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我的管理學和金融學
作者:吳伯凡,新物種研究院院長,商業思想家
終局思維是現代管理學未曾言明的基本共識。
管理學的創始人德魯克多次提到青少年時代他受到的一種令他受益匪淺的訓練——為自己寫墓志銘。這其實是歐洲貴族教育 的一個重要傳統(比如普希金 16 歲在皇村中學讀書時就寫過《我的墓志銘》)——讓一個初涉人世的少年想象自己站在生命的盡頭回望一生,鄭重地給自己寫下評語,也就是寫下自己一生最終的目標和期待。
為自己(提前)寫墓志銘,無非是以場景化的方式回答合二而一的問題:我一生壓倒一切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希望后世怎么記住我?持續書寫、更新墓志銘的經歷,讓德魯克感悟到管理的真義:管理的本質是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即“(由)目標(來)管理”。
所謂管理,就是克服行為的隨機性、 混沌性和無果性,實現行為的積累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其中的關鍵,就是目標的有無。設立最終目標,持續地以這個目標來規范、調節、牽引當下的行動,避免有限資源(時間、金錢、精力) 在“大水漫灌”中迅速耗散,最終卓有成效地達成目標。
我們可以把糟糕的管理想象成一艘無舵之船,但最糟糕的管理則是既有舵也有舵手,而舵手是一個“勤奮”卻無固定目標的人——他必定讓這艘船陷入災難性的境地。真正的“管理者”并不是人,而是目標。我們通常稱為管理者的人,其真實的身份是“目標的執行者”,即 executive(隨著德魯克目標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美國商界不再把管理者稱為 manager,而是稱為 executive,“總經理” 被稱為“首席執行官”)。
不難看出,德魯克管理思想核心的目標管理,底層就是“終局思維”。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哲學家查爾斯 · 漢迪也一再強調終局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很多耀眼的成就和作為都是無價值、空洞的(如同一件掛在雨中無人穿的雨衣),而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人和事反而是富有價值、卓有成效的。
他是在一場重大的人生體驗中洞察到了“終局”的意義。查爾斯 · 漢迪年少有為,在英國讀完大學后進入殼牌石油公司工作,后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學習。當時的他不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么甘心做一個鄉村牧師,直到父親的葬禮才讓他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當他緊急地從海外趕回家鄉參加父親的葬禮時, 他看到的是人山人海,所有的道路都被堵塞。他問發生了什么事, 旁邊有人哽咽地告訴他:“我們最尊敬的人離開了我們。”
漢迪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一個人無論多么有權或富有,他是否真正成功,都得看他的葬禮上有多少人是不請自來的。”葬禮是人生的終局,一生的價值都得由它來衡量。德魯克心中的“墓志銘”,漢迪所說的“葬禮”,都在提示我們:管理,無論是組織管理還是個人管理,都是以終局為前提和參照系的管理。
不管多么努力地讓自己相信“活在當下”的說教,我們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人都是“心理的時間旅行者”,我們都是在一個由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構成的坐標系里生存。“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你是誰”。對過去的記憶 和解釋,對未來的想象和設計,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你對當下場景的感知和識別,決定了你將做出怎樣的決策和行動。
完全“活在當下”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失憶——對自己所有的身份信息和個人經歷完全遺忘;一種是徹底瘋狂——思維、語言、行為完全處于奔逸與隨機狀態。二者之外的狀態,叫“正常狀態”,在正常狀態下,我們都只能是“心理的時間旅行者” 和“未來目標的執行者”。
每個人當下的行為和思想都要受到關于未來的想象與規劃的暗中掌控、約束和塑造,但《終局思維》的作者反復提醒讀者,每個人的當下與未來連接的品質有著巨大差異。對多數人來說, 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間的關聯相當微弱,就像兩個聯系稀少甚至幾乎從不見面的遠親。如果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一直處于這種弱連接狀態,未來自我的燈塔就難以引領當下自我,當下自我就會在日益明顯的 “布朗運動”中迷失。
李宗仁說過,如果一個人不是從 1 歲活到80 歲,而是從 80 歲活到 1 歲,那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他的意思是說,看到了終局的自我如果返回到當下,當下的自我就能活出高品質和高成色。其中的關鍵,就是兩個自我處在高帶寬連接的狀態,幾乎能實現同步。
“未來自我”是《終局思維》這本書的基本概念。在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之間,是一片被隨機性、不確定性籠罩的未知地帶。日常生活充滿著各種隨機的意圖和打算,無數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的忙碌和掙扎,最終呈現的可能是一派混沌的“布朗運動”。用莎士比亞的話說,就是“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全然分辨不出半點意義”。但熵增(持續地陷入混沌)并非未來自我的宿命。人是可以通過持續的能量輸入實現熵減的。未來自我雖然最初只是一種想象和設計,但只要管理得當,對未來自我的敘事可以逐漸成為一種特別的能量,來為當下賦能、賦形,讓當下自我成為未來自我附體的自我。
未來自我之于當下自我,如同海岸的燈塔,時時刻刻引領、 校正著船只的航行。但有一個前提:它能夠被看到。如果離它太遠,或者它的光亮不足,船只就會迷航。
作者時不時以金融的視角看待自我管理。金融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價值的時間旅行”。信貸就是將存在于未來的價值“運送” 到當下,利息就是其路費和運費,或者叫未來價值的貼現成本。正是憑著一種特別的敘事和契約,相對弱小的當下就可以被未來賦能并增強。
借助于虛構、設想出來的未來自我,當下自我可以虛實相生、有無相成地逐步成長,最終借假修成真。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 熟?你可能早就心生質疑了:這種說法與“心想事成”的雞湯有何區別?
區別是有的,而且是實質性的。這本書關于未來自我和終局思維的探討是一種關于自我的管理學和金融學。對于管理和金融,流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之間,存在著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相互映射,相互放大,相互增強。但反身性得以實現,是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流程的,絕不如雞湯作者許諾的“心想事成”那么簡單。現狀與目標之間,當下自我與未來自我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這本書詳細地告訴你,如何在這條鴻溝上架一座橋。真要建成這座橋,讀完這本書顯然不夠, 但懂得了終局思維和未來自我,已經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穿越時間周期的智慧:終局思維
試想一下,你穿過一片茂密的森林,緊接著,突然發現自己站在一扇厚重的鐵門前。門上掛著一塊很樸素的牌子,上面寫著一行字——“通往未來的道路”。帶著一絲好奇,你決定走過去看看。沒過多久,你來到了 20 年后你居住的那個社區。你回到家,看到了20年后的你從屋里走出來。
見到這個未來的自己,你腦袋里應該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排在問題清單前面的可能是關于健康、金錢、職業和個人幸福感的問題。不過,在開始對未來的自己刨根問底之前,你是不是應該花點時間考慮一下這些問題:當你通過那扇大門回到現在時,你與未來的自己的對話將如何改變你今天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實我剛剛描述的場景來自美國星云獎得主姜峰楠的中篇小說 《商人和煉金術師之門》。正如這篇小說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作者通過一個商人的口吻,描述了他去拜訪一位擁有魔法之門的煉金術師的故事。這扇門可以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相遇。這個故事十分精彩而生動地解釋了時間旅行的概念。其實我們人類相當擅長時間旅行,當然,并不是通過無數科幻小說所展現的那種方式,而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實現。
當神經成像研究還處于很早期的階段時,研究人員就在探索一個問題:當我們在休息時,特別是在不想任何事情時,我們的大腦都在干什么?參加實驗的志愿者被要求靜靜地躺在類似掃描儀的儀器中,然后讓他們的大腦進入休息狀態。進行這項早期研究的科學家一開始是期望大腦不活躍時看起來像一張白板,就像你剛剛關掉電視時的樣子。
然而,他們卻發現了一種現在被稱為“默認網絡”的東西。比如,當我們想到正在做的演示文稿時,這個默認網絡就被激活了……進而讓我們想到這次演講對我們的職業前景意味著什 么……進而讓我們想起好像忘了給同事發關于這次演講的研究報告,盡管之前承諾過給他們……進而又讓我們想起今天就要跟進的其他事情。突然,我們就想起了下周要給父親買生日賀卡,然后我們就開始回想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片刻之后,我們就會暢想 10 年后,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我們可以教給他們的又是什么呢?在幾秒鐘的時間內,我們的思想可以從現在轉到近期或遙遠的未來,然后回到現在,再回到過去,再跳轉到遙遠的未來。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時間旅行。
做到這件事是如此輕松,以至于我們常常忽略它的重要性。休息時,我們的默認網絡就會跳出來,支持這樣的心理時間旅行。正如史蒂文 · 約翰遜在《紐約時報》上所寫的那樣,我們擁有的這種時間旅行的技能,可能是“人類智慧的決定性屬性”。心理學家馬丁 · 塞利格曼認為這種“思考未來的能力”,讓我們與其他物種有所不同,也有人把這種“思考未來的能力”稱為終局思維
既然我們可以輕松做到一場貫穿過于與未來的心理時間旅行,我們人類具有“思考未來的能力”,擁有終局思維的能力,為什么我們依然還會做錯很多選擇,留下許多遺憾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哈爾·赫什菲爾德在《終局思維》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未來自我。他認為,我們多數人把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而人類傾向于以利己的方式行事,那還有什么理性的理由讓我們為未來自己的利益努力呢?
《終局思維》中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案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米麗 · 普羅寧做了一項測試:第一組測試者被要求描述他們正在吃的一頓飯(她是在大學食堂對他們進行的調查)。當測試者寫出他們吃的食物時,他們主要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另一組測試者則被要求描繪遙遠未來的某頓飯(對這些大學生來說,是“他們 40 歲以后的某段時間”)。這組人表現出一個關鍵的區別:他們更傾向于使用第三人稱來寫,而不是第一人稱。他們在圖像中看到了自己,仿佛他們是現場的目擊者。例如,他們用“他”或“她”來描述未來的自己,而不是“我”。
普羅寧教授想知道這種視角的變化會有什么后果,我們是否也會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待未來的自己?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她詢問了人們在喝下一種令人作嘔的飲料時的感覺。在調查研究中,第一組人被問及他們愿意喝多少這種飲料——是真的要喝進肚子里。第二組人也被問及他們會喝多少,不過他們被告知,由于管理問題,他們無法馬上飲用飲料,下學期開始才可以(如果到時候不喝,他 們將失去參與這個項目而獲得的學分)。結果顯示,如果是現在就喝,人們通常決定喝大約 3 湯匙。如果下學期才喝,差不多半杯。這個實驗表明,在很多方面我們不僅把未來的自己看作其他人,也把未來的自己當作其他人來對待。如果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象成其他人,那么我們為什么有時對他們很糟糕就有答案了,不為那些顯得遙遠的陌生人節食、存錢或鍛煉身體是可以被理解的。
哈爾·赫什菲爾德教授認為,我們與未來自我的關聯越緊密,就更傾向于用終局思維的模式決策,往往會更愿意存錢、更頻繁地鍛煉,并做出道德水準更高的選擇。而未來自己的 “他者化”越強,則越容易做出不利于未來的選擇。
那么,如何建立與未來自我的關系?
哈爾·赫什菲爾德在《終局思維》書中提到了他們做過的一個試驗:他們在一間房間掛了一面虛擬鏡子,如果你走到鏡子的前面,會看到今天的你或者是未來已經年老的你。為了確保參與者完全投入,他們會讓參與者花幾分鐘的時間和鏡子里的自己說話。之后取下他們的 VR 眼鏡,再把他們帶到隔壁房間,讓他們填寫一系列問卷。其中一個問題是關于財務決策的:如果你現在收到 1000 美元,你會如何分配這筆錢?你會為了獎勵現在的自己而進行短期投資,還是會選擇長期儲蓄,以確保未來的自己得到照顧?
結果顯而易見,與年老的自己對話過的參與者,在財務決策上,會更傾向于長期儲蓄。后來他們又和一家大型墨西哥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他們給大約 5 萬名銀行客戶發郵件或者短信,詢問他們是否愿意投錢到他們的個人養老金計劃的賬戶,雖然所有的客戶被鼓勵為未來存更多的錢,但只有一半的人被允許“見到” 未來的自己。事實證明,那些看到更老的自己的人,不僅增加了向賬戶繳款的金額,還增加了他們的儲蓄金額。
這些類型的干預措施對小孩子也有影響:如果讓學齡前兒童畫出未來的自己(一天之后的自己)的畫像,并描述這些未來的自己的經歷,他們接下來也會展示出更好的計劃能力。
所以,如果你希望能與未來自我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不妨可以與”年老的自己”多對話,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智能軟件,可以根據當下的樣貌,模擬出未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樣子,花一點時間與未來的自己對話,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改變現在的行為。
除了與年老的自己對話,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也是Future Me網站建立的動機。在《終局思維》中,作者提到一個案例:千島佑太和威爾遜要求數百名高中生和 3 年后的自己通信。那些寫了信學生報告說他們與未來的自己關聯感更強,也更有動力參與職業規劃和認真復習考試。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建議:與其以年為單位來考慮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時間,不如以天為單位來考慮。研究人員尼爾 · 劉易斯和達芙娜 · 奧伊瑟曼要求數千名研究參與者這么思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人們被要求思考 10950 天后退休時,他們比與那些被要求思考 30 年后退休的人開始做儲蓄計劃的時間早 4 倍。
無論是將日歷從按年計算轉為按天計算,回溯時間,促進當下和未來的自己之間的對話,還是與自己老去后的圖像互動,與未來的自我通信,這些解決方案都有助于潤滑我們時間旅行機器上的齒輪,最終使我們未來的自己更接近現在的自己。
很多人會說,我們與未來自己的關系越發親密,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犧牲當下的需求與欲望。關于這個問題,《終局思維》的作者也提到了一些建議,來最大程度弱化當下的犧牲,這些建議可以總結為4點:誘惑捆綁;離題沉浸;化大為小;適度讓步。
●誘惑捆綁
試想一下,你在做一場試驗,鼓勵參與者去健身房鍛煉的試驗。一組參與者被要求只可以在健身房鍛煉,另一組學生則被建議嘗試將鍛煉與一些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結合起來, 比如預先加載一些精彩有聲書到參與者的手機上。結果會怎樣?《終局思維》書中就有這樣一次測試,相比那些只被鼓勵鍛煉的參與者,采用誘惑捆綁形式的參與者鍛煉頻率增加了 51%。
●離題沉浸
如果我們需要做一些乏味但重要的事情,比如刷牙,那么我們最好同時做一些其他事情,這些事情會吸引我們一些注意力。這種“離題沉浸”策略區別于我們之前提到的 “誘惑捆綁”策略的地方在于,吸引人的任務只需要比無聊的任務稍微有趣一點。“誘惑捆綁”幫助你開始一種行為(比如去健身房),“離題沉浸”則讓你在一項任務上堅持更長時間。這一策略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職業場景。正如利伯曼所建議的, 如果一家公司希望鼓勵員工認真洗手,可以在浴室的鏡子上展示每日的新聞報道,以供他們閱讀。如果你需要做一項煩瑣乏味 的工作,可以在聽有聲書、播客,甚至是最喜歡的歌手新專輯的時候一并完成。
●化大為小
試想一下,你想要買一張8000元的 床墊,這對于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是一筆大錢。但是如果你能用那張床墊10年,你每晚的花費大約就是2塊錢。這樣的話術,會不會讓你覺得便宜了很多, 這種“化大為小”的策略,在消費領域我們經常見到。但這確實是另一種讓當下的犧牲變得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
●適度讓步
你可能聽說過FIRE 社會運動, 這個運動的成員致力于實現經濟獨立的生活,使自己能夠在 20多歲或 30 多歲就提前退休。為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 標,他們大幅削減開支,并進行大量的儲蓄(多達收入的一半或 更多)。當然,有些人的確靠這種儉樸的生活方式過得很好。
但有一些嘗試過這樣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為了將來能夠不工作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能會讓他們現在付出自己不愿意付出的代價。利薩·哈里森就是一個例子,她參加這項運動兩年了。她曾經喜歡睡前看 HGTV,周五出去吃比薩,以及每周日在我們最喜歡的市中心喝咖啡。參加運動后,她砍掉了這些活動的預算,但是她覺得放棄這些東西是以每天的幸福快樂為代價的,她的幸福感直線下降。這最終導致她退出了這個運動。
沒有任何一本指南能告訴我們如何找到現在與未來之間的理想平衡點。對利薩和她的家人有效的方法,對你來說可能并不適用。然而,思考一下何時放縱自己,或何時克制自己是有意義的;思考何時優先考慮我們的現在,或何時優先考慮我們的未來也是有意義的,這或許有助于我們長久地保持生活的平衡感。
讓現在的付出變得更容易的最后一種方法就是偶爾讓步。選擇跳過犧牲某些東西,去盡情享受那些雖然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卻能同時帶來另一種財富的體驗,這不僅能讓未來變得更美好,也能讓當下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新書《終局思維》
推薦閱讀《終局思維》
作者:哈爾·赫什菲爾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互動#
你對“終局思維“如何看?
歡迎關注公眾號“互聯網思想”并在本文評論區留言,隨機精彩原創的2位讀者將有機會獲得本書一本。活動限一周!相關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