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量產了?!(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在今年蛇年春晚舞臺上,國產機器人“獨角獸”公司宇樹科技憑借著“會扭秧歌的機器人”再次引發市場關注。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機器人,憑借著張藝謀導演的創意融合舞蹈《秧Bot》中的出色表演爆火出圈。春節后也成為資本市場的主線之一,表現并不遜色于國產大模型Deepseek概念。
然而“魔幻”的是,就在2月12日,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機器人在京東線上渠道開啟了售賣,售價分別為65萬和9.9萬元。只是上架不久,宇樹科技的京東官方旗艦店就顯示這兩款機器人處于無貨狀態,原以為是被搶空了,結果只是預售,根據披露來看,宇樹的G1機器人交付周期為45天,而H1為60天。從價格更“親民”的Unitree G1人形機器人產品介紹來看,該型號為G1-001,主要使用場景是娛樂陪伴,續航時間在2-4小時,這樣的人形機器人你會買嗎?
話說回來,國產人形機器人確實不錯,未來可期。但現在就大肆鼓吹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了?
01短期,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被高估了!!
在這里首先不否認2025年確實會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但有一盆冷水還是要澆的,就是“量產≠規模化”,也不等于業績放量!從產業角度來看,目前的人形機器人產能依舊處于建設中,也就是0-1的過程,而從1-100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至于短期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聊過:
以目前市場熱度較高的宇樹科技為例,雖然其營收并未披露,但大致可以從市場空間計算出來。根據宇樹的產品線來看,四足機器人大概率是目前的核心產品,但是根據GGII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銷量僅3.40萬臺,同比增長76.86%;同時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規模10.74億元,同比增長42.95%。
再從統計的企業營收規模來看,占據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前三的企業分別是宇樹科技、波士頓動力和云深處科技,宇樹科技以較大領先優勢位居規模份額第一,而2023年其營收占比分別是40.65%、12.67%和11.11%。可以大致計算出2023年宇樹科技在全球的營收大約在4.37億元,2024年按照100%的樂觀增速,去年宇樹的收入為8.74億元。(以下估算只是算出個短期的數量級)
進而即使2025年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量產并入今年業績。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的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預計銷量可以達到26,070臺;而小牛行研預計2025年海外人形機器人銷量突破1萬臺。樂觀激進一些,選取今年全球2.6萬臺的銷量來預估,其中我國占50%,宇樹再占50%的市場份額,那么宇樹科技2025年預估銷量會達到6500臺,按照H1和G1的平均售價來計算(相當于H1賣一半,G1賣一半),2025年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的銷售額可以達到24.34億,加上基礎的機器狗業務(15億),也就是不到40億的營收,對于這個數量級,估計大家心里也就有個數了。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最權威的預測值為53億元(來自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其實想表達的核心觀點就是,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增長被高估了。
這里再參考大摩的人形機器人研報來看:“它確實預測未來中國和美國將是全球人形機器人核心市場。從市場空間來看,它預計在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會達到120億人民幣,2035年達到2160億元人民幣,2050年達到6萬億元人民幣,彼此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5900萬臺;而美國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0億美元,到2040年達到2400億美元,到2050年達到1萬億美元,彼時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300萬臺;并預估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0萬億美元。”
數字其實并不重要,這里更重要的是增速和趨勢。從每5年市場規模數字的變化來看,2025-2030年從53億增長至120億,2030-2035年增長從120億增長至2160億。明顯可見大摩的意思是2025年后的5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規模化之前的“爬坡期”,2030年之后才是放量增長。
難道市場又要將預期透支到5年之后?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光伏產業,那時有多美好,現在就有多慘……
02拓普集團:特斯拉“影子工廠”,從汽車配件到機器人供應商
有個神奇的現象,在本輪人形機器人上漲浪潮中,有不少市場表現出色的核心標的都是整車制造商或者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其實也很好理解,首先汽車產業鏈中有很多零部件與人形機器人的零部件相重合;
其次從頂層政策角度來看,去年開始人形機器人反復被政策引導,也很好理解,過去的幾年里,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相當迅速,已經達到了全球頭部水平,然而隨著對燃油車滲透率的不斷增加,高速發展國產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面臨增速放緩、車企價格戰等風險。而為了緩和這一趨勢,政策也是想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平移至新興的機器人產業上。這無疑是解決產能利用率下降的最好方式。由此,很多國產車企及產業鏈上市公司都成了本輪人形機器人行情的“搶手貨”。
同樣是拿下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區別于三花智控(002050.SZ)的多次轉型,拓普集團(601689.SH)的“基因”相對更加純正一些。而且拓普集團對于特斯拉的“供應壁壘”似乎會更高一些。
回顧其發展歷史,從1983年公司成立開始就一直在做汽車零部件業務。1984-2014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減震器和內飾件。根據公司官網的信息來看,當年創始人的第一桶金來自于北京吉普。1983年,北京汽車與美國汽車公司AMC合資成立北京吉普汽車,次年第一輛車下線,當時拓普集團就成功進入到北京吉普汽車的產業鏈中,進而才在汽車零部件產業獲得長足發展。
不過,汽車減震器和內飾件按理說不算是壁壘很高的零件,為何拓普能拿下德國奧迪、寶馬、大眾等一眾國內外頭部車企的核心供應商?其實從產品端能看出些端倪。公司在2000年設立NVH研發中心,2008年設立北美研發中心,2013 年設立歐洲技術研發中心;為了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立足,公司持續延展業務,形成減震、隔音、模具、連軸器、特種橡膠五大板塊公司;
關鍵是僅僅是賣零件還不夠,拓普也賣服務!回顧2015年拓普上市前的招股書,其定位:具備整車同步研發能力的NVH零部件系統集成供應商,簡單些理解就是不僅賣減震和隔音等汽車零件、還管安裝和售后等一條龍服務,看變化不大,但確實解決了車企采購和管理的成本。
然而,如果按照原來減震和隔音等汽車零部件業務,跟著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拓普集團確實可以獲得穩定的業績增長,但似乎很難獲得業績爆發力。從下圖公司的業績變化來看,從2011-2018年,公司7年時間才從營收16.92億增長至59.84億,CAGR僅19.77%,2019年甚至出現了業績下滑。資本市場看的是預期,而這個增速也使得公司股價相當低迷。
變化也就在2019年,當然彼時新能源汽車并未像現在這樣繁榮。
“如何成為將軍夫人?在他還是士兵的時候嫁給他”
2019年之前,新能源汽車和特斯拉一樣還沒有被市場所認可,不過拓普集團的創始人卻是少數看好特斯拉未來發展的,同時也看好輕量化車身一體鑄造技術。2016年拓普集團正式成為特斯拉的供應商,為其提供核心車型Model 3提供輕量化鋁合金底盤結構件,彼時的特斯拉市值才不到500億美元。為了滿足產能需求,2017年拓普集團還專門收購了兩家擁有高強度鋼底盤技術的公司,結合自身輕量化鋁合金底盤技術,成為特斯拉輕量化底盤的核心供應商。
可能當時的拓普集團也沒想到全球以及國產新能源汽車會爆發,更沒想過特斯拉會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2019年之后,隨著特斯拉各車型的熱銷,不僅特斯拉股價大漲,拓普集團的業績和股價也水漲船高。2019-2023年公司業績一路向上突破,營收從53.59億元增長到197億元,凈利潤從4.56億元持續增長到21.51億元,CAGR一度高達40%。
能成為特斯拉輕量化底盤的供應商,當然也能成為各大國產新能源汽車廠商底盤的供應商。截至2024年中報,華為賽力斯、理想、蔚來、小米、比亞迪、奇瑞等國內知名新能源車企大多已經都是公司的客戶了。
同時從2024年中也可以發現,底盤系統已逐漸成為拓普集團業績貢獻最大的板塊,僅上半年公司的底盤業務收入就達到新高的37.89億,同比增長31.46%,占總營收比例已經達到31%,成為繼減震器、內飾業務外的增量業績。更亮眼的是,公司上半年汽車電子訂單放量,其銷售量驚人,半年達到7.07億元,同比增長743.59%,有希望成為新的增長點,等年報披露;
同為汽配公司的三花智控,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均不超過10%。但同期拓普集團卻實現營收193.5億元,同比增長36.75%,實現凈利潤22.34億元,同比增長39.89%。并且根據業績預告,2024年公司凈利潤預計達到28.55億元-31.55億元,同比增加32.73%-46.68%,這個業績增速跑贏行業平均,也給公司估值帶來了較高的競爭力。
03還是特斯拉,拓普押注Optimus人形機器人
翻閱公司公告來看,早在2024年伊始,大概率是受到特斯拉推動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拓普集團就開始了對人形機器人這一新型賽道的布局,2024年年初基于公司已有的電控、電機、傳感器等技術積累,投資50億成立了獨立的電驅事業部,從事機器人電驅執行器的研發生產。
當然,目前全球的人形機器人還在量產前夕,公司機器人相關的事業部成立時間不長,成果尚可,已經多次向客戶送樣,根據披露2024上半年數據來看,電驅系統業務已經貢獻了627.1萬元的營收;已經在公司整體業績上有所體現,但從量級來看,短期至少4月底的2024年年報,機器人帶來的增量業務收入其實并沒有想象中勁爆,再結合前面整個賽道的市場規模來看,2025年即使量產,對公司全年的貢獻也不會很多,至少不如汽車產業。
不過長期拓普大概率會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電驅系統的頭部企業,從盈利能力來看,上半年機器人相關業務的毛利率還是很炸裂的,可以達到52.32%,其實這樣復合行業發展的特性,在一個產業的早期階段,由于競爭者有限,競爭壁壘較強,產品的價格和毛利率都很高。真正規模化后,隨著競爭者增長,這個盈利能力就會逐漸走低。
總結來看,2025年大概率會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然而量產卻不等于賺錢。畢竟即使像拓普集團這樣,有穩定的技術和可靠的客戶作為支撐的頭部機器人供應商,50%+的毛利率的高毛利也很難長期維持。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還需要不短的時間,不過在上市公司業績放量的同時,毛利率也會隨競爭加劇而下滑,這是商業周期的不變規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內容均來自于公開平臺,不保證內容的真實有效;文中內容不作為任何投資決策的參考,所涉及個股不做任何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