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講透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質: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維特根斯坦強調,世界不是由各種孤立的事物簡單堆砌而成的集合,而是一個由所有事實相互聯系、相互交織構成的有機整體,語言的邏輯結構映射著世界的邏輯結構。
事實并非僅僅是事物本身,而是關于事物的狀態、關系以及它們所參與的事件等。每個事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這個整體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與其他事實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網絡,共同決定了世界的面貌和本質。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關注表面,而要持系統性思維,深入分析事物相互間的邏輯關系,才能看清世界和事實的本質及其規律。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那樣,哲學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邏輯上清晰。生活的問題在表面上是難以解決的,只有深入才能得到解決。
語言即世界,維特根斯坦的這句名言揭示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由語言所描繪的世界,語言或思想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強調,命題是對世界的描繪,只有那些能夠被經驗檢驗的命題才具有意義,否則就是無意義的。我們不能思考我們無法思考的事物,也不能說那些不可思議或無法驗證的事物。
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論的,就應該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這句話不僅說明了對于那些不可言說的事物,我們必須保持沉默。同時,也說明了真正的智者的言辭都是非常謹慎的。
因此,我們沒必要過多關注那些無法驗證的事物和言論,要謹慎對待那些嘩眾取寵、標新立異的言論,避免被誤導或欺騙。
同時,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的意義并非來自其與世界的直接對應關系,而是通過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來確定的。他將語言比作“游戲”,強調語言的意義取決于其規則和用法,受情境、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例如,“水”這個詞的意義并非由其指代的對象決定,而是由它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方式(如請求、命令、描述等)決定。
要真正理解事物,維特根斯坦強調應該“不要想,而要看”,把注意力轉向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通過直接觀察事物的具體表現和細節,這樣才能夠獲得更豐富、更準確的信息,而不是僅僅依靠先入為主的觀念和理論。
例如,在與他人交流時,我們不要先入為主地去猜測對方的意圖,而是要認真傾聽對方說的話,觀察對方的表情、語氣、肢體語言等,這樣才能準確領悟他人。
因此,在學習中,我們一方面要深入到細節中去觀察和分析問題,避免“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理解不到位,同時也要避免被那些故意斷章取義的言論所誤導。
我們每個人所認知和體驗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是由其自身的感知、思想、語言等所構建起來的,是基于自己的視角和主觀立場等,有選擇性地聽他人用語言描述的,再經過自己思維處理后所形成的世界。
他人用語言所描述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其客觀性和準確性取決于講述人的認知、表達能力、立場,甚至利益等等,或存在理解片面、認識不到位、思想過時、甚至故意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和顛倒是非等情況。
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也受他人或集體意識影響,或不是客觀的,甚至是人為打造的。
對此,維特根斯坦強調,人類的凝視具有一種力量,它賦予事物以價值,但也提高價格。
這句話說明了事物的價值和意義,有用或無用,是由個人或集體意識賦予,不在事物本身。
在另一方面,即使是智者們,也很難將他們心目中真正的想法準確地描述出來,也更難以所有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讓大多數人理解。
對此,維特根斯坦表示,人有著這種感覺,即他在心里說出的話比他以言詞表述的更為清楚。我成功地表達的事物,從未超過我想要表達的一半,實際上連一半也沒有,至多是十分之一。
同時,維特根斯坦認為,每個人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不同,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某人談他不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哪怕你告訴他,他也照樣不能夠理解。
這決定了我們很難用語言將我們的想法和觀點,準確地描述,并同時用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維特根斯坦對此強調,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因此,一方面,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在關鍵場合,我們在表達時,必須在力求準確的前提下,并以他人能夠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方式描述出來。同時,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后,為了確保理解準確,可以詢問對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此外,維特根斯坦對“私人語言”,即只有說話者自己能理解的語言形式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一種只能由一個人理解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所有有意義的語言都必須遵循公共規則,強調表達時要盡可能用大多數人所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
在另一方面,有些人或對我們存在誤解,甚至因此對我們進行攻擊是在所難免的。對此,我們要以平常心對待,屏蔽無關的人,不爭不辯。因為你或許永遠都無法說服三觀和認知與你不同的人,在有的時候,或許也沒有這個必要。
在這個信息爆炸和流量為王的時代,語言被扭曲、被篡改的情況遠超過往。阻礙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
維特根斯坦對此強調,被篡改的語言是危險的,它塑造虛假的思想,污染了思想,歪曲了真相。人類唯一的自由在于警覺語言,警覺語言就是改善命運。
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均有其局限性,不但受到語言、思想和認識的局限,也取決于每個人的認知、角度、主觀立場和外部思想的真偽,不能真實和客觀地反映世界。 因此,維特根斯坦強調,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
人生受困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狹隘所導致的認知受限,解決方法在于轉換視角、樹立系統觀念,學會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或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考慮問題。
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全是舊的。維特根斯坦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人們需要不斷地運用語言去表達新的思想、觀點和感受等。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地推動思想的進步和交流。
同時,這句話更是強調了盡管我們要用語言表達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所基于的思想、概念和經驗等其實都是舊的,人類的思想和價值觀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和傳承下來的。
維特根斯坦認為,人們認為合理或不合理的事物是有變化的,某些時期人們會把其他時期認為不合理的東西看做是合理的,反過來說也對。即使連過去曾一度有效的經驗,但可能由于環境、條件等因素的改變,對當下和未來并不一定仍然有效。
正如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強調的那樣,人們所有知識都是二手的,容易被過時或錯誤的思想、不合時宜的經驗、習俗和價值觀所蒙蔽和束縛。
“我是我的世界,而我在世界之外”,維特根斯坦這句話說明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世界,思想或認知的界限就是一個人世界的界限。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不僅受其思想和認知的影響,而且也與其觀察世界的角度、主觀立場和情緒等因素的影響。
這個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從自己的角度所看的、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取決于自己的視角、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也取決于自己的視角。
你之所以看見的,正是因為你想看見。人們往往習慣于基于自己的立場、經歷和偏好等,有選擇性地看待世界。
世界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光明和快樂,我們的世界就充滿光明和快樂。如果我們的內心被憂慮蒙蔽了,那么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灰暗。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幽默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他人不是地獄,你自己才是地獄。
這句話同時也說明了由于認知和角度不同,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對此,維特根斯坦表示,如果獅子能說話,我們也無法理解它。
而我在世界之外,說明了自我是世界的界限,但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從邏輯層面來看,“我”作為認知主體,是站在世界“之外”對世界進行觀察和思考的。就像眼睛可以看到周圍的一切,但卻看不到眼睛自身一樣。
因此,人們難以真正認識自我、難以察覺自己內心,被自己的角度、主觀立場和情緒所限、被外部各種思想、價值觀和習俗所束縛。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 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自己是什么。一幅畫像束縛住了我們。我們無法走出它,因為它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中,語言似乎無情地一次次地重復給我們看。
要改變世界,我們必須首先要改變自己。而要改變自己,我們就需要首先深入地認識自己。
因此,我們要承認自己對自己的無知,不能自欺欺人。向內要察覺并勇于直面自己內心深處,培養創造性和批判性,持續反思和反省,提升自己的認知,放下自己的成見和主觀立場,打破自己心靈的思維枷鎖。
對此,維特根斯坦強調,沒有什么比不欺騙自己更難做到的,人類生命的核心是思考。
我們向外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和他人的觀點。同時,我們要獨立思考并保持質疑,拒絕盲目從眾和迷信權威、挑戰錯誤或過時的價值觀和思想,平庸的文化。不被歪曲的語言、錯誤的思想和觀點所欺騙。
質疑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但與此同時,質疑也要有依據,不能為了質疑而質疑,我們不能毫無根據地對一切事物提出質疑。
維特根斯坦認為,徹底的懷疑論在實踐中無法成立,因為懷疑本身依賴于某些確定性。懷疑必須在一個確定的框架內進行,否則將失去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