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天王、李哪吒、殷郊太子、太歲神、紂王、申真人和孫悟空等等的超時空大亂斗,宗教、民俗、神話、歷史的一鍋亂燉。
【引子】
今天早上老道友衛道長問了我一個問題:哪吒為啥叫三太子?李靖又不是皇帝,而且有三個兒子,他三兒子怎么能叫“太子”呢?
由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一段涉及以上人物故事的一大串問題。
首先是我對他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
濫用“太子”,是佛教經文翻譯對漢語造成的負面影響。
不論是皇帝/王/諸侯的孩子,還是太子/后子/世子/儲君等等名稱,繼承人的意思被消解了。
北魏《賢愚因緣經》“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往詣諸國,殺諸太子”……
五代《祖堂集》“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和尚,南天竺國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
明《大藏一覽》“曩世有王摩訶羅池,生三太子”“第三王子問言,此虎所食何物”……
可見這些佛經中的太子就是王子,從佛教傳入中國早期譯經開始,一直有刻意將王子譯為太子的情況。
*有些國學營銷號說中國人把太子濫用為王子,是遼金時期漢語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的,可見其誤,其實他們也受到佛經翻譯影響。
*有些人說印度沒有太子和王子的區別,所以佛教如此譯經不是刻意。其實印度也是分的,儲君叫Yuvraja,不繼承王位的王子叫Rajakumara。可見此說亦誤。
佛教在中國傳教,翻譯經文時為了自神其教,經常故意夸大或者說翻譯過度。比如把六道輪回所有天道眾生翻譯為天子、天王、天帝,把修羅譯為天道而阿修羅保持音譯,把毒蛇譯成龍而蟒蛇音譯為摩侯羅伽,把與死人鬼魂無關的薜荔多譯成鬼道,對于漢語來說都是亂用,一定程度地污染了中國語言邏輯,加之明清世俗文化流行,最終導致了民間口語中把所有王子都稱為太子的傾向。
【俱毗羅、毗沙門、托塔李天王】
接著,我們聊起來最近很火的哪吒,但是要梳理哪吒主線,必須要先梳理李天王這條線。
哪吒和李天王都有著三步走的演化趨勢:
印度教(婆羅門教)→佛教→道教(民俗信仰)
好在托塔李天王這條線的邏輯簡單,就是北方毗沙門天王和唐代軍事家李靖的結合。
佛教基本上原裝吸收了印度教的世界觀,只是把印度教天神貶低到了不能超脫生死的六道輪回的天人道,當在弘法中需要再提高這些天神地位時,則或稱為佛護法,或稱為某佛菩薩化身。其世界圖景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四大部洲,大海,鐵圍山等等,下面有各種輪,上面有三界諸天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最低的兩層天是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天和山頂的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這兩層天的諸天(天神)只能偶爾飛飛,根本不能居住在空中,佛教為了強行把修羅翻譯成天道,對應把他們稱為“地居天”,“地居天”就是上不了天只能呆在地上的天人,這個詞兒對漢語來說簡直沒法形容了。
*佛教為了貶低道教,經常說道教的天主玉皇上帝就是佛教忉利天天王帝釋天,離譜,好歹玉皇還是住在天上的,帝釋天只能住在山頂。
扯回到四天王天,這層天的老大就是四大天王,在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源于印度教的俱毗羅。
《封神演義》魔家四將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但其實毗沙門天屬于是一拖三了,三樣法寶辨識度高,傘給了魔禮紅,鼠給了魔禮壽,塔給了李靖。小說里魔家四將的反哺影響也很大,現在的四大天王形象基本都受到影響。
毗沙門天到中國演變為一種軍神信仰,唐代到達了頂峰,對當時唐朝和西域的影響都很大,于闐國王還以毗沙門天王的后裔自居。
唐初中國有一位人間軍神:李靖,滅了東突厥,名列凌煙閣,據說他曾經鎮守的北方城門叫披沙門,披沙門和毗沙門,迎來了歷史性的結合。于是出現了“披沙門下李天王”,有了毗沙門天王李靖的說法,從四大天王衍生出來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神明:托塔李天王。
影響總是相互的,托塔李天王對四大天王產生了反作用力,一是地位超過了四大天王,《西游記》四大天王成為給玉皇把守天門的小王,李天王已經隱然成為他們的上級領導大王;二是拐走了毗沙門天的兒子哪吒俱伐羅,變成了托塔李天王之子李哪吒。
*托塔李天王信仰只吸收了毗沙門的一個知名兒子哪吒,沒吸收另一個知名兒子獨健,后來給三兒子哪吒安插了兩個哥哥,先找來泗州大圣僧伽大師的弟子木叉,叉吒音近,有了二兒子木吒,又找來軍吒利明王,有了大兒子君吒,君金音近,后改名叫金吒,終于形成李天王兒子金吒木吒哪吒組合出道。
*《西游記》里木叉/木吒是觀音菩薩身邊的惠岸行者,因為民間傳說里僧伽大師是觀音化身,孫悟空斗黃眉怪一節去請助拳的大圣國師王菩薩,就是神化的唐代僧伽大師。
*封神故事里,唐朝李天王穿越到商朝生下小哪吒,這種年代挪移的事,在小說、傳說里也很正常,比如《西游記》里給朱紫國金圣宮娘娘送五彩仙衣以防賽太歲的紫陽真人張伯端,也是從宋代穿越到唐代的。
【哪吒俱伐羅、李哪吒、哪吒神】
印度教俱毗羅主掌財富,變成毗沙門天也當上藏傳佛教的黃財神,他領導夜叉族,作為他兒子或者眷屬的哪吒俱伐羅也跟夜叉關系密切,有的說就是夜叉。
他們被佛教吸收后就改造了一番,佛經里哪吒有時是兒子有時是孫子,哪吒媽媽、毗沙門天王妻子/妹妹成了吉祥天女,而在印度教里原版的吉祥天女是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妻子拉克什米。哪吒形象可能也與毗濕奴化身的黑天(奎師那)腳踩龍蛇故事有關。
佛教哪吒主要有幾個特點:愚癡,暴戾,信佛。敦煌經變中的毗沙門天王與哪吒童子故事,解釋了塔的來歷:哪吒長相丑陋兇惡,只敬佛教不敬父王,毗沙門天手托寶塔請來了阿彌陀佛,于是哪吒禮拜佛塔順便拜了父親,這也呼應了宋詩“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哪吒刮骨剔肉故事可見于宋代禪宗公案“那咤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卻現本身,為父母說法。”有人主張這是佛教觀想法門或其他修行方式的比喻,并非真去刮骨剔肉,被民間信仰俗化為真實割肉。
哪吒斗龍故事可見于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出土遼代寶函和泉州開元寺南宋石塔圖像,寶函有大圣那吒太子與和修吉龍王的字樣。
隨著托塔李天王信仰興起,佛教哪吒故事逐漸移植到李靖之子李哪吒身上,忤逆、斗龍、刮骨剔肉的線索依稀可尋,西游故事里給哪吒重塑肉身的如來佛祖,演變成封神故事里的哪吒師父太乙真人。于是這對糾纏不清的父子,從印度教和佛教的毗沙門天和哪吒俱伐羅,終于演變成了道教和民間宗教的托塔李天王和李哪吒。
中國哪吒比起印度哪吒,故事邏輯日益本土化,天生火氣稍減,面相更添了幾分好看,《西游記》說他“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道教的哪吒神是一類神的統稱。
這里需要強調的一下的是進入道教中的哪吒神,不僅指李哪吒一個神仙,實際上,哪吒神在道教是指一類神,特點主要是:青少年,或多臂,迅捷,暴戾,威猛等等。
如《道法會元》中的:
“正一那咤金輪大元帥黃元益,即涌頭大神”
“正一那咤王:吳宛,執鐵槍。”
“靈官性急,威烈那咤。三頭九目,飛石揚沙。”
*附一個我個人的猜想,未確證:哪吒的乾坤圈混天綾可能來源于他降伏妖魔的法器繡球,繡球、彩帶的圖像變成平面的圓圈,演化出金剛圈和混天綾。
*附一個個人理解:哪吒的讀音應該是nazha,nezha屬于方言白讀。
【哪吒、殷郊、太歲、申真人、孫悟空】
中國的哪吒故事越講越有人情味,以至于《封神演義》里的哪吒雖然也還是惡哪吒,但因破廟而與父親翻臉的情節,已經有些可以理解了。而同一部小說里,出現了同一個形象被異化改編的另一個人物,即紂王太子殷郊。
*同一個故事里出現了一個人物形象和另一個由同一人物因素分化出的人物形象,也很常見,比如《西游記》里的多聞天王和托塔天王,《寶蓮燈》里的二郎神和沉香。
道教地司法主帥殷郊的形象基本上是改寫哪吒故事和興周滅商故事的結合體,一些道經中,殷郊的名字就叫做“金哪吒”。“哪吒”自然來源于李哪吒,“金”字可能來源于殷郊太子師父申真人或帝辛、武庚(庚辛申酉屬金),或者金吒/軍吒利明王。殷郊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受到父王迫害、愛好修行、肉體重塑、崇信師父、忤逆與爭斗、骷髏與繡球佛塔的關系等等,都可以看出兩者的敘事邏輯。
《武王伐紂平話》里的殷郊太子,實打實地用大斧子砍了他爹紂王的頭,這一點比哪吒還哪吒了。畢竟佛教儀軌里的哪吒已經“捧塔隨天王”,父慈子孝了。
當然,除了哪吒故事,殷郊身上還有上古華夏的影子。作為道教太歲神殷元帥,在很多道書、法本里(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殷郊秘旨源流實跡》等),殷郊出生的故事基本就是照搬帝嚳姜嫄生后稷的故事,“棄”“郊”有關,殷郊母紂王妻姜后,姓姜可能是原自姜嫄。這個故事中的要素:神靈入胎、生為肉球、被反復拋棄而神明保佑不死,應該是殷郊形象影響哪吒故事的情況。
殷郊對哪吒的影響,豐富了父子矛盾之外的故事。哪吒由信佛轉為信道,與中國師徒父子的文化觀念有關,封神故事和道、俗信仰里的哪吒師父太乙真人,送靈珠投胎、出生取名收徒、跟人打架惹禍罩著、教本事、給傳家寶、死了管救、不聽話管打、分配工作、安排前程,比他親爹還像親爹,相較西游故事和佛教里的哪吒師父佛祖(阿彌陀佛→釋迦如來)只管壓制和重生,情節上豐滿得多,情感上更能獲得國人認可,難怪作為哪吒師父,太乙真人的影響力在短時期內就反超了佛祖。
而《封神演義》殷郊降周又反周的故事,可能真的與紂王的兒子武庚有關,滅商后周武王沒殺武庚而把他封在舊地,派仨弟弟在附近監視武庚,他們伙同武庚在周武王死后叛亂,被周公旦平定,史稱武庚/三監之亂。
而封神故事里的紂王形象,也是歷代昏君形象的集大成者,包括并不限于夏桀、商紂、周幽王,《封神演義》紂王除了有同時代的狐貍精妲己,還有來自于夏桀和妺喜的野雞精胡喜媚,還有來自于周幽王和褒姒的迫害太子宜臼故事。而在周幽王、褒姒、太子宜臼這個故事里,太子逃到母親申后的申國,借助申侯,聯合犬戎等滅了西周,這個“申”字,被認為是道教中殷郊之師申真人、小說中申公豹形象的來源。
而道教中的金鼎妙化申真人,因為申字地支屬猴,又隱居在水濂洞,也被有的民間信仰當做猴子精孫悟空,于是就有了殷太歲的師父是孫悟空的說法,這不免有點倒果為因,申真人信仰最遲在宋代已流行。反而可能是孫悟空形象受到申真人和殷太歲的影響,《南游記》中孫悟空兒子奇都、羅猴(羅睺計都二星)、女兒月孛星,皆是太歲部下土煞從神,顯然受到太歲神煞體系的影響。
回到殷郊太歲神形象來看,多為青綠色身體,這與太歲自帶的木屬性有關;外形多為丫髻少年或多頭多臂像,這實際上就是哪吒神的形象,并非太歲神的形象;而傳統太歲神的形象,是腫脹凹凸的面部(可能與視肉、肉芝有關),加上眼中生手、手中生眼的特征。注意這種形象實際上是太歲神本身的形象,《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楊任也好,道教六十甲子值年太歲中的金辨(辦/赤)也好,就是依據此種太歲神本身形象而來,而非相反。
*在一些民間傳說里,殷郊的師父是姜子牙姜太公,可能與殷郊母親姜皇后姓姜有關,而姜后被炮手剜眼,也可能與殷郊的太歲神屬性形象有關。
*還有一些田野傳說更直接說殷郊的母親姜后是姜子牙的女兒,所以姜太公才幫助周文王周武王興周滅商。我感覺這種傳說太野了都不太敢說,但前幾天跟某學者交流,他竟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姜后、姜子牙的“姜”極可能源于“羌”,殷商喜歡用羌人舉行人祭,這個故事背后可能是羌被商攻擊,姜后是俘虜奴隸所以被殘害、姜子牙為了避禍才入山修道,甲骨文中有類似原型。這個我沒有研究,不敢下結論,略備一觀。
*補充一個關于殷太歲身上的要素:骷髏。道教解釋他身帶十二骷髏象征十二歲王十二月煞(因為太歲是一年中的最強神煞,統領諸煞),一個大骷髏象征他媽媽姜皇后,有的道書殷郊要砍他爹紂王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為他媽報仇,他被拋棄沒憤怒,直到十八歲知道了他爹害死他媽,就要造反。說點個人想法,網上總有人說哪吒反抗父權,我是一點沒感覺到,但是我感覺殷郊沾點邊,起碼他是真愛他媽媽。
有人主張殷郊身上骷髏源于佛教大黑天(濕婆/大自在天化身),此觀點我不敢茍同,只能說有可能,密教形象戴骷髏的很多,大黑天說目前還不能說服我。
*道教拜太歲法事的傳統神明系統中,以后土大帝為主,有姜太公、廖真人,還有申真人和殷郊太歲,要素豐富,可供參考。
*哪吒被稱為三壇海會大神、中壇元帥,南方也有法教稱為三壇,不知是否有關。
【結束】之所以扯這么多,也和最近很火的兩部電影、兩個角色有關,《哪吒2·魔童鬧海》里的李哪吒和《封神2·戰火西岐》里的殷郊,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倆可能是一個人。
乙巳正月十四 雷庵
剛開始做公眾號。想把小科普們整理一下發出來,慢慢形成體系,供大家學習和批判。不知道怎么寫更好,能讓大家更易懂,更愛讀。所以非常非常非常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郝某稽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