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月前,特斯拉在毫無預兆的前提下,突然發(fā)布Model Y煥新版。并喊話“盡管對比”。下單當日,超過5萬臺的訂單量,讓友商們看傻了眼。
小米SU7 Ultra則更加夸張。去年7月19日發(fā)布原型車,10月29日發(fā)布量產版,直到今年2月初展車才到店,等了整整半年。
兩款新車,一輛主打實用,一輛主攻性能,都代表了各自細分領域的爆款水準。
但完成這兩款大熱車型的實車探店后,筆者覺得有很多問題值得玩味:
例如,原本煥新Model Y在初期規(guī)劃時,確實準備安裝更大的電池來提升續(xù)航,為何后來沒有執(zhí)行?
小米SU7 Ultra的底盤塞了3臺電機,為何不再塞一臺,讓參數表現更好?
煥新Model Y:更新不止外觀
從特斯拉官方發(fā)布的新車照片可以看到,煥新Model Y采用了和“賽博皮卡”類似的風格,不過沒那么激進,要更圓滑一些。
大多數新車都是官圖好看,實車一般,然而煥新Model Y竟然相反。
外觀方面的亮點:
1、貫穿式日行燈非常醒目,亮度很高,在擁堵的車流中也能一眼辨認。不過,它并未像理想“星環(huán)燈帶”一樣,是一整根,而是由三根燈帶拼接而成。
這樣做的技術難度會低很多,同時成本也會下降不少。
2、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阻,煥新Model Y的輪轂也進行了升級。同樣是鋁合金+塑料殼的組合,但塑料殼對輪圈的包裹面積更大,表面還增加了不規(guī)則凸起。
新輪轂組合對新車續(xù)航提升不少,只是顏值不如老款Model Y標配的雙色塑料殼好看。
3、尾部貫穿式漫反射尾燈,是目前業(yè)內首次量產。不論質感還是實用,都達到了讓人驚艷的程度。
當環(huán)境變昏暗后,尾燈除了起到提醒后車制動的作用外,還能在地面投射出一條接近兩個車身寬度的“警示線”,讓后車注意,別靠自己太近。
特斯拉工程師向《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透露了一些有關煥新Model Y比較有意思的升級:
車頭的“T”logo,在中國市場必不可少。但在北美市場,特斯拉已經刪除煥新Model Y全車的“T”logo。原因很簡單,相比不如手掌大小的logo,具備極高辨識度的整輛車,更能代表特斯拉。
煥新Model Y的第二排座椅支持4/2/4等比例放倒,同時還采用電動翻折。而為了讓翻折速度更快,電機結構增加了變速箱,這就使得座椅翻折時間縮短至4秒。作為對比,此前業(yè)內平均翻折時間為7秒,提升了43%。
新款Model 3采用方向盤轉向燈,其目的就是為了以后全面普及高階自動駕駛做準備。但推向市場后,用戶反對的呼聲強烈,于是重新將轉向燈撥桿“還給”了消費者。不過,屏幕換擋則依舊保留,估計通過AI來判斷車輛需要前進或后退的技術,已經成熟。
再來看一些更深技術層面的升級。
煥新Model Y的前懸掛使用的頻率減震系統和新Model 3相同,通過直接與減震塔、車身相連,提升剛性。同時,后懸架新增支撐桿,并將整個副車架與車身連接,增加車尾的穩(wěn)定性。這也是為何特斯拉官方宣傳車身剛性提升3%,但舒適性卻更好。
為了獲得更好的NVH性能,煥新Model Y的內飾中,杯架、后備箱蓋、側邊儲物槽內襯都采用了類似地毯的軟性吸音材質,就是為了降低車內噪音,帶來更安靜的駕乘體驗。
此前被吐槽的全景天窗,也做了升級。新車的玻璃包含兩層納米鍍銀涂層,能進一步隔絕車內外的熱量傳遞,讓車內溫度更穩(wěn)定,且更防曬。
同時,剎車系統都進行了優(yōu)化,通過減少行駛時卡鉗與制動盤之間的阻力,提升續(xù)航和效率。
據悉,特斯拉在煥新Model Y的初期規(guī)劃時,確實準備安裝更大的電池來提升續(xù)航,底盤也留出了安裝大電池所需的空間。但是,考慮到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工程師放棄了這一想法。于是,就通過各種各樣的降低功耗行動,來提升小容量電池的續(xù)航里程。
雖然煥新Model Y還沒公布EPA的測試數據,但可以預測同容量電池,續(xù)航提升接近5%。
有意思的是,煥新Model Y甚至還在車內頂棚安裝了4D雷達成像系統,通過它就能監(jiān)測車內乘客。這項技術帶來的實用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發(fā)生事故時,選擇哪些氣囊彈出,哪些不彈出,降低維修成本;二是萬一將兒童或寵物鎖在車內,特斯拉能檢測心跳與呼吸,并主動呼救和開啟空調,讓車內保持舒適的氣溫。
關于煥新Model Y,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升級,例如HVAC過濾系統等等,它的煥新程度超越了國內新車的“大改款”定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qū)互動交流。
小米SU7 Ultra:“一秒千金”
小米SU7 四驅MAX創(chuàng)始版,零百加速2.78秒,售價29.99萬元;
小米SU7 Ultra,零百加速1.98秒,預售價81.49萬元。
0.8秒的性能提升,卻需要51.5萬元的購車成本,值嗎?
在性能車愛好者眼里,它不是“很值”,而是“超值”!拿燃油車型舉例:
布加迪Chiron Super Sport版,零百加速2.4秒,官方售價約400萬美元;
柯尼塞格Jesko Absolut,零百加速2.5秒,官方售價約340萬美元;
法拉利SF90 Stradale,零百加速2.5秒,官方售價50萬美元起。
再看性能近似的電車。
特斯拉Model S Plaid,零百加速2.1秒,官方售價81.49萬元;
Lucid Air Sapphire,零百加速1.8秒,官方售價181萬元。
為了獲得“1秒俱樂部”的資格,小米SU7 Ultra的底盤裝了三臺電機。其中,前軸一臺V6S,峰值轉速21000轉/分,后軸兩臺V8S,峰值轉速27200轉/分。
三臺電機帶來1548匹的總功率輸出。
不過,光堆參數其實并不算領先,其他品牌四電機的車型也能輕松突破。關鍵在于,小米研發(fā)的三電機扭矩矢量控制系統,能將三臺電機輸出的動力同步協調,在賽道這種極致的工況下更好地控制車身姿態(tài),并將動力分布在需要的車輪上。
四臺電機雖然參數表現更好,但對控制系統算法以及電池、電控都帶來巨大挑戰(zhàn),硬上的話,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同時,小米SU7 Ultra的電池容量93.7kWh,是寧德時代專門為賽用電車打造的麒麟Ⅱ系列產品,主打高功率輸出。這款電池最高支持5.2C高倍率充電和16C放電,峰值電壓897V,基本能“喂飽”三臺電機,確保賽道中的全力沖刺,以及下賽道后的快速補能。
甚至在20%的低電量情況下,整個電池包依舊能保持800kW+的輸出,確保車輛的動力供應。此時增加第四臺電機,車重變大、性能降低,反而成了累贅。
當然,電池在高倍率充放電工況下會嚴重發(fā)熱,寧德時代與小米聯合定制了高效的散熱系統。小米SU7 Ultra實測能在紐北賽道連續(xù)全功率輸出2圈,做到電池不過熱。
由于加裝的大電池和大電機,小米SU7 Ultra的裸車重量達到2360kg,相比小米SU7 Max重了整整155kg,幾乎是兩位成年男性的體重。
重量越大,對制動系統的要求越高,普通的碟剎系統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小米用到了碳陶剎車。
從輪拱可以看到,小米的剎車盤直徑非常大,幾乎占滿整個輪轂,直徑達到420mm。同時,剎車盤表面有“裂紋”,這是碳陶在燒結時形成的獨有不規(guī)則紋路。
據悉,在保時捷、蘭博基尼等車型上,一整套碳陶剎車系統的選裝價格可以輕松突破10萬元,但小米SU7 Ultra標配,而這套系統的成本,官方并未公布。
不過,從官方公布的100-0km/h 30.8米的制動距離來看,性能不俗。
值得注意的是,碳陶剎車并非全是優(yōu)點,它有點像熱熔胎,冷車狀態(tài)下的性能表現并不好,甚至不如普通鋼制剎車盤。只有在重剎幾腳,制動盤到達最佳溫度區(qū)間后(一般為600℃起),才會展現真正的性能。
在“1秒俱樂部”,“力大磚飛”的理論已經失效,這時候空氣動力學占據主導。
普通小米SU7那套為了耍酷的升降尾翼,很可能在極速狀態(tài)下起到反作用。于是,Ultra又重新設計了一套真正的空力學套件。
小米SU7 Ultra的車頭下方,有尺寸巨大的U形風刀和氣壩,前者負責劈開前方擋路的空氣,后者負責將氣流梳理后,順著光滑的車身向后延展。
為了增加車輛在高速時尾部的穩(wěn)定性,替換掉原本小巧的升降尾翼,用碳纖維固定大尾翼來代替。它的長度達到1.56米,弦長為240mm,是能合法上路的最大尺寸。
雖然不能電動升降,但在極速狀態(tài)下,它能為小米SU7 Ultra的車尾提供最大285kg的下壓力,將彎道中頻繁甩動的車尾,牢牢按在路面上。
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原本尺寸就非常夸張的尾部擴散器中央,還安裝了帶有主動調節(jié)功能的導風板。能在0°-16°區(qū)間內自由調節(jié),梳理尾部紊流,讓車輛的風阻進一步降低。
雖然第一次造“超跑”,但看得出來小米非常用心,也做到了這個價位的極致。相比價格和性能近似的特斯拉Model S Plaid,確實更有誠意。
結語
因為造型過于激進,煥新Model Y剛亮相時還被網友群嘲。然而,開啟下單通道當日,超過5萬臺的訂單量,讓友商們看傻了眼。
要知道,這還是在沒有見到實車,只有幾張照片的“盲訂”狀態(tài)下取得的銷售成績。借用某新勢力品牌CEO的話:“爆了,真的爆了。”
再看小米SU7 Ultra,雖然80多萬的售價能在四五線城市買套房,并且還有特斯拉Model S Plaid和極氪001FR這樣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狙擊。
但依舊在開售10分鐘內,收獲了3680臺的訂單。
新車推出時,雷軍的計劃才賣1萬臺,10分鐘就完成了近40%的KPI,讓其他新勢力看紅了眼。
煥新Model Y也好,小米SU7 Ultra也罷,蛇年開年,就迎來這兩臺霸主級別的產品,可見2025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是怎樣一片血雨腥風。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yè)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yè)邏輯與商業(yè)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