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她被結婚6次,
幸運的是她只是被結婚了6次。
01
2023年10月,
廣西姑娘小梅和男朋友走進民政局,
卻在工作人員錯愕的眼神中得知:
系統顯示她已在浙江、山東等地結婚登記了6次。
02
看著電腦里的6條結婚信息,
小梅這才想起曾丟失過一張身份證。
2013年小梅那張丟失的身份證,
被騙子王某冒用,
在浙江、山東等6省偽造證件登記結婚,
騙取了6名男子數十萬彩禮后消失于人海。
這些假婚姻集中在2013—2014年之間,
系統留存的登記照片也均為冒用者王某。
在報警和維權的過程中,
小梅面臨超過5年刑事追訴期無法立案、
需向6個省市法院起訴的,
高成本、高耗時難題,
無奈之下她申請了檢察機關介入。
檢察機關通過數次人臉比對,
才鎖定了犯罪人王某。
而后在檢察院的多次督促下,
6省市民政局終于撤銷了全部的虛假記錄,
小梅才在2024年7月,
成功跟丈夫領到了結婚證。
03
小梅是幸運的,
她遺失的身份證只是被人用作了假結婚,
可有些人就沒那么幸運了。
這個案例恰好撕開了當下數字化時代一個傷口:
你遺失的身份證,
正在成就他人致富的夢。
數據顯示,
我國每年有超1000萬人丟失身份證。
而冒用身份證的犯罪案件,
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猛增。
利用他人身份證牟利的黑色產業鏈,
早已形成了專業、完整的閉環。
04
暗網一掛,身價加碼。
那張看似普通的塑料卡片,
正在地下市場瘋狂流通。
2024年公安部數據披露,
每張被倒賣的身份證,
平均會衍生出3.2起經濟案件。
而這些經濟案件的源頭,
可能只是你某次大意的丟失。
2023年長沙警方破獲案件:
有偽裝成環衛工的犯罪團伙成員,
專門在醫院大門外蹲守,
以每張50元的價格收購撿到的身份證。
而這只是第一步,
在人流量大的車站、網吧、醫院、
政務大廳等場所的"撿證人",
日均可“收集”20—30張身份證。
浙江某醫院保潔員張某,
兩年間偷竊、撿拾身份證187張,
轉手販賣獲利上萬元。
第二步,在“地下”PS工作室,
用仿宋體修改有效期收費200元/張。
江蘇某制假窩點查獲的電腦里,
存有3萬張修改過的身份證模板,
精確到像素級的仿冒技術,
能騙過90%的核驗系統。
第三步,暗網交易市場,
身份證搭配銀行卡、手機卡的"三件套",
最低起售價5000元。
2023年某暗網拍賣會上,
一張長相清秀的95后女性身份證,
因"通過率超高"被競拍到2.3萬元。
浙江警方還曾追蹤過一張丟失身份證的軌跡:
從杭州某商場廁所被拾取,
48小時后出現在緬甸賭場的資金流水單上,
72小時后成為深圳某詐騙公司的法人證明。
隨后這張身份證在跨境流轉中,
先后被用來注冊空殼公司、
申請網貸、開設直播賬號,
累計涉案金額超800萬元。
在廣州某城中村的快遞站,
每天有上百個信封悄然發往全國。
這些信封里裝著的不是網購商品,
而是貼著"五金配件"標簽的身份證。
05
黑市的價目表上:
基礎款:
單純身份證,
500-2000元(視性別、年齡浮動)。
00后的女性證件最搶手,
因其社交賬號可包裝成"學生妹"實施殺豬盤。
豪華版:
證件+動態人臉視頻,8000元起。
某詐騙團伙專門收集網紅直播視頻,
用AI換臉技術制作驗證素材。
頂配套餐:
全套工商注冊資料,
報價最高可至15萬元。
這些資料被用來注冊公司,
從事洗錢、偷稅等各類經濟犯罪活動。
這些明碼標價的身份信息,
正在制造恐怖的"杠桿效應"。
2023年京津冀地區查獲的騙貸案中,
犯罪團伙用21張身份證撬動1.3億元貸款,
平均每張證件創造619萬"價值"。
06
在犯罪團伙手中,
你的身份證會裂變成三個"分身":
金融傀儡:
湖南大學生小王,
丟失身份證三個月后收到法院傳票,
他名下多出7張信用卡,
總計被透支了87萬元。
催收公司甚至找到他70歲的奶奶,
在村口喇叭播放"老賴通告"。
法律替身:
重慶警方查獲的虛開發票案中,
312家空殼公司的法人全是身份證丟失者。
這些公司每月開具的發票可抵稅超2億元,
而真正的"法人"們卻在工地搬磚、送外賣。
數字幽靈:
某直播平臺的23個"僵尸主播"賬號,
由5張買來的身份證注冊。
這些賬號24小時輪播錄播視頻,
通過打賞洗錢,日均流水超50萬元。
"活人不如死人好用",
這是黑市流傳的一條潛規則。
江蘇某去世老人的身份證,
在被盜后三年間,
先后注冊了18家網店,
涉嫌洗錢超2億元。
這些店鋪偽裝成土特產商家,
用虛假物流單號制造交易記錄,
將電信詐騙資金轉化為"合法收入"。
07
這條產業鏈已形成嚴密的"犯罪流水線"。
在采集端,
犯罪團伙會培訓“采集者”給證件分等級,
年輕、無犯罪記錄的是優質證件,
甚至編撰出了《證件品相鑒定手冊》。
在加工端,
專業制假團隊提供"套餐服務"。
廣東某窩點查獲的"動態人像生成器",
能根據身份證上的照片,
生成眨眼、點頭的驗證視頻,
破解率高達92%,
并且套餐中還會詳細的標注,
從哪些角度更易通過人臉識別。
應用端
跨境賭博集團常常批量采購"90后套餐"。
因為該年齡段證件通過社交平臺審核率高出43%,
某電詐團伙用300張身份證注冊了2000個微信賬號,
半年內詐騙超5億元。
在東南亞某電詐園區,
使用真實身份證注冊的社交賬號,
詐騙成功率提升2.7倍。
一些賬號專門針對中老年人,
實施"孫子出事""醫保凍結"等精準詐騙,
單日最高進賬80萬元。
08
"掛失作廢"可能是最危險的錯覺。
由于現行技術限制,
被掛失身份證的電子芯片仍可正常讀取。
2023年深圳的一起案件中,
一張掛失兩年的身份證被用來注冊網約車,
司機肇事致人死亡后,
證件原主人被索賠120萬。
即便最終通過17項證據鏈自證清白,
其銀行賬戶仍被凍結長達9個月。
更荒誕的是"時空重疊"現象。
江蘇李女士拿著新證在申請保障房時,
她的舊證卻被人在18個網貸平臺貸了款。
當兩個"她"在系統里相遇時,
被大數據標上了"信用欺詐"。
這個數字世界的"真假美猴王"困局,
讓她在三年內無法申請任何貸款。
"活著證明自己活著"成為新型難題,
廣西某漁民因身份證被用于注冊境外公司,
在申請低保時發現自己"月入百萬"。
為證明"月薪百萬的是假我,
吃糠咽菜的是真我",
他輾轉派出所、公證處、大數據中心,
收集了32份材料才證明了自身。
09
"今日你丟卡,明日卡賣你",
某個深夜你丟失的身份證,
可能正在暗網被競價拍賣。
而它背負的巨額債務、法律糾紛,
正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這張丟失小小的卡片,
已經不是你身份的證明,
而是你被動開啟的人生,
被法人、被老賴、被貸款、被結婚……
雖然“被結婚”6次的小梅領到了結婚證,
可我們應當看到這場勝利背后,
是假如沒有檢察機關介入,
沒有媒體曝光、沒有輿論關注,
她至今仍是"六婚少婦"的可能。
10
我們該如何保護和預防呢?
在等待制度完善的同時,
我們可以做出一些預防。
證件防護
身份證復印件,
一定要手寫"僅限XX用途"。
身份證丟失補辦時,
一定要好好保留回執。
小梅若是沒有保留2013年的掛失證明,
情形會很被動,更加困難。
定期自查,建議每年1次
如果你的身份證也曾丟失過,
建議通過支付寶"民政通",
查詢一下你的婚姻登記狀態;
通過微信"電子營業執照"小程序,
查詢一下你有沒有“被法人”;
通過央行征信中心官網,
查詢一下自己有沒有“被老賴”。
11
有人因"被法人"背上了千萬債務,
有人因"被老賴"影響了子女入學,
有人因“被貸款”拉黑了個人征信。
身份證的丟失,
會讓我們建立的社會信用體系,
變成一把刺向自己的尖刀。
自身未享半分利,
他人竟得千萬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