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斗魚二次元女主播“于芷晴mini”發布一則14分鐘的自述視頻,坦言自己確診焦慮癥與抑郁癥,并描述近三個月因病情導致身體機能異常、社交恐懼加劇的經歷。
視頻中,她提到盡管多次就醫檢查“身體指標正常”,但心理狀態已瀕臨失控。隨后,她在直播中情緒崩潰痛哭,自曝服用四片安眠藥仍無法入睡。
甚至因網友惡意評論當場回懟:“不直播我靠什么吃飯?”這一事件迅速引發熱議,也讓“網絡女主播人均抑郁癥”的爭議再度浮出水面。
在她發布視頻后收到了許多網友的惡意評價,甚至有網友讓她去生個小孩就好了。
而后在于芷晴的直播片段中,直播間也充斥著矛盾與沖突:她一邊展示藥盒、哭訴自己的痛苦,一邊與質疑其“裝病”的彈幕激烈爭吵。
有網友冷嘲熱諷:“怕死就別直播”“生病還看彈幕就是炒作”,而她則回擊:“就算是死,也要撓花黑子的臉!”
更令人唏噓的是,她直言經濟壓力是堅持直播的主因:“沒有飯店會免費讓你吃兩年飯。”
這撕開了行業光鮮表象下的真實困境——即便身心俱疲,許多主播仍被迫以“健康換流量”,因為停播意味著收入斷崖式下跌。
近年來,多位知名女主播公開心理疾病診斷,如趙露思、楊思琦等均因抑郁癥引發關注。
主播收入高度依賴打賞與流量,競爭激烈且穩定性極低。于芷晴提到“前幾年觀看直播的老板們都沒錢了”,折射出行業打賞經濟的萎縮。
從外貌評判到私生活窺探,女主播常成為網絡暴力的靶子。于芷晴曾被網友調侃“三任前任求復合”的直播內容,也被部分人曲解為“炒作”。
主播需長期維持高情緒價值輸出,甚至被迫“販賣隱私”吸引觀眾,導致自我認知混亂與心理耗竭。
從女主播于芷晴的崩潰來看,是網絡直播生態的殘酷切片。當鏡頭前的“情緒表演”成為流量必需品,主播的心理健康注定成為被犧牲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