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的家電巨頭海爾扔出一顆重磅炸彈:周末不加班!這消息瞬間在青島乃至全國炸裂,吸粉無數。有人驚呼:這年頭還有大廠敢不卷?也有人質疑:海爾周末不加班,這次是來真的?是不是又在玩文字游戲?
長期以來,海爾在國內家電行業內以嚴格管理著稱,被不少員工戲稱為“加班文化鼻祖”。如今,一向要求嚴苛的海爾,居然率先宣布要在2025年5月1日之前,告別無效加班,讓無數打工人眼紅心跳。不管怎么說,在996、007大行其道的當下,海爾這波“不卷”操作,無疑是一股清流。
1、
海爾開啟新模式,告別“表演式加班”
過去幾年,國內職場環境越來越內卷,加班文化早已根深蒂固。不少企業打著奮斗、拼搏的旗號,將員工牢牢綁定在工作崗位上。但現實是,加班時間長,并不等于工作效率高。
▲海爾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杜絕無效加班
據內部消息,海爾此次調整的重點之一,就是砍掉“表演式加班”,將周六會調整到周一至周五召開,取消周六形式化出勤,員工周六非必要不用來單位。什么意思?就是那些為了讓領導看到,而故意拖延工作時間的“陪跑式加班”將被徹底淘汰。未來,公司將更關注員工的實際工作產出,而不是機械地延長工時。
有網友感嘆:要是早點取消這種無意義的加班,多少人能少掉幾根頭發!
2、
歐盟法案來了,海爾是被迫“從良”?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的這波操作,有可能是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去年年底,歐盟正式通過了《禁止強迫勞動法案》,明確要求企業不得以強迫勞動形式生產商品,否則將禁止進入歐盟市場。歐盟對強迫勞動的定義可不是開玩笑的:如果企業出現長期高強度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甚至員工不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等情況,都有可能被認定為變相強迫勞動。
歐盟嘴上說“反對強迫勞動”,實際是給中國產品設卡。舉個例子:一臺冰箱出口歐洲,若某個螺絲釘是工人加班生產的,整批貨都可能被扣。
作為全球化程度極高的企業,海爾在歐洲市場占據著重要份額,歐洲市場占海爾海外營收近30%。如果歐盟政策收緊,國內的加班文化可能直接影響其海外業務。換句話說,海爾這波不加班,某種程度上也是“被迫”而為之。當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受益的終究是廣大員工。
3、
40年創業傳奇,海爾靠什么站穩腳跟?
提到海爾,就不得不提它的傳奇創業史。1984年,青島電冰箱總廠還只是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全年營業收入僅348萬元。而到了2024年,海爾全球營收已突破4016億元,成為全球知名的家電巨頭。
▲海爾集團董事局大樓
是什么讓海爾實現這樣的飛躍?
持續創新:海爾從單一的冰箱制造,拓展到全品類智能家居,并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持續保持行業領先。
全球化戰略:早在90年代,海爾就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如今在全球設立了十多個生產基地,品牌影響力遍布五大洲。
▲1999年美國海爾工廠奠基現場
靈活變革:從傳統的家電制造商,到“人單合一”模式的探索者,海爾一直敢于調整戰略,以適應時代變化。
那么,這次取消加班政策,會不會影響海爾的未來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短期來看,這一政策可能會讓部分管理者感到不適應,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反內卷”模式,可能正是未來企業競爭的新趨勢。畢竟,員工的幸福感與工作效率息息相關,合理的休息制度才能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1984年,張瑞敏砸了76臺問題冰箱,砸出中國質量意識;2025年,海爾砸了“加班潛規則”,砸出的可能是新一代打工人的忠誠度。
這次,山東人真的不“DeepDrink”了!
海爾這波不加班操作,不僅讓山東大廠贏得了職場清流的美譽,也狠狠打臉了那些曾經嘲諷山東加班文化的網絡噴子。曾幾何時,網上流傳著“山東DeepDrink、DeepWork”的調侃,而如今,海爾用實際行動證明——大廠也能不卷,工作也能有生活。
那么問題來了,下一個宣布不加班的大廠,會是誰?華為?騰訊?還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