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這是我第433篇日記。
過年有粉絲咨詢,問房價腰斬了要不要賣房。
他覺得繼續持有下去,品質也打不過新盤,還不如干脆賣掉存銀行。
其實類似的問題,今年已經遇到3個了,寫篇文章來解答吧。
我是不建議現在賣房的,太虧。
雖然表面數據,過去3年廣州均價跌幅,也就20%。
但實際成交,很多跌幅都在30%以上,甚至50%。
這里面的差值怎么來的?
最近看到一個詞,叫“流動性折扣”,就能很好解釋這個現象。
假設房產掛牌價是100%。
在市場平穩期,最終成交價一般是92%。
如果是市場上漲期,最終成交價能有97%。
但換成市場下行期,流動性折扣會進一步放大。
由于是買方市場,買家全是扛著大刀來的。
業主想不割肉按市場價賣,壓根就沒人看。
所以普通房子在下行期的最終成交價,通常只有85%。
至于硬傷房,甚至會去到70%。
別忘了,85%和70%,都只是流動性折扣,還沒算房價本身的跌幅。
也就是現在賣房,不僅要承受20%的房價均價虧損,還要承受15-30%的流動性虧損。
普通房子想出手,降20%還不夠。
80%x85%=68%,才是最終成交價。
硬傷房,比如老破小和遠大新,更是需要80%x70%=56%,才能把房子割掉。
為什么廣州明面上只跌了20%,很多人賣房卻要虧30%,甚至腰斬,就是這個原因。
房價下跌+流動性虧損,導致的價格雙殺,才是罪魁禍首。
所以要不是非賣不可,還是熬一熬吧。
等市場回到平穩期,流動性折扣從85%回升到92%,你啥也不做,也能止損7%。
7%啊,按現在的投資回報率,放銀行2年都未必有這個收益。
還不如留在牌桌,賭一把牛市回歸。
當然,你要真問我樓市還要熬多久,我也給不了準確的數字。
廣州樓市現在麻煩挺多的,比如最近被群嘲的產業問題。
廣州當初能發展成一線城市,是吃了改開的紅利。
大量外資和港資進駐,等于送錢又送技術。
送來的錢,讓廣州配套飛速發展。
送來的技術,讓廣州誕生了大量高薪崗位和工作機會。
靠高薪和技術吸引人,靠完善的配套留住人。
這是當年廣州崛起的根本,也是廣州房地產興盛的原因。
但時代變了啊。
廣州優勢的產業,什么燃油車、房地產、石化、服裝,都過時了。
現在的風口,什么高新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卻一個也沒抓住。
創新能力為零,妄想著吃老本能吃一輩子。
結果產業被超車,經濟被超車,人才流失嚴重,高薪崗位銳減。
反映到樓市,就是買房需求變少,購買力變弱,房地產又怎么可能硬起來?
所以廣州樓市什么時候能熬出頭,也可以理解成:
廣州什么時候能下定決心完成產業轉型和迭代?
我沒法猜,也不敢猜。
但可以提供一個判斷方式,就是看土拍的饑渴程度。
房地產是廣州財政最大的路徑依賴。
產業越弱,對房地產的依賴就越高。
所以啥時候重新克制拍地,就證明廣州的產業慢慢走出來了。
當然除了產業問題,經濟和就業這種基本面也很重要。
最新公布的1月份金融數據,住戶存款新增超5萬億,是去年同期的兩倍。
很明顯,信心還是弱。
而且M1雖然轉正了,但主要是統計方式改變的原因。
以前的M1,是流通貨幣+單位活期存款。
修改后的M1,是流通貨幣+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機構客戶備付金。
M1對應的口徑范圍大了一圈,增速才0.4%,其實是有點難看的。
要是按以前的統計口徑,依然是負增長。
只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兜里沒錢,啥技巧都是虛的。
大家看文章,要學會多思考。
我寫的很多東西,你們實際應用的時候,要學會根據自身情況做調整。
比如說,由于流動性折扣,純賣房肯定是虧的。
但如果是置換呢,這筆賬要怎么算?
表面上,從二手房換成新規房,品質提升了,會更保值。
但實際上,總價相同,新規房很難比二手房多漲20%的(15%的流動性虧損+5%摩擦成本虧損)。
所以面對房價腰斬,唯一值得賣房的操作,是向上置換。
具體原因就不展開了,思路都寫這么清楚,自己想一想就能明白。
對自住買家來說,今年置換機會還挺多的。
合理利用杠桿,向上優化資產結構,并實現生活品質的提升,是不錯的選擇。
至于投資,還是悠著點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