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岳飛在朱仙鎮的營帳中擲筆長嘯,"靖康恥,猶未雪"的吶喊聲將一場被刻意遺忘的國殤永久鐫刻在民族記憶的深處。
那場吞噬汴京的暴風雪里,北宋皇族北狩的悲鳴、汴梁巷陌的斷壁殘垣、金人鐵蹄下的文明劫難,構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刺眼的傷疤。
而今,《靖康之敗:從太原之戰到汴京之圍》的出版,恰似一柄鋒利的手術刀,準備剖開這個被層層包裹的歷史膿瘡,帶讀者逐幀看清北宋滅亡的每一步。
作者趙大胖敏銳地察覺到,如果汴京之圍是亡國之戰的終章,那么太原之戰便是亡國之戰的序曲。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靖康之敗早在開封之圍前的太原失陷就已注定。
摘自《靖康之敗》后記
文 | 趙大胖
圖 | 源自網絡
說起靖康之變,人們最直觀的印象便是北宋的軍隊是如何不堪一擊,宋欽宗是如何優柔寡斷,北宋朝廷如何在明明有生機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深淵,開封如何在一個神棍兵油子的謊言里被金兵攻破,北宋皇族的下場是如何慘絕人寰,一個如此龐大而富裕的超級王朝如何在金兵的斬首行動下轟然倒塌……
是的,絕大多數歷史愛好者都把目光聚集在了北宋的都城開封,以及住在開封城里的宋徽宗和宋欽宗身上。但是,在這場慘劇中,“太原保衛戰”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也不應該繞過去的坎。兇悍的粘罕繞不過去,歷史的眼光也繞不過去。我們甚至可以說,太原保衛戰的成敗,直接關系著北宋王朝的生死存亡。
直到今天,我在寫完了這部近二十萬字的書稿以后依然認為,張孝純和王稟主持的長達二百五十二天的太原保衛戰是成功的,失敗的是以宋欽宗為首的北宋朝廷。后者在救援太原的過程中不斷犯下錯誤,將一手大概率可以打贏的牌打成了國破家亡的局面。
歷史沒有假如,但是歷史需要總結。在近九百年以后的今天,當我們抽絲剝繭般地從這些紛繁復雜的史料中回看這場慘烈的太原保衛戰時,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產生很多全新的感悟。
第一,北宋所謂“腐朽”的禁軍并不是不能打,也并非沒有斗志,他們只是缺少一個能夠指揮他們英勇作戰的領導。
在開封城破之前,宋軍面對遼軍和金軍的戰績簡直讓人瞠目結舌,不管是兵力占優還是地形占優,都打得一塌糊涂,不是望風而逃就是舉手投降,稍微有點戰斗力的還是從遼國投降過來的郭藥師和他的常勝軍,完全沒了短短十多年前在對西夏作戰時節節勝利的絲毫風采。
同樣是童貫指揮,同樣是西北調過來的宿將,只是將對手從西夏換成遼金,宋軍就像換了一支隊伍,其墮落速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張孝純和王稟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宋軍的戰斗力并沒有下滑到我們在紙面上看到的那種不堪一擊的程度。他們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頹勢,只是因為宋軍的指揮系統在這十多年里坍塌了而已。
正如種師道剛剛來到開封城的時候表達的觀點一樣,守城不等于野戰,城里人人都能是戰士。張孝純一介書生,他的戰術理論跟縱橫疆場多年的種師道不謀而合。他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對太原城內包括人力在內的所有資源的利用和分配,達到了讓人驚嘆的地步,讓此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一代名將粘罕在二百五十多天的時間里束手無策。
種師道 北宋末年名將
北宋朝廷不是沒有名將精兵,也不是沒有旺盛斗志,只不過這些優勢都在宋徽宗時期童貫、王黼、蔡京、高俅等寵臣的欺上瞞下,以及宋欽宗時期不斷搖擺的政策中被消耗殆盡,以至于天下第一龐大的開封城成了金國東西兩路軍的盤中餐。只要給他們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哪怕是李綱),他們其實是能夠找回自己的戰斗力的。
第二,可以這么說,張孝純以一城之力,為北宋王朝爭取到了喘息甚至是反戈一擊的機會。遺憾的是,宋欽宗把這些機會都浪費了。
我一直認為,北宋的滅亡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說是必然中的偶然。說是偶然,是因為以北宋王朝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人才儲備,都不至于在金兵不到十萬人的攻擊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滅國了。他們有廣袤的國土縱深,有相對于金國來說堪稱取之不竭的兵源,有后來宋高宗依賴的長江天險以及茫茫大海。在很大程度上,北宋王朝依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民間基礎,不少百姓、將士、僧侶都愿意為國盡忠,甚至連開封福田院(類似于今天的救助站)里的窮人,也毫不吝嗇地主動把自己積攢的金銀拿出來交給開封府,用來支付金國索要的贖金。也就是說,但凡宋欽宗在面對戰爭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的應對能力提升一點點,不管是戰還是和,是守還是走,只要決定之后哪怕一條道走到黑,最終都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說是必然,是因為北宋王朝的確已經朽壞到了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他們遲早也會跟曾經龐大的遼帝國一樣被金國揍得毫無還手之力。這不是宋欽宗一個人的責任,是北宋此前七個皇帝累積下來的問題,只不過宋欽宗因為自己的能力問題,不但沒能扭轉北宋王朝下滑的頹勢,反而給了這些腐朽的柱子兇狠的一擊,讓它的坍塌加快了而已。
但是,太原保衛戰的一個重大的意義就在于給宋欽宗乃至北宋王朝的糾錯爭取了半年多的時間。假如宋欽宗能夠利用好這半年,堅定思路、改正錯誤,北宋也許會在戰場上遭遇金國慘重的打擊,甚至可能會變得跟后來的南宋王朝一樣偏安江南,但是斷然不會出現靖康之變這樣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來說,宋欽宗辜負了張孝純,辜負了太原城的幾十萬軍民用生命換來的緩沖期,給北宋王朝帶來了一場空前的災難。
宋欽宗坐像軸
第三,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忘記在這些歷史浩劫里承受了巨大苦難、做出了巨大犧牲的普通軍民。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沒能在戰爭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很多都是以“州民”“縣民”“眾軍士”的集體稱謂出現在史料里,但我們不能忽視他們。
我這些年讀史書,看慣了帝王將相的縱橫捭闔,越來越想關注那些普通人的命運,越來越想把那些“小人物”的名字寫下來,因為多一個人寫,便多一群人知道。
靖康之變中,開封的皇族和百姓命運的確很悲慘,但是我們也應該記住,在黃河北邊的河東、太原,這里的百姓也很慘。張孝純自己的奏折里都說,太原城里的幾十萬軍民最后只活下來“百之一二”,這對于河東第一大城來說,是何等的恐怖和殘忍。而李若水談判失敗之后回開封復命時看到的河東慘狀,也同樣讓人觸目驚心。
看到史料上那些輕描淡寫的“屠城”二字,再想想這兩個字背后蘊含的血腥殺戮,你會不寒而栗地想到,這就是戰爭的殘酷,這就是平民的無助。
因此,我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一個原因是,太原之戰極其重要,甚至是不亞于汴京之圍的一場關鍵戰役,另一個原因是,我想盡可能把曾經被不少人忽視的太原保衛戰以及河東保衛戰原原本本、仔仔細細地寫下來,讓我的讀者們意識到,除了開封,還有更多的城市經歷過地獄般的歲月,除了皇族,還有更多的平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它們和他們,值得被我們記住!
《靖康之敗:從太原之戰到汴京之圍》
作者 趙大胖
出版日期 2025.02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發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敗,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重大悲劇。本書以史料分析和情景還原為基礎,再現宋金太原之戰的完整戰斗細節,呈現宋金博弈與北宋靖康之敗全過程。作者對金軍采取的進軍路線與攻城戰術、太原軍民的守城策略、北宋混亂的政治局面、將從中御的軍事法度以及北宋當時一流將領人物的多次軍事行動均有細致描摹,不僅再現了戰場上的烽火刀兵,也給出了北宋何以失敗之發人深省、層次豐富的歷史解讀。
趙大胖,重慶人,本名趙偉,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歷史系,后從事報社新聞編輯、記者,現為自山職業者。曾在多家報紙、雜志開設歷史類、時評類、影評類專欄,主編并主筆過多本旅游雜志和圖書。著有《宋朝闡史官:碎片里的兩宋》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