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迎來一堆Ultra機器了。明確知道有點廠子焦距有明顯的變化。我就來聊聊焦距。我調出了我最常用的大概1000多張相機照片。看了一下我拍攝的焦距分布。
那么樣本只是我一個人。
缺點就是,1、樣本很小,就一個人。2、我還是偏專業性,與大眾可能(僅僅是可能)會有一定偏差。
優點就是,1、我是一個攝影老師,尤其是教基礎的,所以幾乎涉獵所有題材。單一樣本來說算是理論上最接近普通人的專業攝影師。2、照片數量多,時間跨度大,器材品類多,加之我更喜歡用變焦鏡頭。最大程度排除了常用器材造成的偏差。
所以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使用習慣,總結一下自己常用的焦距。我自己判斷我還是挺能代表大眾的。
根據這些數據,我聊一聊手機的攝像頭。
圖1 可以知道使用超廣角差不多150張(20mm不少是裝在半幅機上用的,等效焦距32mm,算是給35mm做貢獻吧)。這也是為什么我說超廣角這個鏡頭其實使用頻率并不高。要知道,這是我非常喜歡拍攝星空的前提下才達到的數量。老粉知道我有一段天文的緣分,所以后來解開心結之后,我常常拍攝星空。
手機評測中,星空的拍攝也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可以測試手機在極限條件下的影像表現。
22mm看起來也不少,其實是半幅的,作貢獻也是給35mm做貢獻。此外就是有10來張特殊的照片,應該是2.7×35mm的等效焦距,差不多等效100mm吧。這臺手機……相機……啊手相機拍攝的做貢獻也是給中長焦做貢獻的。
所以超廣角總共算下來按150張算,也就是一個A級需求的焦段。
圖2 可以看到24和28mm其實并不常用。這倆加起來算是標準廣角焦距,才不過100張。其中還有10來張是用半幅拍攝的,等效焦距其實也是35mm。這是我沒想到的。畢竟我用了不少年的24-70。
據傳有點手機主攝要從等效23mm(接近24mm就按照標準廣角算了),改為等效35mm的一般廣角。從使用頻率上,到確實有道理。
所以標準廣角鏡頭按照100張算,算是一個B級需求。
圖2 還可以看到35mm就162張。我早年確實很喜歡使用35mm焦距拍攝。這里面也有大概10張左右是半幅拍攝,相當于等效標準鏡頭了。不過算上20mm和24mm半幅的,其實35mm也差不多是170多張。
我原來覺得35mm也比較接近人眼看到的透視,同時再靠近一點,透視感明顯一點,所以臨場的感覺更強烈。當年固定35mm鏡頭的索尼RX1和RX1R都是我獨家評測的,也是這么多年來我最喜歡的機身鏡頭一體機。(你能想到現在基本上和我互相拉黑的索尼,當年會把唯一一臺工程樣機提前給我一個人將近半個月,讓我獨家評測么?)
這么算下來,35mm的需求是非常明顯的,一個非常窄的焦距范圍,要比整個超廣角使用率高,使用需求算是A+了。
圖3 這是標準鏡頭范疇。可以看到50mm+55mm算是標頭。這確確實實使用最多的。50mm一般是佳能微單,55mm則有早年索尼微單的經典鏡頭和哈蘇現在的XCD55V。毫無疑問,標頭就是最常用的焦距。算是等效的,以及在標準鏡頭范圍內的,賬面上的250張打不住。
如果100張算是B、150張算是A、175張算是A+,那么200張算是S級需求了。這個超過250張的需求,就算是S+封頂吧。標頭為什么叫標頭,懂了么?
圖4 算是中長焦范疇。70mm和85mm的中焦也不少,100mm也有部分。但是100mm確實沒有70mm或者85mm好用,這還是在我長期使用100-400mm和100-500mm鏡頭的前提下。老粉都知道,我喜歡這倆鏡頭遠勝70-200。但是中長焦的焦距,其實短一些往往更好用。所以起碼100mm排得上,但是你看我并不喜歡120mm或者135mm,尤其是我曾經有過135mm F1.8這種神器。
其實我有一個階段使用120mm非常多,就是當年小米12S Ultra的5倍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大放異彩了。不過如果短一點,可能更好。畢竟當年三攝,與1英寸主攝的銜接會更好,也會有稍微大一點的視角。
不過單說中長焦的拍攝總數量,這個焦距是唯一可以和標準鏡頭焦距匹敵的。不過標頭焦距范圍很小。中長焦焦距范圍卻挺大的。差不多和35mm是一個常用的級別。算是A+級。
圖5 長焦范疇,200mm其實算是大家最常見的長焦焦距了。我一直覺得200mm挺難用的,就是因為不夠長。再長一些往往會有奇效。
但是也得說一句公道話。如果超廣角比如16mm到200mm的焦距都有了,確實可以滿足絕大部分拍攝需要了。超長焦有時候更有奇效,也確實都是在特定場景下的。
200mm放在手機里這就是大概10倍的樣子。手機10倍我用得還算多一些,因為10倍的成像還可以。超長焦的成像還是太湊合,手機還需要努力。
100多張,給到了B級需求。
圖6 所以你看這不就說到超長焦了嘛。400mm和500mm,甚至800mm、1000mm也總量加起來也不少呢。就是因為到了一些特殊場景,焦距特別長就特別好用。這是在我自己基本上不怎么拍鳥的前提下。要是拍鳥的人,這個需求更強烈。其實220mm焦距是索尼RX10IV拍攝的,等效焦距也是600mm。
所以超長焦焦距的使用頻率我覺得和200mm標準長焦焦距其實差不多。
100多張,給到了B級需求。
焦段分類 大致焦距
重要程度
超廣角? <23mm
A
標準廣角
24mm-28mm B
一般廣角 35mm左右 A+
標準鏡頭 50mm左右 S+ 中長焦
60mm-140mm
A+
長焦
200mm-300mm B 超長焦 >300mm B
我們以X100 Ultra的三攝來看。超廣角負責一個A級需求(超廣);主攝負責一個B級需求(標準廣角),一個A+級需求(35mm一般廣角),一個S+級需求(標準鏡頭),以及一部分A+需求(70mm中長焦);潛望式長焦負責差不多半A+需求(85mm-135mm中長焦),兩個B級需求(長焦和超長焦)。
所以超廣角鏡頭為什么在之前被我認為最三攝中確實遠遠沒有另外兩個攝像頭重要。但是對于主攝來說,承擔任務非常重了。所以我覺得vivo用戶其實很少用70mm左右的焦距拍攝,這部分直接會退一步,用85mm的潛望式長焦承擔。這也是為什么X100Pro的時候,100mm大家覺得太長了。100mm要往后退不少了。X100 Ultra和X200 Pro三攝相對來說就合理很多。
這么說來X100 Ultra和X200 Pro的鏡頭配置實際上是超廣角負責一個A級需求(超廣);主攝負責一個B級需求(標準廣角),一個A+級需求(35mm一般廣角),一個S+級需求(標準鏡頭),;潛望式長焦負責一個A+需求(85mm-135mm中長焦),兩個B級需求(長焦和超長焦)。
我們以小米14 Ultra的四攝來看。超廣角負責一個A級需求(超廣);主攝負責一個B級需求(標準廣角),一個A+級需求(一般廣角),一個S+級需求(標準鏡頭);直列中焦負責絕大部分一個A+需求(中長焦)。潛望式長焦負責很小部分一個A+需求(中長焦),以及兩個B級需求(長焦和超長焦)。
我之前說過,四攝我還是要鼓勵,因為從分擔任務來說確實更容易一些。四攝的優勢也是在X100U給出了合理焦距的非常好效果的超級潛望鏡頭的時候,才小了。
我們以OPPO Find X7 Ultra的四攝來看。超廣角負責一個A級需求(超廣);主攝負責一個B級需求(標準廣角),一個A+級需求(一般廣角),一個S+級需求(標準鏡頭);潛望中焦負責更絕大部分一個A+需求(中長焦)。潛望式長焦負責更很小部分一個A+需求(中長焦),以及兩個B級需求(長焦和超長焦)。
這一點我和盧總聊天的時候也說過,不看效果,只看參數,3倍和6倍的組合比小米3.2倍和5倍的組合要好。主要就是中長焦的需求基本上都交給3倍了,6倍可以踏踏實實應對兩個B級需求。但真需要120mm左右焦距的時候,不管是6倍往后退一步,還是3倍往前走一小段,都行。
現在我依然覺得合理的四攝從倍率來看,是OPPO的。
vivo的X200 Ultra會有一個強超廣,這個超廣將負責一個A級需求(超廣)和一個B級需求(標準廣角);主攝將負責一個A+級需求(一般廣角),一個S+級需求(標準鏡頭)。潛望式長焦負責A+需求(中長焦)和兩個B級需求(長焦和超長焦)。
主攝之前有兩個問題。1、一直承擔非常重的任務。2、默認打開之后并不是常用的焦距。甚至手機的相機功能默認打開就是一個B級需求。
分析,第一個問題不是問題。只要你成像夠好,任務重不重不重要。現在改變了主攝焦距,主攝是很難塞進去1英寸傳感器了。我說過主攝真正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標頭效果,就是50mm左右的效果。所以如果X200Ultra的標準鏡頭效果比X100 Ultra的標準鏡頭效果更好,那這么改至少沒錯。
第二個問題,你會發現你打開手機的相機功能,默認就是更常用的焦距。這一點肯定是進步的。不過這一點我覺得手機應該更加利用AI,在有AI協助我拍攝的前提下,洞察我拍攝出好的照片更多用什么焦距,就給我默認開什么焦距。或者識別場景瞬間給我合適焦距。至少,給我自己一個選擇權,打開就是什么焦距。
總之,vivo的改變,其實就在于新的35mm和50mm是不是比原來成像更好了。至于選擇什么焦距做默認,應該更個性化。
小米15 Ultra,一個改變就是120mm的潛望式長焦變成100mm了。應該還會有直列70mm的中長焦鏡頭。所以對于中長焦這個A+的焦段,新組合肯定比老組合更分擔,也會給中長焦這個A+焦段更好的成像。
但是從賬面來看,100mm更短了,對于長焦和超長焦這倆B級的需求,可能就沒有120mm給的更好。又但是,我們知道100mm可以給更大的傳感器,時間靠后也會有更強的算法。所以新一代的長焦和超長焦我覺得肯定是進步的。至少和自己比,對于重要的中長焦這個A+需求來說100mm比120mm會更實用一些。
OPPO Find X8 Ultra,應該還是雙潛望配置,3倍和6倍大概率不變。因為這個配置其實真的挺合理的。需要改變的就是更好的傳感器——可能更大,或者更大的光圈。兩者二選一,或者都要,都能提升這個挺合理的四攝的最終效果。
所以你看,與另外兩家不同的就是,OPPO大概率可能選擇焦距不變。但是卻可以要做大家都必須要做的——繼續提升畫質。
那么總結下來,別管你變還是不變。能不能成事兒,能不能正向升級,其實只看一點——用戶常用焦距的畫質和易用性是不是提升了。
常用焦距和默認打開焦距,如果可以自定義,易用性這事兒就不是你們的鍋了。(這里強調一下,默認打開焦距可以調節這事兒在設置里有,但是你們知道使用率多低。為什么我提AI就是需要幫助提升使用率。此外幾倍幾倍的按鈕,或者XXmm焦距的按鈕也應該可以自定義,這是不是又要求你們對于全焦段的優化了?)對于不會自定義的,或者說現在還不能自定義的,那就是你們界面設計的合理性,以及默認的主攝焦距了——藍廠要是對這點沾沾自喜就沒勁了,我是希望你能讓我們自定義。
所以歸根結底就是——常用焦距畫質如何?
這個常用焦距就是我說的,誰是S+,誰是A+,誰是A,誰是B。
圖7超廣角A級(風光更多,少部分人文,極少部分人像)
圖8標準廣角B級(風光更多,部分人文,少部分人像)
圖9一般廣角(35mm)A+級(部分風光、人文、部分人像)
圖10標準鏡頭S+級(部分風光、人文、人像)
圖11中長焦A+級(部分風光、部分人文、人像)
圖12長焦B級(部分風光、動物、極少部分人像、部分人文)
圖13超長焦B級(野生動物、部分風光——日月相關多、部分人文)
P.S.昨天這篇文章我分別給小米的盧總、vivo的猛哥、OPPO的程哥都微信私信了一份。因為本文主要涉及這三家廠商。
之后找個時間,也可以華為、榮耀聊聊未來手機的焦距設計的問題吧。
如果您覺得本系列文章對您用幫助
歡迎轉發,點贊,評論
素質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