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尉繚子的一句感嘆將世人對兵圣孫武的崇敬展現得淋漓盡致,更將春秋末年的一場經典戰役推向了頂峰,人們可能都了解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孫子兵法》正出于孫武之手,但卻對他指揮的這場出道即巔峰的戰役知之甚少,公元前506年,孫武率領3萬吳軍,十余日間轉戰數百里,在大別山腹地的柏舉擊敗了20萬楚軍精銳,楚昭王倉皇出逃,旦夕之間,強大的楚國被吳軍攻破,郢都成了闔閭的戰利品。這場戰役是孫武一生中唯一一場親自指揮的戰役,但卻成為了軍事史上長途奔襲作戰的典范,其運籌之精妙,決斷之果敢,進兵之迅猛,作戰之犀利堪稱歷史之最,那么在這場驚世駭俗的戰役中,孫武是如何以寡擊眾,一戰封神的呢?
孫武像
楚國的動蕩勾起了吳國的野心
楚國本是天下強國,西周時期,楚人因一舉殲滅周朝王師,殺死了周昭王而令天下震動,而后經過歷代國君的不斷開拓,吞并數百諸侯,成為了地跨吳越、荊襄的大國。可是到了楚平王時期,由于施政的不當,使得楚國內部動蕩,對外與各諸侯矛盾重重,先是聽信讒言欲廢除太子建,并誅殺了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一家,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死里逃生,來到吳國,積極為吳王闔閭謀劃攻楚,開啟了吳滅楚的前奏。
可是楚國卻并未感知到威脅,繼續與周圍的唐、蔡等小國開戰,不但消耗了楚國的國力,也使得楚國在外交上更加孤立,吳王闔閭眼見時機將至,于是聽從孫武、伍子胥的建議,派兵輪番襲擾楚國,等楚軍主力抵達,吳軍就撤退,幾個回合下來,搞得楚國人困馬乏,國力損耗巨大。恰巧此時蔡國國君蔡昭侯、唐國國君唐成公為報之前楚國的三年囚禁之辱,與晉、吳結盟,之后在蔡國的倡導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十八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謀伐楚。吳王闔閭眼見伐楚時機已到,于是以孫武為主將,率領3萬吳軍精銳,以援救蔡國為名,開啟伐楚之戰。
春秋末年諸侯形勢
棄舟登岸,吳軍長途奔襲
眼見吳軍來勢兇猛,楚軍不敢怠慢,主將令尹率軍退回楚境,組織本土防御。就這樣,吳國軍隊兵不血刃地與蔡國軍隊和同樣趕來援助的唐國軍隊會師,組成伐楚聯軍,沿淮水西進,當抵達淮汭時,孫武突然決定棄舟登岸,本來水戰是吳軍的強項,且吳軍部隊的組成中,水師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身為副將的伍子胥對此大惑不解,孫武于是解釋道:“用兵作戰,貴在神速,如逆水行舟,必會影響行軍速度,況且吳軍善于水戰,這一特點楚軍也清楚,如堅持水戰,敵方必有準備,不如出其不意,另辟蹊徑。”伍子胥聽后如夢初醒,孫武精選了三千五百名死士為前鋒,繞過了楚國北面大隧、直轅、冥阨三座關口,深入楚國腹地,直抵漢水東岸,實現了對楚國的長途奔襲。
伍子胥過昭關
主將聽信讒言,楚軍終歸潰敗
聽到吳軍進軍漢水的消息,楚昭王頓時慌了手腳,急忙命令令尹子常率軍趕至漢水西岸堵截吳軍。本來由于吳軍進兵神速,楚軍主力還沒有完成集結,左司馬沈尹戌建議主帥子常率主力固守西岸,由他率領一支奇兵北上,迂回至吳軍背后,燒掉其戰船糧草,斷其歸路,之后再由子常集中主力一舉消滅吳軍。這本來是個非常好的建議,子常起初也同意了,可是等到沈尹戌率軍出發后,楚軍將領武城黑因與沈尹戌有矛盾,便向子常進言道:“令尹大人不可坐視,如果沈尹戌偷襲成功,那么戰功必為其獨得,如果您能率主力先發制人,擊破東岸的吳軍,那么您的功勞一定會在沈尹戌之上。”
柏舉之戰形勢圖
一旁的大夫史皇因為妒忌沈尹戌的功勞,更是添油加醋地說:“楚人都討厭您而支持沈尹戌,如果這次他的功勞在您之上,那您令尹的位置恐怕就不保了。”聽到這里,子常神色一怔,立刻變了卦,決定立刻進兵東岸與吳軍決戰。
對岸的孫武等人見楚軍進攻,因為己方兵少,于是決定誘敵深入,尋機決戰,在小別山到大別山之間伏擊楚軍,三戰三捷,楚軍主帥子常本就是庸碌之輩,見吳軍聲威如此,頓時被嚇破了膽,想要棄軍而逃,史皇對他說:“國家太平之時,你只顧爭權奪利,如今見大軍將敗就像棄軍逃跑,這是犯了死罪,你只有率軍死戰才能洗刷你的罪過。”子常聽到這里,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率軍抵抗吳軍,可是他這個主帥在楚軍士兵的心中早就沒有了威望,吳軍先鋒夫概率軍一次沖鋒就擊垮了好不容易重整起來的楚軍隊伍,吳軍主力隨后掩殺而至,楚軍很快崩潰,被俘者不計其數,史皇戰死,只有主帥子常跑的及時,撿了一條命,狼狽逃到了鄭國。
吳國水師
在戰場的另外一方,沈尹戌聽說楚軍主力潰敗,急忙率領本部兵馬趕來營救,沈尹戌不愧是一員虎將,在他的指揮下,這支楚軍的戰斗力十分驚人,吳軍先鋒夫概竟然抵敵不住,敗退下來,危急之時,孫武率吳軍主力趕到,將沈尹戌部團團包圍,盡管沈尹戌英勇異常,但是無奈兵力不足,數次沖鋒也未能突出重圍,眼見大勢已去,沈尹戌仰天長嘆,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以死報國。
沈尹戌的死引發了楚軍的再次崩潰,吳軍又連續五次擊敗楚軍,直取郢都而來,而楚昭王聽說前線兵敗的消息,嚇得連后宮粉黛也顧不上,倉皇的帶著隨從出逃。僅僅十一天,吳軍就攻克了楚國的都城郢,獲得了戰役的全勝。
孫子兵法
戰役的背后
楚國被攻破后,大夫申包胥眼見國破家亡,一口氣跑到了秦國,為了求援,在秦國的朝堂之外整整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動了,派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求援楚國,因為吳國君臣在楚國都城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楚人,再加上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回到吳國自立為王,后院起火,導致吳軍無心戀戰,秦楚聯軍最終擊敗吳軍,楚國終于得以復國,但已不復往昔的強盛,春秋末年的爭霸舞臺最后被吳越兩國主導。而柏舉之戰正是改變歷史進程的關鍵,正因楚國上下不修內政,妄自尊大,四面樹敵,才導致國勢動蕩,而在吳楚對戰之時,孫武抓住機遇,大膽深入敵境,其決斷之果敢與楚軍的遲疑不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終導致形勢逆轉,一戰功成,可謂神來之筆,亙古罕見。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著名戰例——柏舉之戰 央網2007-04-12;
2、 楚國史第七章 吳破郢與春秋末楚國的復興 國學導航2013-12-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