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看過古裝宮廷劇的人對這句話絕對耳熟能詳,皇帝身邊的當紅太監手捧金燦燦的圣旨宣讀,在場的人下跪叩拜聽旨。
其實,明代以前根本沒有這八個字的固定開場白,圣旨的結尾也沒有“欽此”。
在古代,帝令一開始也不全稱為“圣旨”,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皇帝的命令分別稱為“命”“令”“政”,宋代開始才將帝令稱為“圣旨”。
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圣旨開頭語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翻譯成現在語言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皇上是天選之子,皇帝所作的一切,都是遵從上天的意旨。
那么“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出現之前,其他朝代圣旨的開頭語是什么呢?
唐朝,一般是由門下省審核發布的,所以圣旨的開頭最多是“門下”二字,
也有“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作為圣旨開頭語,
“紹,膺”都有接受的意思,“駿命”即大命。
魏晉南北朝,圣旨開頭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字里行間都透露著皇帝是天選之子。
元朝是蒙古人的帝國,他們最高的天神是長生天,所以他們的圣旨一律都是:“長天生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strong>
明清時期的圣旨也不只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單一的開場白,根據圣旨的內容開頭語分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昭告天下,重大政事需要告知全天下人。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用于百官之中,并不需要傳達給全天下人,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圣旨用的開頭。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使用的圣旨,同時也告誡官員戒驕戒躁,須再接再厲,不許驕傲自滿等等。
一般的圣旨一式兩份,一份由皇宮里某個部門保管,作為存檔和備份,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圣旨和編寫史書,另一份則是交由官員自己保管,一部分官員認為自己得到加封進爵是件光祖耀祖的事情,特意將圣旨供奉在祠堂里。
假傳圣旨,容易嗎?一點也不容易,其中最不容易的是圣旨造假。
圣旨的材料比較特殊,是上好蠶絲制成的綾棉織品,原材料我國不多,有些材料還需要由番邦進貢,物以稀為貴所以只有皇室可使用。
圣旨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標記,還有些圣旨的絹布上印滿祥云圖案,類似現代的”防偽碼“,且所有圣旨的第一個字,必須寫在圣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
圣旨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征,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都是珍貴的東西做成的軸柄,一般人想偽造也沒有這個財力。
圣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受封的官員頭銜越高,五品以上的官員圣旨一般有三色,五色,七色,五品以下的官員則是一般的純白綾。
電視劇中所見的圣旨統一為明黃色,與實際是不相符的。
電視劇中的圣旨的結尾的“欽此”,在歷史中并不常見,“欽此”表示皇帝要說的話已經結束了,跪聽的人可以叩拜,領圣旨了。
電視劇的大太監,宣讀圣旨的時候,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么斷句,其真正的斷句方式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圣旨一般具有威嚴性和命令性,可史上曾出現過一道具有浪漫色彩的圣旨,見證了漢宣帝劉詢和其原配皇后許氏的浪漫愛情故事。
漢宣帝登基后,中宮虛位,大臣們紛紛推薦霍將軍的女兒,但是皇帝心中想立曾經與其共患難的貧女許氏為后,但是他不明說,于是下了一道圣旨,雖然圣旨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但《漢書·外戚傳上》上記載:
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其指,自立許婕妤為皇后。
諸位愛卿,我幼時曾流落民間,碰到了一把我非常喜歡的劍,可是現在我找不到它了,你們能幫我找回來嗎?
大臣們知道皇帝的想法,紛紛轉向推薦了皇帝的心中所屬。
圣旨可以說是一個朝代真實的縮影,里面有人生百味,有晉升,有貶謫,有嘉獎,也有斥責,體現著朝代的興衰更迭。
圣旨的材質本身不易保存,加上朝代的變更,前朝的圣旨就會被銷毀,流落在民間的圣旨也要自行銷毀,否則引來殺身之禍,所以流傳到現在的圣旨均為明清時期,數量并不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