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呼家樓地鐵的一組“哪吒鬧海”彩塑,吸引往來行人注目,成了“打卡”新熱點。原來,呼家樓地區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舊址所在地,為紀念中國第一所藝術設計學院,以及中國著名動畫藝術家張光宇、張正宇先生和藝術巨匠張仃先生,有關方面選取家喻戶曉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主人公形象,以彩塑的形式表達對藝術巨匠的深切懷念。
上世紀六十年代,張光宇、張正宇作為核心美術設計師創作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經典動畫《大鬧天宮》,其設計風格融合了傳統壁畫、戲曲臉譜和民間年畫元素,塑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經典孫悟空,這一成功經驗為后續神話題材動畫的創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新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美術總設計師張仃在創作《哪吒鬧海》時延續動畫人物的民族化探索,在設計哪吒形象時,受到張光宇對角色動態與裝飾線條處理手法的啟發,同時結合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及木版年畫等傳統藝術元素,提出“民族特色”與“現代動畫技術結合”兩大原則,強調從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最終定稿的哪吒頭型從“馬鞍型”改為圓形,其天真與堅韌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哪吒鬧海》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學派”動畫的成熟,老一輩藝術家的接力拓展,將傳統藝術轉化為現代動畫語言,對后世國漫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這組“哪吒鬧海”彩塑更彰顯出呼家樓地區獨特的藝術人文底蘊。
呼家樓地區的文化積淀十分豐厚,還曾發生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呼家樓所在的朝外大街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是元大都齊化門(今稱朝陽門)的關廂主街,明清時是漕糧進京的陸運要道。呼家樓這個地名源于明末清初時期,當時這里村中一大戶姓“呼”,在附近頗為有名,往來人稱此地“呼家樓”,這個地名流傳至今。
1957年,呼家樓街道原北京機械學校在修建籃球場時,發現戰國金屬鑄幣窖藏一座,把這片地區的繁華推遠到戰國時期。經北京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考古,這處戰國窖藏,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共出土3876枚刀幣、布幣。后來,還發現了漢代的磚室墓和土坑墓。
清朝時,為方便皇室拜謁東陵和去承德避暑山莊,清政府撥錢將朝陽門外土道改筑為石鋪路面。乾隆二十三年(1758),朝廷下令重修石道。因是皇家御道,“國東門孔道”和“朝陽石道”維持了二百多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可以找到御道的石條。明清時,朝外大街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也帶動了周邊區域發展,戲院、大商號、老字號,買賣眾多。朝外市場形成規模后,做小買賣的、打把式賣藝的、唱小戲的也來了,熱鬧程度不亞于天橋。
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金臺夕照”,就位于呼家樓。這處盛景還與乾隆皇帝有關。據資料記載,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帝親臨今關東店附近的苗家地校場,登一高處賞夕陽美景,于是將“金臺夕照”定了地兒,并題“御制詩”:九龍妙筆寫空蒙,疑似荒臺西或東。要在好賢傳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詞賦鶩誰過客,博辨方盂任小童。遺跡明昌重校檢,辜然高望想流風。2000年,在呼家樓發掘出了三米多高的“御赦金臺夕照碑”,在高樓大廈之間,古韻依然。
呼家樓還有一座道光年間的山東會館,是為當時在京山東海陽籍人士提供集會、養病、停柩的場所。舊時商賈走販云集,準備進城的人,有時就在附近旅店落腳。當時這一片山東人較多聚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朝外呼家樓興建了山東會館(海陽義園),這座會館是北京現存的唯一一座義園會館,極具史料研究價值。山東會館現存一處四合院帶東跨院建筑,院中東南角東配房南山墻南側,立有一通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海陽義園碑記》碑,1986年被列為朝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文并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