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城市體系排名出爐,中國城市再次展現強勁實力,共有23座城市入圍,覆蓋從超級樞紐到區域中心的城市。
這一榜單是由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簡稱GaWC)發布,是世界城市排名知名機構之一,此外,這一排名基于城市在全球經濟網絡中的連接性、金融影響力、文化輻射力等綜合指標,反映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度與廣度。
國際頂級城市的“中國三極”
香港、北京、上海作為中國唯一入選Alpha+級別的城市,分別位列全球第3、4、6名。香港憑借成熟的金融體系、自由港政策及國際法律環境,穩居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北京作為政治與文化核心,通過科技園區(如中關村)和總部經濟持續強化全球話語權。
上海則以浦東自貿區為支點,依托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成為跨國公司布局亞太的首選地。三城的協同發展,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核心三角。
深圳第30
廣州(第22名)、臺北(第29名)、深圳(第30名)躋身Alpha級別。廣州依托珠三角制造業與商貿優勢,通過廣交會等平臺深化全球貿易紐帶。
臺北在半導體、電子制造領域的技術積累,使其成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深圳則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之都”,華為、騰訊等巨頭帶動數字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鞏固其全球中的地位。
二線城市的全球化突圍
在榜單中,全球二線城市成都(第58名)、天津(第60名)、杭州(第65名)等Beta+城市,通過差異化路徑提升全球能級。
其中成都以“一帶一路”西向樞紐為定位,國際航線網絡與中歐班列支撐其物流樞紐地位;天津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在高端裝備制造與港口經濟中尋求突破;杭州借力數字經濟與跨境電商(如阿里巴巴),成為全球電商規則的重要參與者。
此外,重慶(第70名)、南京(第75名)、武漢(第81名)等通過產業升級與開放政策加速國際化。例如,重慶的智能汽車產業吸引博世、長安等跨國合作,南京的高教資源與科研機構推動生物醫藥創新,武漢的光電子產業集群則與全球市場深度綁定。
新興城市的發展潛力
青島(第93名)、長沙(第95名)、西安(第109名)等Beta-城市,雖排名靠后,但顯示出獨特優勢。青島的海洋經濟與日韓經貿合作、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西安的“硬科技”生態(航空航天、半導體),均為其參與全球分工提供抓手。然而,這些城市需突破人才吸引力不足、國際化服務短板等瓶頸,方能實現層級躍升。
中國城市的全球排名呈現“多點開花”態勢,但內部差異顯著。一線城市需應對過度集聚帶來的資源壓力,二線城市則面臨如何從“區域明星”轉向“全球節點”的挑戰。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將轉向創新能力、綠色轉型與制度開放。
總體而言,2024年的排名不僅是中國城市全球化的成績單,更是新一輪發展路徑的起點。在“雙循環”戰略下,如何平衡本土優勢與國際資源,將成為中國城市能否持續進階的關鍵。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