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29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 七飯
1.5萬人日客流量,
茶館出了個新“頂流”
年后,東茅街茶館一開業就爆滿了。正月初四開始營業,早上7點茶館就全部坐滿,茶館內人山人海,茶館外是大量趕來的顧客,連收銀臺的隊伍都能排到了外面大街上。
從清晨開業到深夜,位于長沙的這家東茅街茶館,平均每天接待了15000人次。這個2024年9月啟動的項目,已然成為了現象級的爆款案例。
重新引燃“茶館風潮”的東茅街茶館,是5000余平方米的大店,店開在長沙熱鬧的五一廣場商圈,與熱鬧的黃興路步行街一墻之隔,位置非常優越。
主打一個懷舊風,門店由二輕集體大禮堂改建,主體建筑保留著原貌,就餐區是傳統的老式方桌椅,還有眾多老物件。為了打造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專屬文化,操盤手特意從地方志中尋找關鍵信息,如長沙院子里的水井,本地特色的芝麻豆子茶、煙熏茶、沱茶等。
在產品方面,茶館設計了“258”售價體系,2元的蔥油粑粑、5元的花生瓜子、8元的紅茶綠茶,性價比非常高。茶具也簡單,就一白瓷缸子,還需要自己自助泡茶,體驗感直接拉滿。
東茅街茶館的爆火也帶動了長沙,乃至全國的茶館熱。
有餐飲人提到,差不多有四五個項目都在進行中,都是大店,投資很重,不少新啟動的項目都在500萬以上。這給沉寂已久的茶館賽道帶來了一線生機,觸發了新玩法,新模式,新思維。
茶館新玩法:
有點“文和友”,也有長沙特色的流量思維
2023年,新中式茶館興起。閑暇時刻喝喝茶,思考下人生,獨有的松弛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
2023年企查查顯示“茶館”相關的企業就有20.9萬家,新增了2.15萬家,相比2022年1.79萬家,漲了20%。數據之外,也有開吉茶館、哈茶福等多個區域品牌跑出,霸王茶姬、奈雪、喜茶等頭部開始布局。
茶館的突然爆火,引來了一大批入局者。但開店不足三個月,閉店消息頻出。大多數新中式茶館前期大投入,但開出的店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后期復購不足,“門可羅雀”。
“人均一百的茶館,水果和茶點難吃,茶點一股子豬油味……”
“價格虛高、味道難喝、泡茶的根本不懂茶……去過很多家類似的新中式茶館,沒有一家是愿意再次光顧的?!?br/>
“新中式茶館仗著裝修好看,就成了網紅打卡地,隨意走動,凹造型拍照,更夸張的還有人帶著專業設備,約著攝影師,閃光燈、反光板齊上陣,完全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頻頻的吐槽暴露了新中式茶館運營粗糙的短板。文藝青年的茶館夢,在蒼涼的現實面前,破碎一地。
東茅街茶館出現,讓新中式茶館走出了一條新路。這背后有文和友的爆款思維,也是長沙的“流量思維”。
明眼人一看,這東茅街茶館多多少少帶了點“文和友”味。據了解,東茅街茶館創始人,曾是廣州超級文和友、深圳超級文和友項目總經理。
所以,我們不能把東茅街茶館當成一個單純的茶館項目,它更像是“單一品類”的文和友,更像是一個文旅項目。
9月20日橫空出世,一個月火爆出圈,5000平方米的店面依舊人擠人。打造者將“文化屬性+社交屬性”結合起來,才有了這一茶館的爆火。
文化屬性,是依照地方志來打造茶館,讓市井文化“師出有名”。社交屬性是沉浸式的用戶體驗,能夠打卡、拍照,刷爆朋友圈。這兩點和超級文和友的打造非常相似。
更為重要的是,東茅街茶館背后所呈現出具有長沙特色的流量思維。
先來看看東茅街茶館的價位,2元的蔥油粑粑、5元的花生瓜子、8元的紅茶綠茶,還有各種物美價廉的小吃。消費者需要拿著白色大瓷缸子,自己去盛熱茶,體驗感十足。與過往50元起步、華而不實的新中式茶館比,性價比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倍。
這樣子的定價精準擊中了當下的剛性消費需求,更低的消費門檻能引來更多的消費客流,這將是巨大的傳播體量。項目本身的打卡屬性、社交屬性,疊加上1.5萬人的日客流量,即便品牌自身不做傳播,“大爆特爆”只是時間問題。
這樣的流量思維也是極具長沙特色的。我們試圖比較下上海與長沙兩地的“網紅”。
上海有千人排隊的網紅漢堡SHAKE SHACK,有98元的銀座仁志川生吐司,還有重新開業的“蛋糕界愛馬仕”Lady M。上海的“網紅”品類是外來的、潮流的,高價往往是賣點,吸睛點。
長沙有一直長紅的小吃蔥油粑粑、臭豆腐,都屬于性價比極高的小吃。大火的笨羅卜瀏陽菜館也是高性價比路線,人均在50以下,像小炒牛肉、醋蒸雞這些大菜都在40元以下。
長沙的網紅品類往往走高性價比路線,較低的嘗試門檻,讓更多人成為傳播主體,不過分需要依靠KOL和相關媒體的造勢,項目自身就有起勢的能力。十來塊體驗老長沙喝茶氛圍的東茅街茶館,也是運用這一流量思維的極致體現。
積累起來的巨大流量為品牌后續的發展打開了無限可能性,在堂食業務實現盈利后,零售板塊也將開啟。東茅街茶館開始向一個完整體的文和友靠近。
別跟風!在地屬性很難玩得轉
網傳估值高達兩個億、年內計劃開新店的東茅街茶館,似乎找到了一條茶館新生的路徑。但跟風不易,復制不易。5000平方米的大體量與前期巨大的投入是第一道門檻,更為重要的是茶館的在地屬性,也就是項目極力宣傳的“地方志”這一打造方法。
打造者簡名曾在采訪時提到:“長沙的茶館不僅有茶,還有地道的包子、小吃、面粉等,喝茶的品類跟其他城市也有很大的區別。”為此,他們通過查閱地方志、走訪長沙老口子,恢復了長沙煙熏茶、老長沙沱茶、羊排粉、老長沙剁餅等特色餐食。茶館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根有據的,與長沙文化緊密相連的。
越是與地方文化緊密連接的產物,越難以復制。
此前,長沙文和友在創造了“現象級”的流量神話后,卻在廣州、深圳等地“跌倒”。全國各地模仿文和友的造景項目,也只是“曇花一現”。一味做舊市井風,與城市文化聯系甚少,就無法激起消費者的情感鏈接。
在東茅街茶館,因為扎實的在地屬性,不光有來打卡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周邊的居民,這讓茶館有了穩固的基本盤,再補充上來打卡的新客人,才有了1.5萬人的流量總和。這點才是東茅街茶館難以復制的原因。
這也是當時大批冒出的網紅茶館三個月速生速死的重要原因,只用花架子,沒有真本事。這也是整個市場給予的反饋,給予真正的內容創作者更多積極的支持。
不過,東茅街茶館想要再復制自身的“流量傳奇”,也不容易。規模化與稀缺性,往往難以兼得。其最早一輪的投資人黃海在接受虎嗅采訪時表示,長沙的品牌非常擅長去創造細膩的用戶體驗,但并不擅長提升效率,去進行標準化的復制和擴張。
在黃??磥?,未來,他看中像東茅街茶館這樣一城一店的模式,看好品牌作為線下流量入口的獨特價值。
這個故事,像極了曾經的文和友,而東茅街茶館能否打破“走出長沙就不紅了”的魔咒,仍需交給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