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蘇東坡傳》《三蘇全書》《人生得遇蘇東坡》,漫步于三蘇園,仿若穿越千年時光,得以與 “北宋巨星”“北宋第一網紅” 蘇東坡傾心對話。這位千年文豪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一生,著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入思考、用心追尋,從中體悟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人生真諦,無論身處順境逆境,皆能有所啟迪。
宋仁宗景祐三年臘月二十九(1037 年 1 月 8 日),蘇東坡誕生于四川眉州。6 歲入私塾啟蒙,10 歲便開始展露詩文才華。自此,蘇東坡及其所處的時代,以文字、實景與沉浸式的體驗,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直至今日,“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依然是眾多人心底的人生指引。
1057 年,嘉祐二年,22 歲的蘇東坡與弟弟在父親的帶領下,從眉山老家啟程,奔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的科舉,堪稱中國千年科舉史上的高光時刻,脫穎而出的不僅有八位文壇巨擘、九位宰相之才,還誕生了宋學四派中三派的開山始祖以及七位推行新法的得力干將,幾乎網羅了當時文學、哲學、軍事、政治等領域的頂尖人才。而蘇東坡憑借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雖與狀元失之交臂,卻也以第二名的佳績進士及第。
1061 年,嘉祐六年,26 歲的蘇東坡與弟弟再接再厲,挑戰北宋最高規格、難度也最大的制科考試。此次考試范圍極為廣泛,涵蓋 “九經、十七史、七書、《國語》《荀子》《揚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且有明題、暗題”。正是在這場考試中,蘇東坡一舉封神,勇奪北宋開國百年來科舉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宋仁宗讀罷蘇東坡兄弟的文章,滿心歡喜地對皇后說道:“朕今日為子孫覓得兩位宰相之才啊。”
同年,這位 26 歲便已文采斐然、名滿天下的天之驕子,猶如一顆璀璨新星,空降陜西寶雞擔任地方官,自此踏上仕途,開啟了人生新篇章,可謂春風得意,意氣風發。
然而,仕途之路并非康莊大道,而是荊棘叢生,坎坷密布。初入官場的蘇東坡,年輕氣盛,清正廉潔,恰似一株傲然挺立在官場濁流中的青松,堅守本心,不肯隨波逐流。對于看不慣的人和事,他總是直言不諱,然而在他人眼中,這或許就是初出茅廬的莽撞,不懂世故,難以駕馭。也正因如此,蘇東坡屢遭排擠,仕途如波濤中的扁舟,起伏不定,命運無常。
44 歲前,蘇東坡生性耿直,這便注定了 “烏臺詩案” 這場災難的降臨。“烏臺詩案” 如狂風驟雨般襲來,將他無情地卷入人生谷底,被貶至黃州。回顧蘇東坡的人生軌跡,不難發現,他后期的一貶再貶并非毫無緣由。“烏臺詩案” 發生后,蘇東坡被囚禁于御史臺監獄長達 130 天,期間受盡折磨,嘗盡了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這位北宋文壇的頂級巨星遭受如此重創,一度萬念俱灰,但值得慶幸的是,蘇東坡并未就此沉淪,而是憑借強大的內心,調整心態,以豁達的心境直面生活的重重磨難。
蘇軾終究是蘇東坡,宛如海濤中的礁石,任憑風浪如何沖擊,始終屹立不倒。逆境之中,他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通過深刻的自省,學會以更加豁達的姿態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烏臺詩案” 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也讓他對自己初入職場時的剛正不阿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如今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常常橫沖直撞,口無遮攔,一心只想展現才華,面對不平之事便仗義執言,卻不懂得靈活處理。直到歷經挫折,才領悟到 “強大處下、上善若水” 的真諦,這也正如《易經?乾卦》中的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人只有在實踐中磨礪,如同刀刃在石頭上砥礪,才能經風雨、見世面,厚積薄發,成就大器。或許那些曾經刁難、折磨過我們的上司,正是上天派來雕琢我們心性的貴人。雕琢的過程固然痛苦,但歷經考驗之后,或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長與饋贈。
自 “烏臺詩案” 后,蘇東坡的生活便陷入顛沛流離,不是在被貶的途中,就是身處貶謫之地。但也正是從被貶黃州開始,他的足跡遍布北宋大半疆域。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被蘇東坡視為總結平生功業的地方,放大來看,如今中國有 18 個城市因蘇東坡曾涉足而緊密相連,它們輪流舉辦紀念蘇東坡的活動。從平頂山郟縣三蘇園景區沙盤呈現的路線圖中,能清晰看到蘇東坡一生走過的 18 個城市:眉山、開封、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潁州、揚州、潤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常州、郟縣。
在這 18 個城市,都留下了蘇東坡深深淺淺的足跡。特別是在背負冤屈、遭受貶謫,生活飽一頓饑一頓的艱難旅程中,他并未沉淪,反而如浴火重生的鳳凰,以更加開闊的胸襟和豁達的人生態度,一路被貶,卻一路廣交朋友,一路鉆研美食,一路揮毫潑墨,創作出無數流傳千古的詩詞佳作。有被譽為 “天下第三行書” 的《寒食帖》,有氣勢磅礴的《赤壁賦》,有豪情滿懷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灑脫不羈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意境深遠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在杭州留下的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廬山寫下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淮水之畔泗州古城留下的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些詩詞,絕非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他在困境中堅守初心、綻放文學光芒的有力見證。
44 歲前,蘇東坡是眾人仰慕的北宋明星;44 歲后,他寫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等詞句,從蘇軾變成了蘇東坡。此后,他將人生清零,如同漂泊的種子,歷任多地官員。無論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小城,他始終心系百姓,關懷民生。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堤建橋,蘇堤春曉的美景便是他為百姓留下的珍貴禮物;在密州,他關心農事,祈雨抗旱,一句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盡顯治理地方時的豪邁與擔當。
蘇東坡恰似一盞明燈,無論在何處任職,都能散發出溫暖與希望,深受百姓愛戴與敬仰。宋徽宗即位后,蘇東坡終獲赦免,得以返回中原。然而,多年的漂泊流離,如同一場殘酷的戰爭,早已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101 年,宋徽宗建中靖國,66 歲的蘇東坡在返回途中病逝于常州,次年安葬于河南郟縣。這座小城,宛如疲憊歸巢之鳥的棲息之所,讓蘇東坡的靈魂找到了最后的歸宿,魂歸 “美似家鄉峨眉山” 之地。
蘇東坡的一生,融合了佛教對人生的超脫、儒家對人生的擔當、道家對人生的豁達,形成了獨特的混合人生觀。
在他的生命中,有王弗、王閏之、王朝云等重要女性相伴;在亦師亦朋亦友的圈子里,歐陽修、黃庭堅、秦觀、佛印、米芾、馬夢得、張懷民等貴人給予他支持與鼓勵。對于中國文化史而言,我們何其有幸能遇見蘇東坡;而對蘇東坡來說,他亦有幸得遇歐陽修。蘇東坡用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這世間,山川廟堂難以盡如人意,唯有明月清風不可辜負。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的詩詞,成為我們豐富精神世界的無盡源泉,也如涓涓細流,滋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他天真爛漫、詼諧豁達,時而吟嘯徐行,以煙雨為友,笑對人生;時而縱馬擎蒼,借詩酒為伴,不負年華。他將一生的得意與失意,都融入奇絕秀美的萬里江山,成就了千百年來人們心中那個可愛、鮮活、偉大、不朽的東坡。
人生得遇蘇東坡,方知可以如此豁達地生活。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充滿挑戰與波折?當前行的道路被困難阻擋,不妨想想蘇東坡,學習他的豁達樂觀,以平常心面對生活的起伏。在追尋蘇東坡足跡的過程中,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勇敢直面生活的風風雨雨。相信每一段曲折、每一次繞路,都將成為寶貴的人生財富,錘煉我們的意志,助力我們實現自我超越,成就高尚、充實、無悔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