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我在朋友圈里寫下一段落話:
開學第3天,娃的眼里有了星星,有了對學習的渴望,也有清晰的學習計劃,只剩腳踏實地的踐行。
磨難和幺蛾子既是渡劫,也是涅槃。這半年艱難如上青天,一個學期折騰都沒咋消停。煎熬的感覺像是拳頭打在棉花上,只剩下無可奈何和牙齒打碎往肚里咽的不甘……
俱往矣,穩住情緒,克制表達,全力托舉。而今邁步從頭越,清零,翻篇,重啟,再出發,和娃一起加油。
這段話是我內心的全部想法,也是百感交集后的釋然與積極期待。
天知道上一個學期我經歷了怎樣的煎熬,看著孩子一字不寫的放肆,看著孩子聽課跑神犯困的焦急,看著孩子浪費大把的學習時間,卻一句話都不能說,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孩子清醒的擺爛和厭學。
當厭學和擺爛,不是出于驅動力不足,不是出于學不會和情緒內耗,只是因為選擇的方向不一樣時,我一個作為家庭教育指導老師的媽媽,竟然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尊重孩子的選擇。
即便我把所有弊端和孩子將面臨壞的結果,以及告誡他以為跟現實壓根不一樣,即便我跟他說最后的結果受傷的一定是他,他都表示即便是坑也要掉,這是他的選擇。
這也讓我明白,有時候厭學并不是不想上進,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學,而是在學習中得不到有效的正反饋,得不到及時滿足,刷不到該有的存在感。
所以才會在學習中慢慢脫離軌跡,才會漸漸地迷失自我。
之前,我會把孩子不學習歸為兩個原因,要么是懶,要么是學不會。從來沒有考慮或探索過不學習背后的情緒因素和價值因素。
現在看來不學只是現象,而價值感缺失和得不到及時有效正反饋,才是孩子心力不足以及厭學的核心因素。
高二的上學期對孩子來說,是基本荒廢的一個學期,完全沒有學習的心思,作業大片大片的空白。
平時跟我保持聯系及時反饋學習情況的孩子,那一個學期幾乎每周都不再聯系我了,即便偶然打個電話,也不會提一句學習的事。完全處于失控、失聯和任他行中。
我滿腔托舉孩子的心,都無處安放。因為孩子壓根不理會我,即便周末回到家,我淺淺問一句或提醒一下,也會被孩子懟得無處話凄涼。
所以只能忍住不說,看著孩子一字不寫的作業默默自我疏導,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我除了尊重只能接納。不被認同的觀念,不如不說。
這就樣克制了幾個月表達的欲望,隨孩子去試錯,隨孩子去掉坑,隨孩子受傷后早日醒來。
這種艱難和煎熬超出了以往所有的時光,初三孩子心理塌方那陣,我是有對策的,只要我努力改變自己,放下高要求和高期待,就能療愈孩子走出來壓力和自我要求。
高一的孩子的情緒內耗和失眠對我來說,也是可控的,只需要引導,只需要幫助孩子疏導和做情緒修復練習。
或者說,在以往的問題中,孩子是聽我的,對我有著充分的信任,是朝著一個緩慢改變和積極向上的過程。
而上學期的厭學是我不可控的,孩子跟我是對立關系,是完全不相信和不聽我的,只聽他自己的。
對于孩子來說,當學習的價值感缺失時,很自然就會從其他渠道來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
在機緣巧合之下,孩子就很容易去選擇一種更讓他有價值感和存在感的事情。
這跟游戲的即時反饋有點雷同,因為快樂是很即時的,得到的滿足感與價值感也是頃刻間發生的。
只不過如同游戲一般,虛幻的價值感和滿足感,帶著不確定性與自我臆想的因素,也會讓人主動剔除有害因子,只看到有益的一面。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厭學也能覺察厭學背后的因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問題。
而對孩子上學期的厭學,剔除掉心力不足和懶惰以及情緒內耗后,我最終選擇了置身事外和閉嘴不說。
有時,不管比管更有用,因為管也管不了時,不如后退一步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將核心重點放在自我成長上,來療愈自己的焦慮恐懼與不安。
不是所有的厭學都是因為懶,也不是父母的好心都能換來孩子的認同。
看著孩子厭學,煎熬了好幾個月,但我依然選擇了閉嘴,才換來了孩子自己從坑里爬出來的勇氣和自我承擔。
有些路得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有些試錯得容許孩子。人生的容錯率有時也很高,及時修正,也是一種反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