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3期】
《檢察日報》2月17日版面圖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迅速火爆出圈、驚艷世界。時至今日,DeepSeek引發的沖擊波仍在持續加強。對于檢察人來說,DeepSeek火爆帶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人工智能將對檢察工作產生什么影響?每一名檢察人員都該深思:如何順應科技新浪潮,用好人工智能技術,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創新驅動發展,技術引領變革。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是當前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近年來,檢察機關緊緊圍繞“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要求,積極推進數字檢察工作,構建了一批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人工智能技術在檢察履職辦案中的應用深度和廣度日益擴展,以“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的成效明顯。毋庸置疑,DeepSeek代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DeepSeek的持續升溫,展現出的是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產生的吸引力。這恰是警醒我們:如何有效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檢察工作有機結合,已成為檢察機關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答題”。
如何答好這道“必答題”?首先要主動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從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高度把握數字檢察戰略,增強做好數字檢察工作的使命感、緊迫感,堅定不移推動數字檢察戰略向縱深發展。其次,要切實找準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法律監督的切入點、結合點,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比如,數據是實現技術賦能的關鍵要素。要高度重視加強數據資源優化整合,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最大化挖掘檢察業務數據的價值,推動“數字檢察”向“數智檢察”發展。再比如,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是賦能高質效履職辦案的重要抓手。要積極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做好大數據模型的研發和迭代升級,聚焦深層次社會治理,通過應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推進賦能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再次,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不斷提升檢察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推動構建檢察“大管理”格局、一體貫通推動“三個管理”走深走實,進一步釋放檢察管理新動能,更好激發檢察生產力、戰斗力。最后,要正確看待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從法律和技術兩個層面持續完善制度機制,妥善處理技術證據應用、數據與隱私安全、司法責任邊界模糊等新問題,為新技術運用提供法治化保障。
機器人能否代替人類,不是一個新話題。在司法領域,探討這個話題更有特別的必要。不可否認,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經足以媲美人類大腦,甚至在數據處理等很多領域比人類更精準、更高效。但人工智能終歸只是人類智慧的延伸。特別是在司法辦案領域,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也只是輔助辦案工具。
人是有信念有理想的。檢察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做好新時代檢察工作,必須堅持講政治與抓業務有機融合,從講政治的高度考慮問題、明辨是非,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到也無法領悟的。人是有情感的。每一個司法案件的辦理都需要司法人員對天理、國法、人情進行統籌考量,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辦案理念,始終以“如我在訴”的態度辦好每一個案件,這是人工智能無法理解的。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司法親歷性是司法活動的重要原理,檢察辦案絕不是關起門來辦案,而是要親身經歷案件辦理的全過程,直接接觸和審查全案證據,最大限度還原事實真相,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實現的。
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作為司法辦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由人來完成。人工智能長于數據分析,長于歸納提煉,但不能替代人去應對和探索未知領域。人工智能可以把檢察人員從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甚至可以為檢察人員作出司法決策提供信息參考,但不能代替檢察人員對正義的考量,更無法做到“三個善于”,也無法準確回應社會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有效實現定分止爭……
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每一名檢察人員都要深刻認識到,我們要有擁抱新技術的勇氣和自覺,但無論何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政治責任只能由我們自己背負,檢察人的忠誠、擔當與智慧,永遠不能被替代,永遠不可缺少。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