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和華為的合作,自去年開始就一直傳得沸沸揚揚。
盡管雙方都沒有明確表態,但上汽率先注冊“尚界”商標的做法,多少還是為合作傳聞注入了確定性。
此外,近來再有報道指,“華為與上汽的合作模式已確定將使用智選車模式。”
如果屬實,這也將打破目前鴻蒙智行的四界聯盟穩態,余承東亦因此對“不擴容”的承諾食言了。
但好的是,上汽起碼拿到了一張重生的門票。
2024年,上汽集團累計批發銷量401.3萬輛,同比下降20.07%,且不及比亞迪的427.21萬輛。
上汽,就此讓出了連續18年保持國內汽車集團銷量第一的位置。
上汽的市場低迷是有跡可循的,從2018年達到705.17萬輛的銷量巔峰以后,上汽的總體銷量就一直在往下走。
其中,2023年上汽集團銷量也能站到500萬輛以上,但1年后就掉了整整100萬輛。
如此跌勢,簡直觸目驚心。
之所以上汽持續出現銷量下滑,這一方面離不開通用和大眾這兩大巨頭的表現滑坡。
面對合資市場份額的日益縮水,通用和大眾的基本盤重挫也是難以避免。
只是叫人遺憾的是,上汽沒能抓住這波“東升西降”的新浪潮,在自主品牌集體崛起的背景下,上汽乘用車卻意外落伍了。
早在2015年,時任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的王曉秋已經表明,發展自主品牌是上汽的第一戰略。
而彼時上汽乘用車的年銷量,在20萬輛左右。
沒想到10年過去以后,2024年上汽乘用車國內銷量依舊在20萬輛附近徘徊。
上汽乘用車,可謂錯過了一個時代。
事實上,上汽乘用車并非沒有過高光時刻。
2018年,榮威與名爵合力實現銷量超過70.19萬輛,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勢頭。
同時,榮威也在積極拓展新能源汽車市場,力求以榮威Marvel X來搶占新能源高端市場先機。
但到后來,榮威出現了不同發展路線的分化,先是推出主張差異化的R標,后來又跟隨新勢力做法孵化出新品牌“飛凡”。
在路線搖擺不定之下,本該扛大旗的榮威無力再支撐起上汽乘用車的基本盤,而飛凡亦自始至終未得到過市場認可。
至于作為“小弟”的名爵,則轉頭將重心放在拓展海外市場,這也導致上汽乘用車出現了“國內銷量空心化”的情況。
以目前上汽乘用車的年銷量而言,這已跟一家新勢力的規模相差不大了。
毫無疑問,上汽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從去年開始,上汽已對外確認榮威和飛凡將進行整合。
榮威飛凡事業部總經理何明磊指出,「無論R標還是榮威也好,我們做這樣的融合,目標完全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好更長期的服務。」
他還透露,R標將不再局限于純電路線,而是增設插混或增程車型,但該系列不會覆蓋純燃油車型。
如此做法,跟埃安和傳祺的整合基本類似。
除了整合品牌以外,去年上汽領導班子的調整無疑影響更大。
其中,原董事長陳虹到齡退休,王曉秋改任董事長一職,至于賈建旭則履新集團總裁職務。
就在去年中的干部大會上,賈建旭對內放了狠話,「零部件公司別再想著賺錢,所有企業都要支持整車。」
「我們要“跪著做人”,永遠不要讓人看到你有多高,現在我們有很多干部很驕傲,頭抬得比天還高,有用嗎?磚頭砸下來第一個砸死你。」
「只有你跪著做人、人家都不知道你有多高的時候,等你哪天站起來以后,你就會真正成為巨人。」
顯然,上汽要從根兒上來動真格了。
早在2021年,時任上汽總裁的王曉秋發話,公司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做強自主品牌,從過去以合資為主,改向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鼎勢發展轉變。
他強調,「力爭在‘十四五’期末,上汽自主品牌全球銷量占集團總銷量的比重超過55%。」
按照去年銷量統計,上汽自主品牌銷量達到240.8萬輛,在集團整體銷量中占到60%,已然兌現了幾年前的目標。
當然,如果撇除五菱和海外銷量以后,上汽自主品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其中一點,就是重新評估跟華為的合作可能性。
好的是,新的領導班子不再猶豫了。
上汽,曾在10年前的榮威RX5(參數丨圖片)身上打出了“首款互聯網汽車”的標簽。
率先與阿里合作斑馬車機系統的上汽,并非不清楚互聯生態的發展趨勢,更不可能低估互聯網公司帶來的革新變化。
只是面對著跨界者的“野蠻入侵”,上汽選擇了保守的防御姿態。
「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
2021年6月,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的陳虹公開發表了拒絕華為的“靈魂論”。
有意思的是,在“靈魂論”發表不久以后,上汽便扭頭找了OPPO來合作。
只是這些年看下來,OPPO沒法跟華為帶來同樣大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邊是由華為領銜的鴻蒙智行軍團在市場勢頭上遙遙領先,另一邊則是棄用華為的上汽日益江河日下。
這截然不同的際遇,多少打破了上汽的心理防線,而在新領導團隊上任以后,這也為雙方的正式牽手創造了機會。
上汽,這下真心需要靠華為來扶一把。
從進入2025年以來,上汽和華為合作的消息被不斷放出。
此前有報道指,首批華為員工已經進駐上汽,上汽乘用車還為此開啟了全員競聘,以實現組織架構上的大調整。
再者,上汽還率先注冊了“上汽尚界”、“尚界”等商標,提前給新品牌鋪路。
后來,再有報道指雙方在最終合作模式上經過了多輪談判,計劃從原定的HI+轉為“類智選車”模式。
很快,又有消息傳出,華為與上汽的合作模式確定將使用智選車方案。
從這中間的反復橫跳來看,雙方之間的博弈并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余承東說過,「現在很多車廠都愿意和我們合作,一些大型車企還在找我們做智選車。」
「但我們手里沒有資源了,僅能承擔這四家,我們就聚焦做這四個樣板。」
不排除,余承東口中提到的大型車企里就包括了上汽。
不過,以當下雙方基本達成合作共識來看,當時余承東的表態也可以說是欲拒還迎的談判技倆了。
再者,參照問界M9在50萬級市場成為爆款的表現,以及賽力斯還發布了實現扭虧為盈的2024年業績預告。
這些對華為利好的事實,自然也是上汽的談判壓力所在。
跪著做人的上汽,這回只能不做保留地跟華為合作了。
面對鴻蒙智行的內部區分,此前余承東曾作出過回應。
他指出,問界聚焦在全系列SUV,智界力推中端和中高端的年輕化產品,覆蓋轎車和SUV,享界則主打行政高端用戶,至于尊界是定價百萬級的豪華品牌。
在此基礎上,有報道指作為第5界的尚界,定位將面向更年輕化的市場,車型售價大概在17-25萬左右。
之所以尚界如此定位,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跟其它四界造成沖突,另外也跟尚界提供的車型選材有關。
一開始有消息指,尚界首款產品的原型車是去年被擱置上市的飛凡RC7,該車可以被視為“青春版的智己LS6”。
但又有消息透露,華為認為飛凡RC7的外形及定位不夠合適,最終雙方選用了另一款SUV來作為原型車。
據悉,經過鴻蒙智行全面改造的上汽尚界新車,計劃在今年Q4推向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余承東多次強調,鴻蒙智行30萬以下的車型都是虧著賣。
他透露,24.98萬起售的問界M7入門款,每賣一輛就要虧兩萬多元。
「現在不具備做20萬以下車型的能力,要等到將來具備成本控制能力的時候再做。」
當時的這番表態,不清楚是否也是在向上汽進行喊話。
對此,作為有著龐大體量的傳統巨無霸,上汽不難滿足到余承東的成本能力要求,這大概也是最終雙方確定讓尚界定位偏入門的支撐要素。
如此一來,主打20萬級的尚界,將承擔起鴻蒙智行最主要的走量任務。
上汽自主品牌,也終于有了不愁銷量的寄托。
去年被問及鴻蒙智行5年內的目標是什么時,余承東說到至少能在中國高端車市場成為第一,在30萬以上市場成為王者。
「現在50萬以上的段位我們已經做到了,爭取100萬以上的也能做到。」
如此表態,并沒表露出他有意讓鴻蒙智行往下探的想法。
事實上,往20萬級以下市場發力,這并不符合現時鴻蒙智行整體定位高端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現時不少采用華為HI模式的品牌,它們正正都集中在了20萬級以下市場,例如極狐、深藍、傳祺等等。
換言之,未來在尚界加入以后,這大概率又再勾起智選車和HI模式之爭。
一團亂戰,即將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