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理工學院2024年剛剛建成并迎來第一批新生。對于一所新學校來說,網上沒有相關就業數據,我們該如何判斷它的就業前景呢?
其實就業前景完全可以從辦學定位、學科建設、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而青海理工學院在這些方面都極具優勢,今天我們就來逐一分析。
在青海省人民政府的官網上有一條議案:關于加強青海理工大學(青海理工學院曾用名)專業設置科學性促進學生就業、支持地方產業發展的建議。
建議中提到,在當前青海省積極推進“四地”建設的大背景下,理工類高等教育在支持地方產業發展和促進學生就業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對青海首個以理工類為主的本科院校,在專業的設置上就要非常的謹慎,緊扣青海發展的“經濟命脈”。
青海理工學院的基因是由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組成的。這三所青海最好的本科院校負責孵化青海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大氣科學等13個本科專業。除此之外,青海理工學院還發揮了教育援青和東西部協作的模式。
由南京大學牽頭,形成河海大學、蘇州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3”組團式對口支援格局。
來自南京大學的賈敘東教授擔任青海理工學院的校長,985高校的教授出任新學校的校長,僅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對青海理工這座新學校的重視程度。
大眾對青海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樣的刻板印象里。其實青海地處“世界第三極”,承載著大自然最豐富的饋贈。水豐光富風好,結合廣袤的“沙戈荒”土地和全國獨一無二的水光互補優勢,新能源開發利用條件全國最優。也正是因為這樣,近年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許多全球新能源500強企業都紛紛落地青海,也成就了西寧的“光伏一條街”和鋰電池產業的磅礴發展。
大量的優質企業扎根青海,急需大量的相關創新人才。這樣來看,青海理工學院真是應勢而建,專業設置更是都與“四地”建設相關。青海的“四地”建設,即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官方對青海的戰略部署。
以其中的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專業學習方向就是聚焦清潔能源與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面向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電池材料和電子薄膜材料產業、新型有色合金產業、光伏晶體硅材料產業、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等行業。都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青海理工學院工學院更與光伏龍頭企業天合光能共建設光伏材料與技術科學研究基地,除此之外還與青海省交控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青海中鈦青鍛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亞洲硅業(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等24家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為青海理工的學子們的就業實習提前“鋪路”。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青海的GDP從1949年的1.23億元漲至2023年的3799.06億元。未來五至十年青海將迎來更高速的發展,不僅是青海,新能源發展和低碳綠色發展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轉型之路。青海理工學院正因為“新”,所以專業更符合當前經濟發展規律,就業也將更有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