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在姜尚、周公旦等人的輔佐下,在牧野之戰中大破商朝軍隊。之后紂王自焚而死,武王滅掉了商朝,成為新的天下之主。經過文王、武王兩代人的努力,原本僻居西方一隅之地的周朝,滅掉了強大的商朝。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數年后周朝差點滅亡,而造成此事的居然是文王的三個兒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三監
武王在滅掉商朝后,并沒有實行趕盡殺絕的政策,而是將商朝故都封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但周武王對武庚并不放心,為加強對殷商遺民的控制,鞏固周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于是他在冊封武庚的同時,還在商朝故地分封了三個諸侯國,名義上讓他們來“幫助”武庚,實際上就是監視武庚的,因此被稱為“三監”。
既然是為了維護西周的利益,自然要用絕對忠于自己的人。俗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此時武王的兒子們還都年幼,因此他決定任用兄弟,于是三弟成為了管國的國君,人稱管叔鮮,五弟成為了蔡國的國君,人稱蔡叔度,八弟成為了霍國的國君,人稱霍叔處。三監在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監視武庚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殷商故地的安定。
二、叛亂
然而沒過多久,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三監”居然心懷不軌,與武庚勾結到了一起,妄圖顛覆周朝的統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件事與周武王的死有著直接關系。武王在伐紂后數年就病死了,王位由年幼的周成王繼承。周朝剛剛滅掉商朝,而成王年紀尚幼,于是武王的四弟周公旦站了出來,“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消息傳到東方后,引起了管叔鮮的不滿,他認為自己排行第三,而周公旦排行第四,要攝政也應該由他承擔,認為周公旦圖謀不軌。與此同時,蔡叔度、霍叔處也表達了對管叔鮮的支持。另外,管叔鮮還得到了一位特殊的盟友,他就是武庚!原來,武庚一直對亡國之仇念念不忘,他想利用三監對周公旦的不滿,發動叛亂來實現復國的野心。
三、平叛
管叔鮮等人不斷制造流言蜚語,來誣陷、詆毀周公旦,他們還不斷挑動對周朝不滿的勢力。之后,武庚與“三監”發動了叛亂,就連淮河流域的諸侯國也支持武庚,加入了這場叛亂之中。剛剛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在這個關鍵時刻,周公旦又一次站了出來,承擔了挽救王朝的重任。
周公旦先取得了召公、姜尚的諒解,化解了因流言蜚語帶來的矛盾。接著,他親率大軍發起了東征。經過一番激烈地戰斗,周公旦滅掉了武庚,平定了這場叛亂,接著又誅殺管叔鮮,流放了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人。之后,周公旦制定各項制度,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周公旦的話,周朝恐怕就被“夭折”了。
參考資料:《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