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心若自在,身在順境;心若不安,就在逆境。”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陷入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這并非源于身體的勞累,而是精神內耗帶來的折磨。精神內耗就如同一只無形的勺子,悄無聲息地將我們的精力與熱情一點點掏空。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心理咨詢師若山所著的《停止內耗》,探尋擺脫這種困境、擁抱輕松人生的方法。
察覺內耗:你是否已身處邊緣?
你是否常常有這樣的感受:明明一整天都沒進行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卻覺得累得仿佛身體被抽空;在著手做一件事之前,腦海中就不斷預演各種壞事發生的場景;對別人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會反復琢磨,內心戲十足,害怕、隔閡、糾結等情緒不斷交織,最終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
對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始終無法釋懷,不停地責怪自己;習慣性地壓抑內心的情緒,找不到合適的宣泄出口;對當下的生活現狀充滿不滿,內心抗拒卻又缺乏改變的勇氣。如果這些情況頻繁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那你可要注意了,你很可能已經徘徊在內耗的邊緣。
探尋自我:打破束縛,認識真正的自己
為了能夠真正地活出自我,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尋那個完整的、真實的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迷失自我。有時,我們活在別人設定的框架里,遵循著社會的潛規則,逐漸模糊了自己的個性與追求;有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如同烙印一般,讓我們錯把家庭賦予的認知當作真正的自我;還有那些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標簽,時間一長,竟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自我認同。
由于對自我認知存在偏差,我們可能會過著一種擰巴的生活。在這種擰巴中痛苦掙扎,在痛苦中迷茫無措,卻始終不明白生活為何會如此,更不知道該如何改變。正如書中所講,我們常常熱衷于去認識外面的世界,積極與陌生人交往,然而在某個瞬間卻會突然清醒地意識到,最不了解的人恰恰是自己。所以,深入了解自己,成為了我們擺脫內耗的首要任務。
剖析根源:內耗從何而來?
作者在書中指出,帶刺的自卑、過度思考、追求完美等都是內耗的主要根源。
帶刺的自卑
自卑心理往往會以一種扭曲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在面對他人友好的幫助時,有些人可能會表現出憤怒。書中提到一位來訪者,他因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宿舍 AA 制聚餐后,舍友出于友情主動提出幫他付錢,他卻瞬間被激怒,對著舍友大吼表示自己有錢,不需要舍友的照顧。這件事之后,兩人的關系一直冷淡。這就是典型的帶刺的自卑,自卑心理使得他們將他人的善意誤解為憐憫,從而以憤怒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過度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活得辛苦并非是因為遭遇了什么重大的困難,而是過度思考讓我們陷入了困境。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讓過度思考的人憂心忡忡,甚至徹夜難眠。這類人往往非常敏感,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到其他人不易察覺的變化和情緒。這種敏感特質雖然讓他們能夠欣賞到世界細微處的美好,但同時也容易讓他們陷入挑剔和沮喪的情緒中。作者提到,敏感的人需求往往更多,而不斷增加的需求就容易帶來更大的精神內耗,尤其是當這種敏感與追求完美結合在一起時。
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常常陷入一種痛苦的循環。有時候,即便有些人在考試中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卻依然會羨慕那些知識淵博、能言善辯的同學,對別人的優點念念不忘,卻忽視了自身的長處。這就是完美主義在作祟,總是盯著自己的不足,不斷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這種對完美的過度追求無疑會導致內心的巨大消耗。
擺脫內耗:走向輕松人生的路徑
既然了解了內耗產生的原因,那么我們該如何擺脫內耗,過上輕松的人生呢?
擴大認知邊界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指出,消極情緒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那些絕對性的認知,比如 “我必須優秀”“大家必須喜歡我” 等,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當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認知時,就能夠以更客觀、多元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減少消極情緒的產生。
接納不完美
每個完美主義者都深知,追求完美就如同夸父追日,遙不可及且充滿痛苦。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朋友也會有缺點,事情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當我們學會接納這些不完美時,就能更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并且能夠容納新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只有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我們才能從自我束縛中解脫出來,讓內心得到放松。
少糾結,多行動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內耗經歷:列出了長長的計劃,腦海中有許多美好的想法,但第二天卻依然按部就班,什么都沒有改變。想要看書學習,想要減肥塑形,各種想法層出不窮,卻始終沒有邁出行動的第一步。一邊自我激勵,一邊又因為沒有行動而責怪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邁出行動的步伐,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熬艑又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當我們開始行動時,那些雜亂無章的想法自然會逐漸消散,我們也能在行動中逐漸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明確界限,做好自己
我們不要總是想著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也不要奢望能夠解決每一個問題。要有勇氣接受自己可能不被所有人喜歡的事實,拒絕成為一味取悅他人的 “老好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我們要以事實為依據,建立清晰的界限。不該過問的事情不過問,沒必要操心的事情不去操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軌跡,我們只需專注于做好自己,盡情享受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