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檔第二天,《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排片占比從16%斷崖式跌至11.5%時,影評人忙著寫“流量明星反噬論”,院線經理連夜開會調整排片表,徐克粉絲在怒懟資本不懂藝術。
但所有人都沒料到,這場春節檔最戲劇性的轉折,竟在半個月后成就了中國影史新神話。正月十六(2月13日),《哪吒之魔童鬧?!吠黄?00億,成為全球影史動畫電影票房季軍。
而這,遠遠不是終點。
此后,《哪吒2》一路向前,現在已經達到120億票房,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亞軍,距離冠軍僅有不足3億的差距。
明天,《哪吒2》將會成為這個榜單的冠軍。
一、當我們在討論排片時,本質是場“信任博弈”
大年初二排片調整看似是市場即時反饋,實則是觀眾用電影票進行的信任投票。《哪吒2》與《唐探1900》各漲2.4%、2.5%的排片背后,是系列前作累積的信任溢價在發揮作用。
觀眾知道餃子導演能把神話現代化,陳思誠能保證喜劇懸疑的工業化水準。這種信任甚至形成“觀影保險機制”——就算續作質量不如預期,至少不會跌破底線。
反觀《射雕》,在“徐克+金庸”的頂級配置下,卻因啟用流量明星觸發觀眾信任危機。院線數據顯示,該片首日退票率高達8.3%。
觀眾用腳投票的邏輯很簡單:當看到主演是某頂流時,大腦會自動關聯“摳圖演技”“文替泛濫”等關鍵詞,這種條件反射比任何影評都致命。
二、流量明星的“薛定諤價值”
諷刺的是,《射雕》的困境恰成《哪吒2》封神的注腳。當粉絲還在狂刷“哥哥打戲親自上陣”時,哪吒團隊早已用技術顛覆認知。
每幀造價12萬的元神特效,讓三頭八臂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具象化的反抗意志;粒子水墨技術打造的混天綾,每一幀流動都暗合傳統文化中“上善若水”的哲學。
這不是特效與流量的對決,而是創作誠意與快餐文化的對壘。
《哪吒2》的“自來水”比例非常高,在社交平臺上到處可見他們的宣傳。經濟實力充足的觀眾更是貢獻了二刷、三刷乃至多刷的票房。
當觀眾愿意為敖丙重塑肉身的劇情哭花IMAX眼鏡時,流量明星的精修劇照在售票窗口前蒼白得像行為藝術。
三、百億票房背后的“反套路生存法則”
如今再復盤2025年的春節檔,會發現三個反直覺真相。
- 續集魔咒是偽命題
《哪吒2》用120億票房證明,觀眾反感的不是續集,而是“把觀眾當韭菜的續集”。
該片觀眾評分為8.6分,比前作更高。關鍵在于重構故事維度,不再重復“我命由我不由天”,轉而探討“肉身毀滅后如何定義自我”。這種哲學深度的進化,讓神話敘事有了賽博朋克的生命力。
- 武俠片困局不在類型在基因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的潰敗讓“武俠已死”論再起。
但是,2024年《金庸武俠世界鐵血丹心》在騰訊視頻收獲熱度值24000多,創下多項紀錄。這證明年輕人從未拋棄武俠,他們只是拒絕“流量武俠”。
當徐克讓郭靖說出“俠之大者”時,部分觀眾卻因主演是流量明星而將注意力分散,這種割裂感就像在故宮開夜店——再華麗的包裝也無法掩蓋文化底蘊的缺失。
- 票房奇跡需要“技術信仰”
《哪吒2》的制作團隊運用了自主開發的“乾元金幕AI渲染系統”,讓千人混戰場面的渲染效率提升了17倍;動態捕捉技術精細到面部微血管收縮。
這種近乎偏執的技術投入,最終化作觀眾口中的“每一幀都能當壁紙”。
不把大量預算揮霍在明星片酬和“買熱搜”上,這是當今從影人士應有的理性認知。
一旦特效制作因預算壓縮而出現質量問題,必然會引發觀眾對 “五毛特效” 的反感。
四、120億后的冷思考:我們究竟在為什么買單?
當《哪吒2》票房超過百億時,最值得警惕的恰恰是成功本身。
中國電影正在經歷技術崇拜期,但《封神第二部》的教訓提醒我們,重金搭建的朝歌城能被6.0分的劇本毀于一旦。電影終究是故事的藝術,再炫的元神出竅,也需附著在扎實的敘事骨架上。
徐克應該明白,不是觀眾拋棄了武俠,而是武俠需要更高維度的表達。
當Z世代在《黑神話·悟空》里用金箍棒打破次元壁時,電影院里的郭靖在發功前仍需大聲喊出招式名稱,這種代際審美斷層,或許比流量明星更值得電影人焦慮。
120億票房,既是里程碑也是警示碑。它證明中國觀眾愿意為極致匠心買單,也宣告電影工業進入“硬核時代”。
當技術迭代速度超過創作能力時,每個從業者都該自問,我們是在用AI賦能藝術,還是用藝術包裝算法。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下一個百億票房的含金量。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