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亞星錨鏈就在搶占制高點,做難而正確的事。所謂做難事必有所得,挑難事必有所為,這便是難事背后的價值。
文:中外管理傳媒 任慧媛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之上,狂風怒號,巨浪滔天,海面呈現出一片動蕩不安的景象。那么,船舶、航母以及各類工程裝備為何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安然無恙呢?
這背后的關鍵,在于水下的一個重要組件——錨鏈。
錨鏈的一端穩固地系在船頭,另一端則深深插入海床之中。它憑借自身的重量以及與海底產生的摩擦力,將船只牢牢固定在海面上。可別小瞧了這看似普通的鐵鏈子,其作用不容小覷。無論是海上風電項目、深海科研探索、海上能源鉆探作業,還是海洋船舶的正常航行,都離不開它的支撐,它就如同船舶的“手剎”一般,在關鍵時刻發揮著“定乾坤”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制作出一條優質精良的錨鏈并非易事。由于錨鏈是由眾多環節緊密相連而成,各個環節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因此必須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生產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整個鏈條出現問題,正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不過,在行業中也不乏佼佼者,他們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將錨鏈做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在中外管理傳媒發起的第六屆“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中,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星錨鏈”)憑借其過硬的實力,榮獲“中國造隱形冠軍”這一殊榮。
亞星錨鏈能夠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世界船舶最高質量、超級豪華巨型游輪“瑪麗王后2號”和“海洋自由號”上的錨鏈,來自亞星;
馬士基船運、韓國現代、日本三菱、美國SBM、荷蘭殼牌等國際頂級公司的錨鏈,也來自亞星;
2011年,13級臺風“梅花”強勢來襲,中國自主設計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卻在疾風中穩如泰山,背后就是靠著亞星錨鏈的12根R5級系泊鏈“定”住了乾坤;
2021年,亞星錨鏈R6級系泊鏈被應用于中國新一代中深水海洋鉆井平臺建設,被稱為是國之重器的“生命鏈”;
不僅如此,全球前三大造船國的錨鏈業務被亞星大范圍包攬,放眼全球市場,亞星錨鏈所占份額超過60%,在國內船用鏈條市場的占有率更是高達70%以上。如今,亞星錨鏈已然成為錨鏈、系泊鏈行業的全球領軍企業,并且正積極進軍深海、深井等高端能源領域。
這期間,亞星錨鏈究竟做對了什么?
“亞洲之星”,困境中綻放
亞星錨鏈的前身為1981年創立的江蘇靖江新民錨鏈廠,這是一家村辦企業。起初,新民錨鏈廠主要生產港口起重機用的吊鏈。然而,當時的錨鏈加工基本依賴手工制作,屬于較為初級和低端的產業。由于是手工焊接,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在上海港試用時一度發生鏈條斷裂事故,甚至將地面砸出了一個大坑。這一事件“喚醒”了時任廠長陶安祥的質量意識,他下定決心要提升產品品質。
當時,陶安祥了解到靖江已有造船廠,便前去請教,這才得知錨鏈還有國家技術標準。按照造船廠的指點,陶安祥給北京某研究所寫了一封掛號信求助。不久后,他真的收到了北京寄來的錨鏈國家技術標準資料。于是,陶安祥帶領大伙兒按照“國標”研發改進產品,并在1985年獲得了國家船用錨鏈生產許可證。
盡管有了資質,但新民錨鏈廠的產品質量仍然缺乏競爭力。陶安祥意識到,要想產品質量穩定可靠,就必須實現標準化生產,于是機械化生產代替手工操作迫在眉睫。1993年,經過多方籌措,陶安祥湊齊了1000余萬元,為廠里安裝了第一條機械化生產線。不久后,第二條機械化生產線也投入使用。兩條機械化生產線成功投產后,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由此整個錨鏈廠實現了第一次轉型升級。
然而,就在陶安祥滿懷信心地準備帶領團隊大干一場時,卻迎來了當頭一棒。當時,新民錨鏈廠的主要客戶是國有造船企業,但這些客戶卻出臺了規定,只采購下屬配套企業生產的錨鏈。這意味著,作為民營小廠的非國營配套企業幾乎沒有了活路。
廠里設備才升級,有那么好的產品,卻尋不到買家,陶安祥心有不甘。同時全廠的人都在“等米下鍋”,陶安祥又責無旁貸。思慮一番之后,他心一橫,決定遠赴重洋,到新加坡另尋出路。
然而,要在國際市場中立足并非易事。當時,“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尚未受到廣泛關注,甚至面臨諸多質疑。經過了半個多月的輾轉奔走,陶安祥遭到了無數的冷眼與碰壁,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過關的產品質量,他拿下了一筆高達80萬美元的訂單。
所謂山不轉水轉,東方不亮西方亮,錨鏈廠,絕處逢生了!這也成為亞星錨鏈走向國際市場的起點,并為后來成為全球五大石油公司的核心供貨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9年,錨鏈廠完成股份制改造,以商標“亞星”為名,正式更名為“江蘇亞星錨鏈有限公司”,陶安祥多方集資,認購了65.96%的股份,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亞星”,取“亞洲之星”之意。從此,錨鏈廠開始奔向“亞洲之星”的征途。
偏向虎山行!
事實證明,這條征途前途無量。轉制之后的亞星,由于企業機制更加靈活,當年就實現了盈利。之后,隨著新千年的到來,各行各業都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時代,亞星錨鏈的訂單一度多到接到手軟。
然而,同一時期的馬鞍山錨鏈廠卻已經資不抵債,沒有生產任務可做。馬鞍山錨鏈廠廠長主動登門,請求幫亞星加工產品。之后經過權衡商討,亞星錨鏈(馬鞍山)有限公司于2000年成立,亞星錨鏈出資占其注冊資本的60%,2016年又收購了剩余的股份。如虎添翼的亞星錨鏈很快就確定了自己在世界船用錨鏈領域的龍頭地位。
就在大伙兒以飽滿熱情而一往無前時,作為亞星掌舵者的陶安詳卻未雨綢繆,及時調整了船頭——將產品開發重心轉向技術門檻高、風險系數大的海洋石油平臺系泊鏈領域。
所謂系泊鏈,就是維系海上工程裝備的鏈子,比如一個海上半潛式鉆井平臺,面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要大,自重就有30000多噸,承重量10多萬噸。要拴住這么一個大家伙,就得靠系泊鏈。
作為領導者,陶安祥自有他審時度勢的前瞻思維。當時,陶安祥篤定地判斷,海洋時代已經到來,海上石油開采正從淺海向深海發展,但在海洋裝備制造業,當時的中國企業仍以中低端制造為主,產業鏈高端仍然被西方企業控制。亞星的船用錨鏈雖然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但如果不做石油平臺系泊鏈,就是“大而不強”。
反觀歐洲企業,2003年,西班牙維西南廠與亞星錨鏈規模同樣是年產5萬噸,但其產品中,石油平臺系泊鏈占到90%。另一家瑞典企業雖然年產量只有3萬噸,但生產的都是系泊鏈。
石油平臺系泊鏈依據抗拉強度,可分為R3、R3S、R4、R4S、R5、R6等多個等級,等級越高,抗拉強度就越高,相同負荷條件下選用的鏈徑也越小,相應的突破難度也就越大。
在陶安祥的推動下,亞星錨鏈從2002年就開始關注石油平臺系泊鏈的產品標準,并對其生產技術進行研究論證。2003年,亞星錨鏈研發出R3系泊鏈,打破了歐美國家在這個領域的壟斷地位,并成功拿到國際權威的挪威船級社(DNV)和美國船級社(ABS)的認可資格。隨后,亞星錨鏈相繼成功研發出R3S、R4以及R4S系列的產品,實現了從基礎入門到逐步向國際領先水平邁進的跨越。
不過,對于當時國內市場迫切需要的“中國造”海洋系泊鏈,整個行業尚存在差距。2006年,中海油的石油鉆井平臺受臺風影響,系泊鏈發生斷裂,若從歐洲尋求廠家更換,至少需耗費一年半的時間,且對方還試圖進行壟斷與刁難。
何時才能使用自主研發的“中國造”?整個行業深感被動,然而,系泊鏈的生產門檻頗高,風險極大。其長度通常以千米計、重量以千噸計,成千上萬個單環均需無缺陷,這對焊接、熱處理等工藝是重大考驗,生產裝備也需從零開始。
要知道,亞星的同行歷經12年尚未形成產業化,日本也有企業因生產系泊鏈遭遇質量索賠而被迫退出該領域。但這并未動搖陶安祥的決心,他深知只有攻克技術難度高的系泊鏈,才能擺脫“卡脖子”的被動局面,使中國企業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陶安祥毅然選擇迎難而上,著手開展中海油系泊鏈的技術攻關。
正所謂人多力量大,亞星錨鏈聯合了國內七家高校與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其中,上海大學負責氫脆拉伸試驗,寶鋼鋼鐵研究所提供錨鏈材料研究……僅用4個月,便修好了被臺風“折”斷的中海油石油鉆井平臺系泊鏈,為國家挽回上百億元損失。
亞星錨鏈可謂做到了關鍵時刻不掉“鏈子”,不僅在系泊鏈領域成功打開突破口,開始嶄露頭角,也讓以中海油為代表的眾多國有企業認識到,無需遠赴萬里,身邊的企業同樣大有可為。
搶占制高點,掌握話語權
正是這一不掉“鏈子”的表現,使中海油對亞星錨鏈寄予了厚望,將自主設計生產第六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生產系泊鏈的任務交給了亞星錨鏈。
“海洋石油981”平臺以南海100年一遇的風浪參數為設計條件,并采用200年一遇的風浪參數對平臺的總強度和穩定性進行校核。這意味著系泊鏈需確保平臺在遭遇17級超強臺風等南海極端惡劣海況時,仍能高效安全作業。
這對亞星而言,既是方向,也是挑戰。他們需研制出當時世界上強度最高、屈強比(鋼材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比值)小于等于0.92的R5級海洋工程系泊鏈。由于國際上沒有成熟的技術用來學習借鑒,科研人員只能想辦法自己突破——這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時,為了達到R5系泊鏈屈強比小于等于0.92的指標,在保證錨鏈強度的同時,又要確保其高韌性,科研人員每天進行十幾個小時的實驗,想盡各種辦法。最終,在不加大錨鏈直徑,讓其本身強度變大這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了產品的穩定性。
不只是技術、設計和裝備需要逐一突破,就連原材料也要從零開始研發。當時亞星錨鏈聯合鋼廠一起,從材料成分的設計配比,到熱處理分析,再到焊接工藝,全程參與,從無到有。
最終,亞星錨鏈依托自身的研發機構,自主研發出代表當今制鏈最高水平的R5超級高強度系泊鏈,一舉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此技術30年的壟斷,從而掌握了核心技術,為中國的深海石油開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4年,亞星錨鏈R5系泊鏈產品作為中海油“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是當年獲此殊榮的唯一一個民營企業,一舉奠定了國際領先地位。
2017年,由亞星公司牽頭主持編制的世界上首個專門關于系泊鏈的國際標準ISO20438:《船舶與海洋技術——海洋系泊鏈》正式發布。這一標準的編制和發布,是中國企業在海工配套裝備標準制定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味著全球系泊鏈設計和生產都將執行中國標準,也標志著亞星在系泊鏈制造生產和技術研發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牢牢地掌握了行業話語權。
做難事必有所得,挑難事必有所為
隨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亞星并不止步于“亞洲之星”,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2013年,陶安祥的兒子陶興從海外學成歸來,正式加入亞星錨鏈,并于兩年后接手海外銷售業務。
陶興深知,傳承父輩創立的企業,不僅要守,更要創,守是“盾”,創才是“矛”。
2016年,陶興帶領團隊接手研制R6級系泊鏈的任務,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成功實現了R6級系泊鏈的技術突破,用實際行動在中國海洋工程系泊鏈領域書寫出了新的篇章。
R6級別高強度系泊鏈,其技術難度之大、性能要求之嚴苛,堪稱業界之最。它不僅具備出色的耐海水腐蝕和應力腐蝕性能,更突破了國內外公認的海水中析氫脆化難題,成為了全球最高級別的海洋系泊鏈——亞星錨鏈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生產此級別系泊鏈的企業。
2021年2月4日,亞星錨鏈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在公司的碼頭,全球首制的高強度R6級海洋系泊鏈裝船啟運,這標志著中國自主研發的CM-SD1000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藍探索號”的重要部件已經準備就緒。此系泊鏈直徑89毫米,由12根單根長度達2250米的鏈條組成,總重約4800噸,創下了新的紀錄。
此次裝船啟運,不僅意味著R6級系泊鏈首次實現產業化應用,成為國之重器的“生命鏈”,更將亞星錨鏈的研發制造技術再一次推向了世界領先地位。
當時,亞星錨鏈正式宣布各個環節都實現了自主可控,整個系泊系統再沒有“卡脖子”的技術了。在海洋系泊鏈領域,曾經被歐洲壟斷的市場,如今被亞星錨鏈一分為二,形成了勢均力敵的“雙寡頭”局面。如果說船用錨鏈只是讓亞星做大,那么海洋系泊鏈則真正讓其變成了強者。
亞星錨鏈2023年年報顯示,系泊鏈的毛利潤高達41.59%,高于船用鏈及附件16個百分點。“全球唯二”的R6級生產商,為亞星筑造了極高的市場壁壘。從船用錨鏈到系泊鏈,陶安祥為亞星選的第二增長點,從現實來看,這條路走對了!
亞星始終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在R6的基礎上,“T-120”深海錨樁,是亞星錨鏈的又一項行業首創。
在近海,把錨鏈固定到海床上,需要打樁。按照傳統方法,在10米水深打一個傳統的鋼管樁,至少需要1-2天時間。亞星錨鏈研發出的“T-120”深海錨樁,利用錨樁自重帶動錨鏈,將其直接沉入海床,無需另行打樁,最快只需10分鐘就可完成,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穩定性。
陶興介紹說,在一艘普通商船上,錨鏈是核心零部件,但價值占比并不高,為3‰至6‰。然而,在海工平臺領域,錨鏈與錨樁的價值占比顯得尤為關鍵,其比例可高達1%至2%。在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中,錨鏈和錨樁更是核心材料,價值占比逾10%。
深海錨樁的創新之舉,不僅顯著降低了整個行業的安裝成本,更為對成本極為敏感的中國海上漂浮式光電及風電產業開辟了全新的增長路徑。
這些年,亞星錨鏈以強勁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趕超世界同行100年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內外造船、航運、海洋工程三大領域公認的“世界錨鏈大王”。創新無止境,亞星還準備將錨鏈從“深海”向“陸地”延伸,致力于礦用鏈的研發與產業化,力求在“中國智造”領域再創佳績。
步入亞星錨鏈的工廠車間,一句醒目的標語映入眼簾:“做世界上最好的鏈條,做最受客戶歡迎的供應商。”這是亞星的核心宗旨,是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一脈相承的使命,更是向全球市場的莊嚴宣告。
自創立之初,亞星錨鏈便立志搶占行業高地,勇于挑戰艱難而正確的事業。所謂“做難事必有所得,挑難事必有所為”,這恰是難事背后所蘊含的價值真諦。選擇做難事,意味著設定更高遠的目標,拒絕平庸,更意味著需付出更多努力,面對更多挫折與不確定性,勇于擔當,迎難而上。正是在這樣的磨礪中,方能不斷突破自我,積累經驗,最終實現真正的價值。
這正是亞星錨鏈能夠從當初的一個“鐵匠鋪子”,一步步成為“隱形冠軍”,乃至問鼎“世界錨鏈大王”的關鍵所在。
(注:部分圖片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