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并不簡單,既不能太過于寬松,又不能過于嚴厲,講究中庸、平衡,不然孩子容易被“養廢”。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過:“孩子需要的是指導,而不是控制。過度控制會讓他們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對待孩子很民主,不是強勢的家長,但其實并非如此。
前幾天,我陪女兒畫畫時,發生了一件讓我不斷反思的事兒。
女兒當時正在畫一條小蛇,但畫完后,她突然皺起眉頭,嘴里還一直嘟囔著:“不行,這一點都不像蛇,我畫得太差勁了!”
說完,她還拿起橡皮擦,把小蛇的輪廓擦得亂七八糟,她的眼淚也在眼眶里打轉了。
我趕緊安慰她,但女兒還是哭著說:“我怎么這么笨,畫都畫不好。”
那一刻,我心里一緊,好像被什么東西戳了一下。這不就是我平時對她的“高標準”,帶來的后果嗎?
我總是希望她能畫得像模像樣,可沒想到,這種無形的期待,卻讓她小小的心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變得不自信了。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將來一事無成。
如果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或許是在提醒我們:咱管孩子太嚴了。
01
孩子極度抵觸競爭,總選擇逃避挑戰
我朋友家的女兒悠悠,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人還是很聰明的。
學校組織了數學競賽,老師覺得悠悠的水平完全可以參加,但悠悠卻哭著跟老師說自己“不想去”。
朋友一開始以為孩子是怕輸,可深入了解后才發現,是因為自己平時對悠悠的成績要求極高,每次考試后都會仔細分析錯題,稍有退步就會嚴厲地批評。
這導致悠悠內心對失敗充滿了恐懼,只要有競爭的機會,她就會下意識地逃避,因為她害怕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害怕被批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過度批評,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逃避那些可能帶來失敗的挑戰。
02
孩子情緒波動大,一點小事就崩潰
同事家的孩子雯雯,有一次因為媽媽不小心把他放在書桌上的玩具弄倒了,就大發雷霆,又哭又鬧,怎么哄都不行。
這看似是一件小事,可背后卻反映出了大問題。
原來,同事平時對雯雯的生活和學習都管得非常細致,小到玩具怎么擺放,大到學習計劃的制定,都要按照他的要求來。
長期處于這種高壓環境下,雯雯的情緒變得非常脆弱,一點小小的變動就會讓她情緒失控。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形成自己的應對機制。
但如果家長過度控制,孩子就缺乏自主應對變化的機會,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事情,就容易情緒崩潰。
03
孩子過度依賴他人評價,沒有主見
我兒子的同學浩浩,在小組討論的時候,總是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每次都要等其他同學都說完了,他才會小心翼翼地附和。
老師問他自己的想法,他卻說:“我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我怕大家不同意。”
后來和浩浩的家長交流才知道,家長平時對浩浩的言行要求很嚴格,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孩子的對錯,很少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使得浩浩在面對他人時,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缺乏獨立思考和表達的勇氣。
從社會學習理論來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來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
如果家長總是以權威的姿態出現,孩子就會習慣于依賴他人的評價,而難以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04
孩子社交退縮,不愿主動交友
我家小區里有個叫可可的小女孩,每天放學后,別的孩子都在小區的空地上嬉笑玩耍,三五成群地做游戲,可她卻總是獨自坐在一旁,看著其他孩子玩,很少主動參與其中。
有幾次,別的小朋友熱情地邀請她一起玩,可她想了半天,最后還是拒絕了。
后來,我和可可媽媽聊天才發現,媽媽對可可的社交管得很嚴,總是擔心她在外面被人欺負,或者交到不好的朋友,所以對有諸多限制。
比如規定她只能和成績好的同學一起玩,放學后,不能去同學家玩。
這種過度的管控,讓可可在社交中變得膽小怯懦,不敢主動邁出交友的第一步,生怕自己的行為不符合媽媽的要求。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社交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
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受到過多限制,無法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就會逐漸對社交產生恐懼和逃避心理,影響其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
05
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過度貶低自己
我親戚家的孩子樂樂,在學校組織的繪畫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這是個很不錯的成績。
可樂樂卻很沮喪,跟父母說:“我畫得一點都不好,好多同學都比我畫得好,這個獎我不配拿。”
親戚對此很疑惑,平時對樂樂的培養很用心,也經常鼓勵他。
但深入了解后發現,親戚對樂樂的要求很高,在表揚他的同時,總會指出他的不足。
比如這次繪畫比賽,親戚在恭喜他獲獎后,又說他的色彩搭配還可以更完美,構圖也有改進的空間。
長期如此,樂樂總是關注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導致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即使取得成績也無法正確看待自己。
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會受到他人評價和自身經歷的影響。
如果家長總是強調孩子的不足,忽視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過度貶低自己,影響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作為家長,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導和支持。我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去犯錯、去成長。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上述這些表現時,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適當調整對孩子的要求,多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