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G5011蕪合高速蕪宣機場互通正式開通,標志著蕪湖在長三角交通一體化中再落關鍵一子。這一工程不僅將蕪湖、宣城兩市的機場通勤時間壓縮至35分鐘和25分鐘,更以“四改八”的擴容規劃(計劃2025年底全線通車)重構了區域交通網絡。
在業內看來,這一交通升級的背后,是蕪湖作為安徽經濟“第二極”對要素流動效率的目標。
交通動脈“激活”產業規模
作為“市域半小時通行圈”的核心節點,蕪宣機場互通通過準自由流車道設計,實現了公路與航空的高效銜接,為蕪湖打造“開放樞紐”提供了硬件支撐。
另外,京福、寧安、商合杭三條高鐵穿城而過,打通了蕪湖直達長三角超九成以上城市的高鐵通道。從蕪湖坐高鐵,30分鐘到南京、合肥,70分鐘到杭州,90分鐘到上海。
2024年,蕪湖GDP達5120.5億元,同比增長6.4%,成為安徽首個非省會“五千億城市”。
另外,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48.8%,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72.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61.8%,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0.5%。
“這一跨越式增長背后是多重動能的體現。”中盛普英產業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胡鋒對 《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工業增加值9%的增速、固定資產投資42.4%的爆發式增長,以及研發投入占GDP比重4.28%的科創投入強度(居全省首位)。
汽車產業是蕪湖的“首位產業”。
當前,蕪湖市正全力打造世界著名汽車城,形成以奇瑞為“鏈主”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的汽車產業生態。2024年蕪湖市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營業收入5840.3億元,同比增長31.4%。
目前,蕪湖汽車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20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超900家。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速達232.7%,撐起安徽汽車產業的半壁江山。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蕪湖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之一。”胡鋒說,此外,蕪湖還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目前,蕪湖正在加快布局建設整車生產基地,目前奇瑞智造一工廠已經滿產,二工廠產能迅速爬升,力爭今年首位產業營收突破5300億元,2027年突破萬億元,堅決扛起全省汽車產業版圖半壁江山。
安徽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擺在第一位的就是科技創新策源地。
胡鋒進一步表示,目前蕪湖經濟結構已呈現“科創驅動”特征,比如8個創新型園區投入運營,奇瑞開陽實驗室、啟智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等平臺推動技術轉化,90%以上規上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形成“產業+科創”的雙向賦能。
按照規劃,2025年,打造“創新之城”,蕪湖市將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組建規模30億元的“鳩茲科創灣”發展母基金,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探索建立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包容性考核體系,通過“孵投聯動”新模式,面向優質科技成果、高科技項目和創新型企業“直投”“跟投”。
不過,胡鋒認為,蕪湖與合肥及長三角核心城市的差距仍在拉大,城市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盡管產業快速發展,但人口集聚度不足,常住人口增長緩慢,外來人口流失與產業用工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面臨“招工難”問題,制約了產業鏈的擴張。
構建“智算之城”
蕪湖數據中心集群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兩大集群之一,同時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數據中心集群,承載著“東數西算”國家工程的重要樞紐角色。
目前,蕪湖市在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華為云華東數據中心項目已建成并投入運營,抖音火山引擎長三角算力中心項目的一、二期工程也已開工。此外,中國聯通、中科曙光等項目預計將于年底建成投運。全市在建機架規模已超過10萬架,已建成的機架規模達到2.1萬架,智算規模更是達到了3999P。
在算力產業鏈方面,蕪湖已累計落地41個算力產業鏈項目,總投資額超過3000億元。
蕪湖方面表示,力爭2027年全市智算規模突破4.5萬P,打造全國智算之城,更好賦能全省、長三角和中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
“蕪湖值得關注的是其產業布局的前瞻性,十大新興產業中,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賽道已形成集群效應。”胡鋒分析,蕪湖以“鳩茲科創灣”為核心,構建“實驗室—園區—企業”三級創新體系:奇瑞主導的汽車智能化研發、賽迪科創中心的技術孵化、金融支持科創的“共同成長計劃”(服務1200余家企業),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閉環。
“如果結合其人工智能產業規劃,未來在智能駕駛、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大模型應用或將加速落地,成為長三角算力網絡的重要節點。”他如是說。
據悉,目前,“鳩茲科創灣”內蕪湖智算經濟產業園、灣谷科技園等8個園區已投入運營,入駐企業300余家;夢溪科創走廊、蕪湖經開區鳳鳴研創中心等8個園區將于今年投入運營。
在業內看來,蕪湖的崛起打破了“一城獨大”的省域經濟格局。
胡鋒進一步指出,蕪湖長期錨定汽車、高端裝備等賽道,避免盲目多元化。同時,深度融入G60科創走廊,以“雙圈互動”(南京、合肥都市圈)獲取資源外溢。 未來,隨著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的深化,蕪湖或將成為長三角向內陸輻射的“戰略支點”。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