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同鄉”和“同窠”的區別,今天的文章我們講講祿鄉與祿窠的區別。(圖片來源于pexels)
古人的文章有個特點,那就是文字非常簡練,現代人寫1000字才能說明白的事情,古人幾句話就說明白了。但是,古人寫文章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名詞特別多,容易有名詞堆砌之問題。就如夾祿鄉與夾祿窠來說,就是典型的名詞堆砌。
《五行精紀》中說:“甲人得卯、丑,……子,癸人得亥、丑,為夾祿鄉”。這個跟我們前面講到的“同鄉”的鄉是一個意思,都是跟某“一個”地支有關。比如甲的干祿為寅,丑寅卯三個地支順排,則寅在丑和卯中間被夾住了,所以叫夾祿,因為是在某個地支上,所以叫“鄉”。
“有丁己庚而得未,有丙戊乙而得辰,有辛壬而得戌,有癸甲而得丑,為夾祿窠”。相對于夾祿鄉,夾祿窠就比較難理解了。
我們以“丁己庚而得未”為例來說明。下圖中,我們把丁、庚和未三個干支圈起來之后,申就處于干支的“包圍”中,也就好比是被“夾”住了,而申是庚的祿,所以也為夾祿。而因為這個夾祿是天干參與了,所以為夾祿窠。
“丁己庚而得未”,上面的圖中為什么沒有圈出“己”?因為在干祿的計算中,己和丁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嚴格按照現代人的書寫方式,“丁己庚而得未”應該寫成“天干同時有丁(或己)、庚,同時地支有未”。在這樣的一個干支組合中,八字中雖然沒有申,但是這個申卻被干支一起給“夾出來”了。
其他的三個夾祿窠我們也就得出結論了。“天干有丙(或戊)、乙,同時地支有辰”,則夾出丙的祿“巳”。天干有辛和壬,地支有戌,則夾出壬水的祿“亥”。天干有癸和甲,地支有丑,則夾出甲木的祿“寅”。
窠者,“鳥巢、獸窩”也。鳥巢是在樹干上的,獸窩是在地上的。由此我們可以對命理學中的鄉和窠做進一步的闡釋。“鄉”者在地,主要由地支參與,而“窠”者有在天者有在地者,所以夾祿窠要干支同時參與,且天干一般要在兩個以上。
其實,上篇文章中的同窠也是兩個天干共同參與,而同鄉則天干只有一個參與。由此我們可知,在祿命法和早期的子平法中,窠和鄉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天干是否“深度參與”其中。
“二者祿窠為上,夾祿鄉次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有天干深度參與,比地支單獨參與會更好。不過話說回來,夾祿的概念雖然比較“熱門”,但在實際的使用中卻用的比較少,本文這么詳細的論述夾祿,其實是跟大家一起探討理論,以期共同提高而已!
文西風獨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