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 高級宏觀分析師:方堃(18138284213)
摘要
在內外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2024年中國經濟極不平凡地實現了增長目標,實際GDP同比增長5.0%,高于美國的2.8%;名義GDP達到134.9萬億元,折合18.94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64.9%,較2023年下降1.3個百分點,主要是源于通脹水平差異以及匯率的影響。從區域經濟看,2024年各地區在房地產持續調整轉型期,積極推動化債化險、促進科技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面臨總需求不足、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外貿外資波動加大、居民消費信心不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地方財政收支緊平衡等多重挑戰的形勢下,各地負重前行,迎難而上,穩經濟穩就業,確保中央政策落實到位。
1、GDP總量:經濟大省挑大梁,七大經濟大省貢獻了全國一半的GDP總量與增量。廣東再度一馬當先,GDP首次超越14萬億元關口,連續36年位列全國第一。2024年廣東、江蘇名義GDP接近2萬億美元,均已高于韓國。各經濟大省繼續發揮穩增長的基石作用,浙江、湖北、安徽GDP分別首次邁上9萬億元、6萬億元、5萬億元臺階。2024年,前七個經濟大省GDP合計占全國的48.6%,貢獻了全國51.5%的GDP增量。省份排名方面,經濟大省排名保持不變,內蒙古超越山西,進入全國中游,山西受到經濟結構持續調整、煤炭生產放緩影響較大。城市排名方面,長三角城市表現強于珠三角城市,上海穩居全國一,名義GDP超5萬億元,規模接近日本東京都;合肥超越佛山,南通超越東莞。全國第四城易主,重慶超過廣州。河北唐山加力擴投資、促消費,首次躋身萬億GDP城市行列,至此萬億GDP城市達到27個。
2、GDP增速:從實際增速看,31個省份GDP均實現正增長,22個省份GDP同比增速跑贏全國。西藏、新疆GDP分別增長6.3%、6.1%,排名全國前兩名。經濟大省中,江蘇、安徽、湖北的實際增速均為5.8%,領跑中東部地區;廣東實際增長3.5%,增速最慢,受到房地產市場大幅下行、汽車制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下滑等沖擊。
從名義增速看,多數經濟大省名義GDP增速低于實際GDP增速,主要受到物價低迷的影響。廣東、四川、上海全年CPI零增長,GDP平減指數低于100。山西名義GDP下降2.1%,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3.9個百分點。全國有26個省份名義GDP增速低于實際增速,物價總水平下降,省份數量較2023年增加4個。
從目標完成情況看,8個省份GDP增長完成年初預期目標,主要是華東地區經濟大省。江蘇、山東GDP增速高于預期目標0.8個、0.7個百分點,浙江、上海、福建實際增速與目標持平。2024年,23個省份經濟增長未達目標,占比近3/4,較2023年增加至6個。受當地政府債務風險較高、房地產投資沖擊影響,黑龍江、青海、吉林、云南GDP實際增速低于政府工作目標超1個百分點。
3、財政收入: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前低后高”,26個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正增長。2024年,中央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提振社會信心,促進全國四季度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9%,由負轉正;同時地方政府加大力度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增收,非稅收入同比增速逐月提升。
分區域看,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快于中部和東部地區,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分別增長6.2%、0.8%、1.8%、3.2%。這種格局的變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抬升,“一帶一路”的重要性上升,西部資源密集型省份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相對較快;而東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波動加劇、房地產低迷等多重壓力,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持續調整,財政收入增速相對偏慢。
從目標完成情況看,多數省份未能完成2024年財政收入預算目標,部分化債重點省份財政收入增速好于預期,主要源于盤活存量資產,非稅收入快速增長支持財政增收。吉林、內蒙古、遼寧、天津、貴州2024年非稅收入分別增長35.7%、24.7%、20.8%、14.4%、8.2%,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完成了預算目標。
4、區域格局:近五年南北省份GDP占比保持相對穩定,“南升北降”主要發生在2013-2019年,其后南北占比大體穩定,2024年南方經濟占比略上升0.1個百分點至64.8%。中國南北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競爭力影響,背后是市場化程度和營商環境的差異。南方有新質生產力支持但同時面臨房地產沖擊,北方有資源和“一帶一路”出口優勢但遭遇物價沖擊。受經濟結構轉型、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和擠水分的影響,北方省份GDP比重從2012年的42.9%降至2019年的35.4%。2020年以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南北GDP比重變化相對較小。在百年變局下,北方能源資源型省份經濟高增長,但2024年受到工業品價格回落影響較大,部分采掘業、上游制造業量增價減;南方部分省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點;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64.7%升至2024年64.8%,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35.3%降至35.2%。
從經濟增速看,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西快東慢”,西部領先,中部提速,東部遇阻。2024年,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名義GDP同比分別增長2.7%、4.4%、4.4%、4.8%。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一是由于多數省份經濟體量小、潛力大;二是受到產業轉移、綠色轉型、擴大開放的三重利好驅動,將能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加快轉化。中部地區經歷2023年經濟調整期之后,受益于區域重大戰略,產業協同創新推進,經濟迅速修復。東部地區增長放緩,部分城市面臨產業轉型陣痛、房地產市場探底、消費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
5、產業結構:2024年第二產業名義GDP占比下降,但對GDP實際增長的貢獻提升。從工業看,工業經濟增長發揮“壓艙石”作用,扣除價格因素,對GDP實際增長的拉動率上升。2024年,工業拉動GDP實際增長1.7個百分點,較2023年上升0.5個百分點,支撐來自于:一是西部省份加快能源產業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西藏、甘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3%、10.8%,位居全國前兩位。二是中部省份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制造業集群。2024年,安徽汽車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江西智能手機產量位居全國第三,電子、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成為增長引擎。三是東部省份加快壯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
從服務業看,部分地區房地產行業調整對服務業的負面沖擊明顯。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發揮有力支撐,拖累服務業增長的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一是房地產行業調整勢大力沉,直接拖累經濟大省服務業增長。2024年,廣東、浙江、四川、福建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3.0%、3.4%、5.0%;廣東、福建2024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分別下跌21.8%、23.6%。二是房價下跌的財富效應向生活消費傳導,一線城市居民消費信心低迷,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收縮。北京、上海2024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同比分別為-1.2%、-0.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同比分別為-2.6%、-2.4%。
6、需求結構:202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下降,投資基本穩定,外需邊際好轉。
第一,從消費看,中部地區消費增長相對較快,低能級城市消費增長好于高能級城市。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3.3%、2.6%、5.1%和3.7%。西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社零同比增長超5%,增速分列全國前五位。福州、武漢、石家莊、合肥、長沙等二線城市社零增長超4.0%;上海、北京社零負增長;廣州基本持平,與汽車消費、餐飲服務消費增長乏力有關。
第二,從投資看,中部省份制造業投資高景氣,部分債務高風險省份投資偏弱。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4.2%、1.3%、5.0%和2.4%。中部地區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較快,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4.7%、15.4%、13.3%、9.5%。華南、西南地區一些省份投資增速緩慢,云南、廣東、廣西三省份投資分別下降7.7%、4.5%、3.2%。一是由于房地產投資下滑拖累嚴重;二是高風險省份地方財政優先化解債務風險,地方財政主導的基建投資被動壓縮。2024年,甘肅固定資產投資按建設單位的隸屬關系分類,中央投資上升47.2%、而地方投資下降2.2%;云南基建投資下降4.0%,其中交通投資下降13.0%。
第三,從外需看,西部地區出口增速領先,東部外貿大省出口同比由負轉正。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出口同比分別增長6.9%、6.5%、-3.2%和9.9%,新疆、西藏出口兩位數高增長,源于口岸貿易發展加快,對“一帶一路”地區的雙向開放不斷擴大。穩外貿初見成效,廣東、浙江、江蘇出口扭轉了上年下滑的勢頭,分別拉動全國出口增速1.5個、1.2個、1.0個百分點。但穩外資壓力較大,廣東、山東、上海、浙江實際使用外資美元值分別下降37.1%、32.6%、26.6%、24.5%。
風險提示:國際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加;增量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文中財政收入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目錄
一、GDP總量:廣東連續36年排名第一,內蒙古超越山西
二、GDP增速:22省份GDP實際增速在5%以上,26省份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
三、財政收入:26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正增長,非稅收入增長加快
四、區域結構:西部經濟增速領先、中部增長加速、東部地區遇阻
五、產業結構:工業是經濟增長最大動力,房地產拖累第三產業
六、需求結構:低能級城市消費強勁、重點省份投資偏弱、西部地區出口增長較快
正文
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國內需求不足、價格下行、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等挑戰。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9月以來中央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中國經濟回穩向好。 全年中國經濟呈現“U型”走勢,四個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別為5.3%、4.7%、4.6%和5.4%,環比增速分別為1.5%、0.9%、1.3%和1.6%,四季度經濟明顯回升。
2024年,百年變局加速區域經濟表現分化,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呈現“西快東慢”的特征。西部省份經濟高增長,受到產業轉移、綠色轉型、擴大開放的三重利好驅動,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新增長點;而東部省份經濟處于調整期,經濟大省繼續發揮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但也面臨產業結構調整、房地產市場探底、消費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
一、GDP總量:廣東連續36年排名第一,內蒙古超越山西
從總量看,經濟大省挑大梁,七個經濟大省創造了全國一半的GDP總量與增量。2024年,廣東再度一馬當先,GDP首次超越14萬億元關口,占全國GDP的10.8%,連續36年位列全國第一。2024年江蘇GDP也逼近14萬億元關口,連續32年位列全國第二,GDP增量貢獻全國第一。按美元平均匯率折算,廣東、江蘇2024年名義GDP接近2萬億美元,分別為1.989萬億美元、1.924萬億美元;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數據,低于俄羅斯(2.184萬億美元),高于韓國(1.870萬億美元)。各經濟大省繼續發揮穩增長的基石作用,2024年,前七大經濟大省GDP均超6萬億元,規模合計占全國GDP的48.6%,貢獻了全國51.5%的GDP增量。2024年,山東GDP接近10萬億元,浙江、湖北、安徽全年GDP分別首次邁上9萬億元、6萬億元、5萬億元臺階。
從省份排名看,經濟大省GDP排名基本不變,內蒙古進入全國前20名。第五次經濟普查對GDP核算方法和結果進行了修訂,第三產業規模大、住房租金較高的城市GDP向上修訂幅度較大,上海、北京2023年GDP分別上修了8.9%、8.2%。上海修訂后GDP高于湖南,位居全國第九名;北京修訂后GDP高于河北,位居全國第12名。2024年,大多數省份GDP排名與上年保持一致,唯一的變化在于內蒙古排名超過山西。內蒙古2024年抓住“兩重”“兩新”政策紅利擴投資和促消費,推動GDP較快增長,GDP排名回到全國中游進入前20名行列。山西受到經濟結構持續調整、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GDP平減指數較低,GDP排名下滑至第21名。其他經濟規模較小的省份排名保持不變,新疆GDP首次突破2萬億元,已經超越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斯坦的GDP。
從城市排名看,上海領跑全國、重慶超越廣州、寧波超越天津,唐山躋身萬億城市行列。2024年,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增長強勁,上海GDP繼續位列全國城市榜首,按美元平均匯率折合7572億美元,人均GDP首次超過3萬美元;在同一級行政區比較上,上海市GDP相當于日本東京都(8303億美元 )的九成左右。深圳GDP增速在一線城市中最快,GDP規模繼續維持全國第三位,深圳外貿進出口規模則升至全國城市榜首。然而,珠三角其他城市則經濟表現欠佳:2024年廣州經濟增長弱于預期,受到房地產和傳統汽車行業的雙重拖累,GDP排名下降至全國第五;佛山制造業競爭力下降,GDP增速在萬億元城市中墊底,GDP排名被合肥和濟南超越;東莞經濟受房地產拖累,GDP排名被南通超越。重慶GDP超過廣州、躋身全國第四城,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工業升級,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寧波GDP排名超越天津,背后是南北方第一大港口內外需表現分化,寧波2024年進出口增速(11.1%)高于天津(1.3%),寧波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1.3%)高于天津(-3.1%)。2024年,“萬億城市”隊伍繼續擴容,唐山成為中國第27座萬億GDP城市,這不僅源于唐山利用中央增量政策加快釋放消費需求,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進社區、進農村等活動,還通過鋼鐵工業轉型促進工業投資,加強鋼企融資、“兩新”再貸款支持,疊加GDP修訂因素,2024年名義GDP突破萬億元關口。
二、GDP增速:22省份GDP實際增速在5%以上,26省份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
從實際增速看,22個省份2024年GDP增長5%以上,增量政策推動四季度經濟增長。從全年看,31個省份GDP均實現正增長,其中,22個省份GDP實際增速跑贏全國。2024年,中央政策支持邊疆省份經濟高質量發展,西藏、新疆GDP分別增長6.3%、6.1%,增速分列全國第一、第二位。經濟大省中,江蘇、安徽、湖北GDP增速均為5.8%,并列全國第三位,領跑中東部地區;廣東實際增長3.5%,增速最慢,廣東受到汽車制造業等工業增加值下滑、房地產市場大幅下行等沖擊,經濟增長面臨挑戰。分季度看,中國經濟呈現“U型”走勢,大多數省份四季度經濟增長提速明顯。全國27個省份四季度GDP增速高于前三季度,四川、安徽2024年GDP增速均較前三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一些省份雖然前三季度經濟增長不及區域,但四季度經濟都明顯改善。黑龍江GDP同比從前三季度的2.3%提升至全年的3.2%,廣西從3.6%提升至4.2%;海南從3.2%提升至3.7%;山西從1.8%提升至2.3%。
從名義增速看,26個省份“名不副實”,山西名義GDP負增長。2024年,一攬子增量政策釋放國內需求,2024年,5個省份名義GDP增速超過實際增速,分別是北京、貴州、湖南、海南和西藏,平減指數高于100,即意味著物價總水平上升。但全國物價低迷的形勢仍待進一步扭轉,全年PPI同比下降2.2%,降幅略有收窄;CPI同比增長0.2%,持平于上年。受到物價低迷拖累,2024年,全國有26個省份名義GDP增速低于實際增速,省份數量較2023年增加4個,平減指數低于100,即意味著物價總水平下降。其中,山西、黑龍江、寧夏經濟增長受物價拖累較為嚴重,2024年名義增速分別低于實際增速3.9個、3.2個、2.9個百分點。在國際油價下行、煤炭石化等工業品價格調整等因素影響下,寧夏、山西2024年PPI同比大降超6%;受到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相關耐用品價格下跌及部分服務消費增量不增價影響,寧夏、福建2024年CPI同比負增長,廣東、四川、上海、海南、吉林、西藏六省全年CPI零增長。
從目標完成情況看,四分之三的省份2024年未能完成GDP增長預期目標。2024年,僅有8個省份GDP增長完成年初預期目標,主要是華東地區經濟大省,源于這些省份地方政府目標相對務實、工作更加進取。江蘇、山東GDP分別增長5.8%、5.7%,分別超過預期目標0.8個、0.7個百分點,浙江、上海、福建實際增速與目標持平。2024年,全國有23個省份GDP增長未能完成目標,9個省份GDP實際增速與目標相差1個百分點以上。海南GDP預期目標最高,與GDP實際增速的差距最大,相差4.3個百分點。廣東GDP增速低于目標1.5個百分點,連續兩年未能完成GDP 增長預期目標,與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有關。部分化債重點省份經濟增速與目標差距較大,與房地產投資下行、當地基建投資受到約束有關,黑龍江、青海、吉林、云南分別低于目標2.3個、2.3個、1.7個、1.7個百分點。西藏、新疆雖然實際增速領先于全國,但與地方政府設定的目標(8.0%、6.5%)仍有一定差距。上述2024年未完成目標的省份中,多數在2025年下調了GDP預期目標,有利于更加務實的推進穩增長任務。
三、財政收入:26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正增長,非稅收入增長加快
總體上看,財政收入與經濟走勢相似,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呈現“前低后高”的恢復性增長態勢。從全年看,2024年經濟不確定因素和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疊加,加之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基層“三保”壓力和城投付息壓力仍存,地方財政收支緊平衡加劇。2024年全國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3%、1.7%,低于經濟增速。一方面與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低迷、價格下滑因素拖累財政收入有關;另一方面由于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包括房地產行業稅收優惠等一攬子增量政策實施,短期造成財政減收。從季度看,在9月中央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后,社會信心有效提振,四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2.9%,增速由負轉正。同時地方政府加大力度盤活存量國有資產促進增收,9月以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逐月提升,四季度同比增長5.8%,大幅高于前三季度同比的0.6%。長期看,增量政策效應顯現帶動宏觀經濟向好將逐步激發財政增收潛力,促進地方財政平穩運行。
分省份看,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快于中東部地區。受房地產調整轉型、物價低迷、稅收優惠政策等因素影響,2024年全國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均大幅低于2023年。分區域看,2024年,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分別增長6.2%、0.8%、1.8%、3.2%,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增速快于中部和東部地區,東北地區財政收入增速較快主要源于非稅收入高增。西部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整體快于東部和中部。這種格局的變化主要源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抬升,“一帶一路”的重要性上升,西部資源密集型省份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相對較快;而東部和中部省份遭遇外需波動加劇、房地產低迷等多重壓力,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持續調整,財政收入增速相對偏慢。分省份看,26個省份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正增長,廣東、河南、陜西等五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2024年稅收收入增長壓力較大,20個省份地方稅收收入同比負增長。由于2023年制造業企業緩稅入庫抬高基數,多個省份2024年增值稅收入同比負增長;受到汽車市場“內卷式競爭”沖擊工業企業利潤、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影響,廣東、吉林等地企業所得稅收入負增長;受房地產市場拖累,多個省份契稅、土地增值稅收入下滑明顯。
從目標完成情況看,多數省份未能完成2024年財政收入預算目標,通過積極盤活資產增加非稅收入。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工業品價格負增長、部分行業企業盈利困難、居民消費偏弱等因素拖累,多數省份財政收入不及預期。海南財政收入同比-1.1%,遠低于7%的預算目標,差距最大主要是由于海南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市場弱于預期。前十個經濟大省財政收入均未完成預算目標,廣東、河南財政收入分別下降2.3%、2.6%,增速分別低于各自目標5.3個、7.6個百分點;福建、上海、浙江財政收入增速偏慢,與5%的目標相距甚遠。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山東、江蘇、上海2024年加力盤活存量資產,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分別高增39.3%、35.8%、23.6%。部分化債重點省份財政收入增速好于預期,主要源于非稅收入快速增長支持財政增收。吉林各地加大資源資產盤活力度,內蒙古增加礦業權出讓增加收入,兩省區2024年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分別增長62.5%、32.0%。吉林、內蒙古、遼寧、天津、貴州2024年非稅收入分別增長35.7%、24.7%、20.8%、14.4%、8.2%,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執行數均超過了預算目標。
四、區域結構:西部經濟增速領先、中部增長加速、東部地區遇阻
近五年南北省份GDP占比保持相對穩定,“南升北降”主要發生在2013-2019年,其后南北占比大體穩定,2024年南方經濟占比略上升0.1個百分點至64.8%。中國南北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競爭力影響,背后是市場化程度和營商環境的差異。南方有新質生產力支持但同時面臨房地產沖擊,北方有資源和“一帶一路”出口優勢但遭遇物價沖擊。新時代以來,受經濟結構轉型和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影響,以及南北方市場化程度的差異,東北一些資源枯竭地區去工業化,加之遼寧、天津等省份統計數據“擠水分”,導致“南升北降”加速演進,北方省份GDP比重從2012年42.9%降至2019年的35.4%。2020年以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南北GDP比重變化相對較小。2022年,受益于百年變局下全球供應鏈受阻、能源安全重要性上升,大宗商品量價齊升,北方資源型大省名義GDP高增長,一度扭轉了“南升北降”格局。
2023—2024年,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南方省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 、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點。2024年,南方省份GDP占比64.8%,較2023年小幅上升0.1個百分點。而北方省份利用資源優勢,加快綠色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但由于工業品價格持續調整,采掘業、部分上游制造業出現量增價減,北方省份GDP占比由2023年的35.3%降至2024年35.2%。
2024年,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西快東慢”,西部地區領先,中部地區提速,東部地區遇阻。從實際增速看,2024年實際GDP增速前十名中,西部省份占6席,東部省份占2席,中部省份占2席。從名義增速看,前十名中,西部省份占6席,東部和中部省份分占3席、1席。2024年,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名義GDP同比分別增長2.7%、4.4%、4.4%、4.8%。總體上,各大區域經濟增速接近,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相對更高,一是由于多數省份經濟體量小、潛力大;二是受到產業轉移、綠色轉型、擴大開放的三重利好驅動,加快將能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打造經濟新增長點。中部地區經歷2023年經濟調整期之后迅速修復,受益于區域重大戰略,產業協同創新推進,2024年名義GDP增速加快0.6個百分點。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區域增長極,湖北2024年名義GDP增長5.7%,排名全國第二。東部地區增長放緩、區域分化,長三角城市整體表現好于珠三角。東部地區2024年名義GDP增速放慢0.7個百分點,不同城市面臨產業結構調整、房地產市場探底、消費意愿低迷等多重阻力。長三角城市群26市GDP加權平均增長5.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珠三角九市加權平均增長3.7%,低于全國與長三角平均增速。由于不同城市產業結構與房地產市場調整節奏不同,廣佛肇等珠三角城市仍處于產業轉型陣痛期和房地產調整消化期。東北地區經濟仍處于“漫長的季節”,受制于人口外流、產業競爭力下降等因素,遼寧、吉林、黑龍江名義GDP分別增長3.9%、3.0%、0.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五、產業結構:工業是經濟增長最大動力,房地產拖累第三產業
從工業看,工業在名義GDP的比重下降,但對GDP實際增長的拉動率上升。我國工業經濟量漲價跌,PPI連續兩年負增長,工業占名義GDP的比重下降。2024年,全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6.8%、36.5%、56.7%,第二產業占比較2023年修訂數下降0.3個百分點。但工業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工業經濟發展發揮“壓艙石”作用。扣除價格因素,工業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2024年,工業拉動GDP實際增長1.7個百分點,較2023年上升0.5個百分點。除了山西、黑龍江外,全國29個省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一是西部省份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西藏積極建設綠色工廠,推進水泥、石材產業優化布局,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3%,位居全國第一;甘肅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省屬企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8%,位居全國第二。二是中部省份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制造業集群。河南引入和培育比亞迪、中州時代等產業鏈主導項目,吸引相關上下游企業集聚,電子、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成為增長引擎;安徽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93.4%,汽車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6.7%,是工業增長的最大貢獻來源。江西借助“兩新”政策,推動裝備制造業和電子制造業快速增長,2024年江西智能手機產量位居全國第三,同比增長44.2%。三是東部省份加快壯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江蘇、浙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7%、7.5%,行業大類增長面分別達85%、82%。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1.8%。浙江提升數字經濟優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6%,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實現全覆蓋。
從服務業看,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發揮有力支撐,但部分地區房地產行業調整對服務業的負面沖擊明顯。2024年,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2.8個百分點,拉動率較2023年下降0.7個百分點。拖累服務業增長貢獻的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一是房地產行業調整勢大力沉,直接拖累經濟大省服務業增長。2024年,廣東、浙江、四川、福建房地產業GDP實際同比下降2.2%、3.0%、3.4%、5.0%;廣東、浙江、四川、福建2024年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分別下跌21.8%、16.2%、20.1%、23.6%。二是房價下跌的財富效應向生活消費傳導,一線城市居民消費信心低迷,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收縮。北京、上海2024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同比分別為-1.2%、-0.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同比分別為-2.6%、-2.4%。但服務業中也不乏亮點:一是制造業景氣帶動生產性服務業高增長,多個省份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高增長,上海、浙江、廣東分別增長19.2%、10.3%、9.9%。二是現代服務業引領作用增強,為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山東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9.5%、四川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8.2%、浙江金融業增長7.2%。三是國內旅游、入境旅游需求旺盛,文化創意、娛樂演出、體育賽事服務熱度較高,現代生活服務業形成新增長點。2024年,國內出游人次同比增長14.8%,國內游客總花費同比增長17.1%;多個城市旅游人次創新高,遼寧、黑龍江、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等地國內旅游收入同比增長超20%。
六、需求結構:低能級城市消費強勁、重點省份投資偏弱、西部地區出口增長較快
從消費看,居民消費需求仍有待提振,高能級城市消費表現不及低能級城市。2024年是商務部確定的“消費促進年”,各地利用財政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分類別看,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中,家電、家具、辦公用品、通訊器材類商品消費高增長,而受汽車價格戰影響汽車類消費同比僅增0.8%。與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預期目標相比,大多數省份未能實現社零增長目標,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有待提升。2024年,全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44.5%,低于2022年的49.3%,處于近二十年的較低水平。居民收入增長預期走弱是制約消費重要原因,2024年,全國29個省份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較2023年有不同程度放緩,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低于2023年2.4個百分點。分區域看,中部地區消費增長相對較快。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3.3%、2.6%、5.1%和3.7%。分省份看,26個省份社零同比正增長。西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社零分別同比增長7.2%、6.1%、5.5%、5.4%、5.1%,增速分列全國前五位;海南社零同比-4.2%,增速最低。分城市看,低能級城市消費表現好于高能級城市。一線城市中,上海、北京社零負增長,廣州基本持平,深圳增長1.1%,與汽車消費、餐飲服務消費增長乏力有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福州、武漢、石家莊等二線城市社零增長都在5.0%以上,南京、合肥、長沙社零增長超4.0%。
從投資看,多數省份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景氣,房地產投資處于探底期。202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分領域看,制造投資保持高景氣度,房地產投資依然低迷,基建投資結構分化,中央財政主導的水利投資高增長、地方主導的交通投資承壓。從2024年目標完成情況看,受益于“兩重”政府投資發力、民間投資信心回暖,西藏、寧夏、河南、河北、江西等固投增速高于全國,且完成了預期目標。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投資分別增長4.2%、1.3%、5.0%和2.4%。中部地區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4.7%、15.4%、13.3%、9.5%;四省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0.5%、3.0%、1.7%、4.0%,表現均好于上年。分省份看,全國有28個省份固定資產投資正增長,20個省份投資增速跑贏全國水平,西藏、內蒙古固投增速連續兩年占據全國前兩位,受基建投資增長帶動明顯,內蒙古基建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超40%。華南、西南地區一些省份投資增速緩慢,云南、廣東、廣西三省份投資負增長,分別下降7.7%、4.5%、3.2%;重慶、貴州投資僅增長0.1%、0.4%。一是由于房地產投資下滑,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8.2%,拖累投資增長超5個百分點。二是高風險省份地方財政優先化解債務風險,地方財政主導的投資被動壓縮。2024年,甘肅固定資產投資按項目單位隸屬關系劃分,中央投資上升47.2%,而地方投資下降2.2%;云南基建投資下降4.0%,其中交通投資下降13.0%。
從外需看,東部和西部地區出口增長較快,外貿大省出口表現好轉。2024年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美歐關稅威脅加大,我國不斷提升外貿產業競爭力,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從外貿看,全國出口金額美元值增長5.9%,25個省份出口額美元值同比正增長。分區域看,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出口同比分別增長6.9%、6.5%、-3.2%和9.9%,西部省份出口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青海出口額增長45.7%,增速排名全國第一,源于新能源材料、農產品出口亮眼;新疆、西藏出口兩位數高增長,源于口岸貿易發展加快,對“一帶一路”地區的雙向開放不斷擴大。東部外貿大省出口較快增長,民營企業發揮穩外貿作用,廣東、浙江、江蘇出口扭轉了上年下滑的勢頭,分別拉動全國出口增速1.5個、1.2個、1.0個百分點。中部省份出口跌幅有所收窄,安徽汽車出口表現搶眼,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湖南、江西出口大幅下滑,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萎縮有關。從外資看,外資大省新增吸收外資規模下降。2024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27.9%,制造業和服務業外資分別下降30.4%、24.7%。外資大省穩外資壓力較大,吸引增量外資的難度上升,轉而支持外資利潤再投資。廣東、山東、上海、浙江實際使用外資美元值分別下降37.1%、32.6%、26.6%、24.5%,上海科研和技術服務業吸收外資下滑較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