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由日本西泠學堂主辦、日本晉鷗藝術學院協辦的《拓本帶來的樂趣》主題講座在東京舉行。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臺東區書道博物館研究員春田賢次朗擔任講師,從日本研究中國拓本的視角,帶領觀眾深入探索中國書法拓片的藝術價值與文化魅力。本次講座不僅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現場參與,還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讓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同步感受拓本藝術的獨特魅力。
探索經典:領略中國拓本藝術
本次講座的圍繞《九成宮醴泉銘》等一批中國經典書法拓片展開。春田賢次朗結合自身的研究經驗,詳細講解了拓本的歷史淵源,東京國立博物館、臺東區書道博物館的館藏珍貴拓本和不同時期的拓本對比以及中日書法藝術交流中的趣事。
他特別重點介紹了《九成宮醴泉銘》(天下第一拓)三井美術館館藏中的細節,并分享了日本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有趣故事。大家在驚嘆這些細致研究的同時,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厚底蘊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文化交流:拓本魅力引發共鳴
本次講座不僅是一場書法藝術的學術分享,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踐。
日本在書法研究和拓本收藏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春田告訴大家,他將繼續深入研究拓本藝術,并希望擴展至金文的相關研究,希望通過對古代書法與銘刻藝術的探索,更全面地理解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脈絡,為中日書法交流提供更多學術支持,讓更多人了解拓本藝術的獨特價值。
同時,他還表達了對唐太宗《溫泉銘》拓本的濃厚興趣,并希望未來有機會前往巴黎國立圖書館實地考察這一珍貴拓片。他說:“拓本不僅是對歷史書法作品的復制,更是對文化的承載和再現。透過拓本,我們能看到古人書寫時的力量和情感。”
沉浸式體驗:走訪東京文化場館
在講座開始前,日本西泠學堂代表晉鷗帶領近20位學生參觀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和臺東區書道博物館。
參觀過程中,學員們還有幸聆聽了東京博物館特別舉辦的專題講座——《拓本之趣:明清文人的世界》。講座由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六人部克典及書道博物館館長鍋島稻子主講,圍繞明清時期的拓本鑒賞、收藏、研究及傳承展開探討,并分享了拓本裝訂、拓調、新舊風格及題跋欣賞等專業知識,帶領大家進行了一場沉浸式的書法文化體驗。
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豐富,涵蓋秦漢至明清各個時期的書法碑刻拓本與拓片。欣賞到了《化度寺碑(翁方綱本)》《淳化閣帖(夾雪本)》《三希堂帖(乾隆本)》《曹全碑(韓天壽本》《十七帖(宋修內司本)》《孟法師碑(唐拓孤本)》《善才寺碑(宋拓孤本)》等。
臺東區書道博物館珍藏了眾多日本書法家臨摹中國碑帖的珍稀版本,其中不乏珍貴的孤本拓片。其中有:《九成宮醴泉銘(龐芝閣本)》《九成宮醴泉銘(海內第一本)》《九成宮醴泉銘(天下第一本)》《九成宮醴泉銘(官拓本)》《九成宮醴泉銘(端方舊藏本)、《啟法寺碑(唐拓孤本)》《孔子廟堂碑(唐拓孤本)》等。不同材質、技法下的拓片藝術,拓寬了大家對拓本藝術和中日書法文化交流的理解。
學生們在參觀過程中,不僅欣賞到了館藏的珍貴書法作品,還在晉鷗導師的講解下,了解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演變歷史及其在日本的影響。大家感慨道:“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拓本藝術的魅力,通過對珍貴拓片的欣賞與講解,加深了大家對拓本藝術的理解。”
傳承與發展:文化交流的橋梁
此次不僅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也促進了中日書法藝術的深入交流。通過這次對拓本藝術的學習和交流,大家不僅欣賞到了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還加深了對這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理解。這樣的活動也為未來更多的中日文化交流和學術合作提供了契機,促進了兩國在藝術領域的進一步互動。
未來,日本西泠學堂與日本晉鷗藝術學院將繼續舉辦更多相關活動,推動中日書法文化的交流,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與無窮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