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嘴瓢 校對/李蓉婳
一直以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深入人心,加上我國長期以“工科”發展為側重,大眾普遍覺得理科生的前途更為光明,畢業后也更受就業市場歡迎。
在這種大環境下,高校更加側重對理工科的教育資源分配,從我國大學的分類便能看出,以理工類招生為主的院校數量明顯多于文科類招生院校,甚至有的高校專業明確只招收理科生。
然而,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傳統文理分科的局面,賦予學生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可不管是“3+1+2”模式還是“3+3”模式,最終選來選去還是回到歷史和物理,也就是文理科兩個大的選科方向,“重理輕文”現象甚至越發明顯!
事實上,社會普遍認為,大部分文科生是因為理科成績不佳才選擇文科,不可否認,這是很多人學文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在選文科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文科生將來在就業選擇上要比理科生少很多,其實,文科生的劣勢還不止于此。
毫無“壁壘”可言!文科生能做的,理科生也能,這公平嗎?
眾所周知,新高考改革之后,各省份已經將物理和化學兩個學科進行“捆綁”,換句話說,只有同時選物化才能選擇真正意義上的理工科專業,那些沒有同時選物理和化學的,都算是文科生。
相反,在選課要求上對文科生卻特別不友好,因為要求學生必選歷史的專業比較少,因此,大部分文科生只能報考選科要求為“不限專業”的專業。
當然,那些對選科沒有要求的專業理科生也能報,這無形之中給文科生加強了競爭的壓力,而文科生卻無法報考理科專業。
為什么會這樣?背后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從教育背景來看,大學理科專業如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涉及大量的數學知識、實驗操作和邏輯推理,這些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科基礎知識。
而文科專業如文學、歷史、哲學等,更多依賴于閱讀、理解、分析和表達能力,相對來說門檻比較低。
理科生在高中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構建起了嚴密的邏輯體系,他們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深入鉆研,鍛煉了強大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具備自身思維優勢的基礎上,也可以較好地發展文科思維能力,能夠較快適應文科專業的思維要求。
但文科生高中階段沒有系統學習理科知識,所以,在大學直接進入理科專業學習會面臨非常大的困難。
張雪峰說得對,文科大部分專業是真的沒有專業壁壘,所以文科生填志愿的時候,他都會建議大家優先去報法學、財會、漢語言、思政這四大類別的專業,相對來說,這四個專業要比其他文科專業的壁壘相對高一點,考公就業相對容易。
不過,文科生能做的理科生也能做,這并不意味著理科生真能完全替代文科生,畢竟文科生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深厚積淀是理科生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
以文學創作來說,理科生或許能把故事的邏輯架構搭建得很完美,但在情感、意境和文字雕琢上,文科生憑借日積月累的文學素養和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感悟,往往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總之,這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情,社會的發展既需要理科生推動科技進步,也離不開文科生促進文化繁榮,所以,文理科生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沒必要吵來吵去,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