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88年,兗州一村民到泗河邊挖沙子,準備回家修補豬圈。
不料,竟意外挖出了一把沉睡300年的巨劍。
其長度與重量,堪稱“天下第一劍”。
巨劍出土
1988年的春天,兗州泗河正處于枯水期。
寒風裹挾著未消的冬意,掠過干涸的河床。
而城南大橋村村民王老漢,正蹲在自家坍塌的豬圈旁發愁。
泥里混著麥秸,再摻些河灘的沙粒,是打土坯壘墻最常見的材料。
于是,王老漢招呼來了幾位鄉鄰,打算去泗河灘挖些沙回來。
泗河大橋東側,大伙揮著鐵鍬,正埋頭苦干著。
可就在這時,王老漢的鍬頭突然傳來了“鐺”的一聲悶響。
他又揮了幾鍬,感覺地下有些異樣,不像是石頭,而是更大的硬物。
幾個村民都圍過來,把沙子一層層地撥開。
隨著沙土簌簌滑落,露出了一個足有七米長的大鐵疙瘩。
大家伙圍著琢磨了半天,一致認為這是一把鐵劍。
可什么人能拿得起這七米長的大劍?鑄造如此巨大的一柄劍,是用來做什么的?
泗河河灘挖出巨劍的消息,很快就驚動了兗州文管所。
專家們開車趕來時,河灘上已聚集了一大群看熱鬧的鄉民。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有人說這一定是軒轅氏斬蚩尤的神劍,也有人說這是大禹治水時用的定海神針。
趕到現場的專家們也都被這把巨劍震撼到了。
這樣巨大的一柄劍,絕非人類可以揮動使用的。
既然不是武器,那么它的用途是什么?由何人鑄造?
又為何會被置于河底,在泗河中沉睡呢?
帶著種種疑惑,專家們對這柄巨型古劍展開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兗州版“天下第一劍”
經過精密測量,這柄巨型鐵質古劍的實測數據令人驚嘆:
其總長度達到7.47米,整體重量更是達到了1539.8公斤。
在我國出土的古劍文物中,這樣的長度和重量是前所未有的。
這把巨劍歷經河沙侵蝕,劍身已布滿斑駁銹跡,但其整體形制仍清晰可辨,散發著威嚴氣勢。
劍身的設計十分獨特,與尋常寶劍的雙刃設計不同,而是采用了獨特的菱形結構。
這種設計并非單純追求視覺沖擊,更重要的是這種結構能使水流沖擊力沿劍脊均勻分散,比傳統雙刃劍的抗壓能力更強。
早在春秋末年,人工冶鐵鍛造的技藝就已被掌握。
考古發現表明,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條,經金相分析為塊煉鐵制成,這是我國早期冶鐵技術的重要實證。
至隋唐時期,隨著炒鋼法和灌鋼法的普及,大型鋼鐵器物的鑄造技術已臻成熟。
西安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唐代鐵佛,高達6米,重約30噸,充分展示了當時大型鑄件的技術水平。
而到了清朝,據《清會典》記載,中國僅官營鐵廠年產量就超過5000噸,遠超同期歐洲水平。
現代學者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古代大型鐵器制作多采用分鑄工藝。
以這把巨劍為例,若采用整體鑄造,那么在技術層面將面臨巨大挑戰。
一次性澆鑄大量鐵水,對容量和溫度控制要求極高;
而在冷卻過程中的熱應力,也很容易導致劍體開裂或變形。
所以專家們猜測,這把劍可能是采用了一種分段鑄造的方法。
也就是開設多個澆鑄口,同時注入鐵水。
在劍的柄部,還鑄有銘文,依稀可見:
“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
專家學者們對兗州地方志等古籍進行了研究調查,并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
據乾隆《兗州府志》“知府”條載:
“金一鳳,大興籍,山陰人,康熙五十二年任,續修府志。”
公元1717年,時任兗州知府的金一鳳,究竟為何要鑄造這柄巨劍?
鑄劍為民
要鑄造如此巨大的一把劍,難度不小,鑄劍的成本也很高。
金一鳳斥巨資鑄劍,卻又將這樣一把寶劍置于水中。
要想探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這把巨劍的沉睡之地——泗河。
泗河,其源頭為陪尾山的四股泉眼,四水合流,水源豐沛。
然而這也是一柄雙刃劍,沿岸百姓受水源滋養,亦要承受河患災害。
每到汛期,泗水橫溢,壞廬舍、溺人畜不可勝計。
而知府金一鳳甫一上任,迎接他的就是一場水患帶來的危機。
如今的兗州南大橋,是于萬歷三十七年建造的一座十五孔石橋。
康熙五十一年夏天,一場來勢兇猛的洪水,把三個橋孔都沖毀了。
面對“蛟龍毀橋,田廬盡沒”的困局,知府金一鳳便捐資,主持重修了大橋。
然而大橋雖然修好了,可肆虐的水患如高懸的利劍,令百姓惶惶不安。
當地甚至還有傳說,稱泗河中有蛟龍興風作浪。
洪水爆發時,沿岸有百姓親眼目睹“有物若蛟,長數丈,翻騰于濁浪間”。
為安穩民心,金一鳳又出資,找人鑄造了這柄震懾水患的“鎮河劍”。
劍格處的紋飾,乃龍生九子的次子睚眥。
傳說睚眥嗜殺好斗,口可吞劍,故常被鑄于兵器之上。
選擇睚眥作為紋飾,符合當時民間“以兇鎮邪”的驅魔辟邪理論。
將這近三丈的鐵劍垂直插入大橋橋孔下,鎮水患,懾蛟龍。
這柄稀世玄鐵重劍重見天日后,被珍藏在濟寧兗州博物館內,成為該館最具分量的鎮館之寶。
它不僅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大型的鐵劍類文物,也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與民俗信仰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得益于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傳奇色彩,巨劍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在博物館的展廳中,巨劍被安置在特制的展臺上。
從劍首到劍尾用四根木柱支撐,每根木樁均用精鋼箍圈加固,以確保承重。
這柄三百多年一直在水中沉睡的巨劍,重見天日后仍舊守護著這片土地。
參考資料
兗州區政府辦:“天下第一劍”——兗州鎮水劍
濟寧學院學報:山東兗州興隆塔碑刻錄文及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