力的衰落。
當年,中國和蘇聯就中東鐵路主權發生沖突,東北軍傷亡慘重,只好恢復中東鐵路原狀。
兩年后,日本關東軍突襲沈陽北大營,東北全境落入日寇之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