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簡介
坐落于聞名塞外的紅色革命老區的武川,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人民法院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傳承紅色基因,革新司法理念,激發人才活力,釋放發展動能。2023年,武川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院黨建工作先進集體”;被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評為“全區優秀法院”,記集體一等功;獲“呼和浩特市五一勞動獎狀”。2024年,院綜合一黨支部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堅強堡壘模范支部”,涌現出了全區優秀黨務工作者范明、全區優秀法官牛濤等一批先進典型。
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位于陰山余脈大青山北麓,從北魏時期至今一直是燕北重鎮。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帶,被譽為“塞外小延安”,擁有眾多紅色資源,武川縣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入選全國300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位于井爾溝的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地更是記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2019年,武川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縣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曾經的大青山革命老區展現新顏。
身處這片承載著初心和使命的紅色土地,武川縣人民法院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聚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貢獻司法力量。2025年1月,武川法院捧回了一塊令人矚目的牌匾——“全國模范法院”,為這片革命老區再添新名片。
黨建引領 點燃“紅色引擎”
作為革命老區的基層法院,武川法院積極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點燃基層法院黨建“紅色引擎”,以“黨徽耀天平法徽護公正”黨建品牌推動黨建與司法審判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6月,院內建成集愛國教育、黨性教育、法治教育、廉政教育為一體的“古鎮鐘聲”——武川縣黨建教育基地。一個個革命故事,一段段崢嶸歲月都在基地展板上向來賓講述著武川縣的紅色歷史故事。“送子參軍”的喬老太太、“八路采購”的張潤喜、“地下交通員”的劉天和、張二虎……故事雖已過去多年,但這些英雄事跡仍在革命老區廣為傳頌。
“緬懷先輩,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正是紅色基因的鮮活體現,武川法院作為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司法守護者,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紅色精神融入審判執行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譜寫法院事業發展新篇章。”武川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高麗娟介紹道。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最深的緬懷是弘揚,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新時代的今天,武川法院堅持把政治建院擺在首要位置,以構筑“紅色黨建陣地”聚黨心民心,設立“黨員先鋒崗”,成立“校園法治宣講團”“青年理論宣講團”等黨員志愿服務隊,打造“一支部一亮點”等系列創先爭優活動,為全體干警注入紅色基因,讓黨旗在司法為民的工作一線高高飄揚。三年來,武川法院黨建教育基地共接待來自自治區、市、縣的近萬名黨員干部交流學習,形成了一陣地、多品牌、多功能的黨建矩陣,為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紅色動力”,被地方黨委政府授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黨校現場教學點”。
2023年,武川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人民法院黨建工作先進集體”,被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評為“全區優秀法院”,記集體一等功;2024年院綜合一黨支部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堅強堡壘模范支部”,榮譽激勵著武川法院全體干警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力譜寫革命老區法治建設的新篇章。
聚焦解紛 走出老區司法新路徑
“不好意思打擾你中午休息了,我在村委會看到‘一村(社區)一法官’的牌子上有你的電話,想咨詢一下法律問題。”來電的群眾是武川縣某村57歲村民魏某。馬上要進入春耕了,魏某想做農戶貸款,但是因為妻子離家出走十多年,至今下落不明,無法在借款合同共同借款人處簽字,導致各家銀行均不能貸款,因此魏某想了解一下起訴離婚的程序以及離婚后能否貸款等法律問題。
“鑒于案件當事人雙方關系的特殊性,我并沒有直接回答魏某,而是詳細詢問了魏某的情況和需求,當時非常不希望魏某走到訴訟離婚的這一步,想著努力去化解婚姻糾紛。”時任武川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負責人的黃清華回憶說。
在了解情況后,黃清華對魏某的問題作出了耐心的解答,并且聯系了當地的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黃清華多方爭取、積極協調下,當地的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答應魏某,在不離婚的情況下,只要找到其他共同借款人,也可以做農戶貸款。
“哎呀!感謝法官,那我就不用離婚了,其實我也不想離婚,想再找找我的妻子,謝謝你幫了我個大忙!”電話那頭的魏某激動地說。
近年來,武川法院積極探索如何從源頭化解各類基層糾紛,走出了一條適合武川縣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他們在每個行政村都配備一名聯絡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將法官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上墻。2022年,武川法院大力推進“法官工作站﹢網絡”全域管理,在全縣104個行政村(社區)實現了法官工作站全覆蓋,輻射轄區面積達4885平方公里,探索“1卡2碼3熱線”服務模式,這一舉措讓革命老區的群眾不出村(社區)就能方便快捷地解決矛盾糾紛,真正打通了司法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8月,武川法院在武川縣平安建設(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大廳(現為武川縣社會治理中心)設立服務窗口。目前,武川法院訴調對接中心有特邀調解組織7個、基層治理單位12家、調解機構3家,同時選派了4名審判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為當事人提供專業、高效的訴前調解服務,各類基層糾紛的化解率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居民碰到物業方面問題先投訴,投訴不成就打官司。有時候官司打不贏,還會導致物業和業主之間的積怨不斷加深,無論物業方如何作為,如何解釋,業主們都聽不進去。現在有調解員、有特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派駐的法官,他們會根據雙方的訴求來調解我們之間的矛盾,找出最適合我們的解決方案,大大減少了訴訟情況,我們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也提高了。”武川縣某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理李某欣慰地說。
2024年以來,武川法院物業合同糾紛呈上升趨勢,“小物業”牽動“大民生”。“面對大量的物業合同糾紛,我們充分發揮調解員的作用,在法院派駐法官的指導幫助下,調解員注重因案制宜、因案施策,針對不同情形開展‘問診式’調解,堅持情、理、法有機統一,引導雙方化解矛盾,定分止爭。”武川法院立案庭庭長白娟介紹道。
針對調解員電話通知被申請人到場率不高的問題,武川法院利用“傳票傳喚﹢訴訟委托調解”機制提升雙方到場率,調解成功率顯著提升至80%。對調解不成的,因已預留了舉證期,法官利用大廳里的便民法庭可以立刻庭審,并在庭審中、庭審后繼續為雙方進行調解,經開庭后的物業合同糾紛案件的調解成功率達50%以上。
此外,武川法院還積極推動“人大﹢法院”“政協﹢法院”多元解紛機制建設。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群眾廣泛、專業素養強的優勢,形成了矛盾糾紛調處的強大合力。
扎根基層 譜寫鄉村“楓橋”新篇章
人民法庭處于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司法第一線。近年來,武川法院哈樂人民法庭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因地制宜開展巡回審判,創新落實司法為民舉措,依法妥善審理涉農、涉民生案件,確保農民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被轄區百姓親切地稱為“烏蘭哈勒”(蒙古語譯為紅色哨兵)。
武川法院哈樂法庭法官(右一)下鄉送達判決書。
走進哈樂法庭,四周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農田,遠處便是著名的淖爾梁高山濕地草原。法庭里的訴前調解室墻上掛著“和為貴,有理讓三分”的標語,哈樂法庭庭長武寧介紹道:“針對鄉村大社會、小圈子聚集的特點,我們創建了‘圓桌調解’模式,邀請當地司法所、派出所和村民委員會到這里參與矛盾化解,聘請村里有威望和有經驗的村民擔任特邀調解員,通過更符合農村習俗的方式解決矛盾,在矛盾調解的同時彌合當事人關系,力爭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
為了構建多元化解糾紛陣地,哈樂法庭還積極融入屬地黨委政府領導的基層社會治理,強化“一庭兩所”(即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聯動機制,緊密結合哈樂鎮的特色,積極探索人民法庭參與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新舉措,凝聚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合力。哈樂法庭目前已在哈樂鎮授牌了“無訟村”,實現了集民力、解民憂的目標,為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哈樂法庭也被評為“全區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
莊嚴的國徽端端正正擺在沙發后面的墻上,一個茶幾臨時充當審判臺,兩張簡易塑料凳搭成了原被告席,簡單而不失威嚴的法庭就這樣被搬進當事人的家中。這一幕就發生在武川縣上禿亥鄉某村民張某的家中。被告張某與妻子韓某共同向銀行貸款20萬元用于生產經營周轉,并就該貸款與擔保公司簽署了擔保合同,該擔保公司對張某的20萬元貸款承擔80%的連帶保證責任。借款到期后,因張某和韓某沒有按時還款,擔保公司向武川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某支付代償款、利息、違約金等。該案受理后,武寧了解到張某、韓某年事已高且疾病纏身無法出行,短時間內無法到法庭開庭,決定開展巡回審判,把法庭搬到村民家中。在法官的耐心調解下,雙方就還款事項達成一致。張某與擔保公司代理人握手言和,并稱贊道:“真是太方便了,這樣的庭審給老百姓省錢、省力、省心!”
自2012年法庭建立以來,哈樂法庭積極將糾紛化解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抓住建立“楓橋式”人民法庭的機遇,通過開展“巡回審判”“法庭開放日”等活動,針對春耕、秋收等關鍵時間點,主動上門開展普法行動,依托法官工作站在各自然村放置法官便民聯系卡,積極為轄區經濟活動提供法律支持,為群眾司法需求提供便利。這些舉措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司法服務,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也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識,推動了當地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
多維發力 探索基層普法新格局
“法官,離婚時過錯方是不是要凈身出戶?”
“法官,如果對政府拆遷補償不滿意,我能申請復議嗎?”
武川縣哈拉合少鄉公忽洞村村委會中,村民們正圍著白娟不停提問,場面熱鬧非凡。白娟用接地氣的案例和幽默的話語解答村民的疑惑。村委會里時不時傳來的朗朗笑聲映襯著窗外的白雪皚皚。
這是武川法院聯合婦聯開展的“巾幗普法鄉村行”系列活動,富有法律經驗的女法官們走到田間地頭,為村民們宣講法律知識,用鄉村常見的司法案例解答村民疑惑。為了能夠把握受眾需求,實現精準普法,武川法院主動靠前,聯動當地黨委政法委、公安局、檢察院、民政局、司法局等多方力量,面向不同群體打造“紅色天平”“同心護家”等7個宣講品牌,不定期、不定時、不限形式走進田間地頭、鄉間小道開展普法宣傳,將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引導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法治鄉村建設貢獻司法力量。
武川法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活動。
剛剛過去的2024年,同樣的普法場景也在當地的假期兒童關愛服務活動中的多次上演。2024年,武川法院受理的一起刑事案件中有4名犯罪嫌疑人均為未成年人。如何準確將少年司法審判工作職能定位與青少年普法宣傳工作結合在一起,成為了武川法院黨組的重點工作之一。
武川法院開展法治教育系列活動。
于是,武川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于2024年6月正式啟動,現已成為當地形成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與保護、關愛未成年人司法實踐的主陣地,并與武川法院黨建教育基地雙向聯動,成為集愛國教育、法治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教育實踐基地。2024年,這里作為“全市推動新時代關心下一代工作高質量發展現場會暨2024年工作推進會”首個觀摩點,得到當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薪火相傳 鑄就正義法魂
高麗娟
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人民法院院長
武川法院多年來革命老區的司法實踐既是為了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也是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貢獻的司法智慧。未來,武川法院將站在“全國模范法院”的新起點上,進一步發揮革命老區基層法院的“社會治理第一線”樞紐功能,推動地區司法工作實現“多元共治”的全面轉型,并以更加務實的工作態度、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嚴格的工作作風,不斷開創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奮力譜寫武川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采訪手記
扎根紅土地 邁步新時代
1938年8月,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協同戰動總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和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共2000余人挺進陰山余脈大青山,在這里創建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紅色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奮勇前進。在這片承載著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上,武川法院以75年的堅守與革新,再次書寫了一部新時代司法為民的紅色華章。
對全國模范法院——武川法院的深入探訪,讓人深切感受到這份榮譽背后,是當地淳樸的基層法院人秉承黨建鑄魂、創新破局、為民初心理念所進行的生動實踐。模范法院的底色不僅是榮譽,更是行動。從紅色基因到智慧解紛,從護企暖商到執行攻堅,他們的每一項工作都緊扣“公正與效率”主題,深刻詮釋了基層法治建設并非空中樓閣,而是需要根植于對群眾需求的深刻洞察與制度創新的持續突破。未來,如何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服務企業等領域進一步拓展司法職能,或許是這家模范法院的下一個“趕考”課題。
▌責任 編輯:李靜
▌校對:段麗娜
▌審核:郝新新
▌ 稿件來源:人民法院報
動動小手“一鍵三連”
就等你點贊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