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課本上那個高冷的「Spring Festival」,像極了早年間供銷社里不茍言笑的售貨員——正統、權威、不容置疑。
直到看到「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祝福語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賽場上映著南半球的夏日艷陽,才驚覺這「春天」的翻譯,原來是個「北半球限定皮膚」。
這時冒出來的「Lunar New Year」更魔幻。
上次聽說這詞,是韓國網民圍攻自家女團成員說「Chinese New Year」的新聞。這場景堪比東北大哥在海南過冬,突然被要求證明自己穿貂皮大衣的正當性。
但真正讓筆者笑出聲的是「Lunar」這個詞。
「Lunar」這個英語單詞翻譯過來就是「月亮的,月球的」,它既不是歷法,也不是地域,把它放在「New Year」前面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按字面意思,月球表面該插滿紅包了?畢竟「月亮的新年」這種說法,比「吳剛砍桂樹申遺」還離譜。
一、農歷不是月亮派,老祖宗用的是「陰陽結合」法
說「Lunar New Year」不準確,本質是場科學打假。中國的農歷根本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這相當于古人用算盤搞出了云計算系統。他們左手掐著月亮圓缺定月份(陰歷),右手按太陽運行定節氣(陽歷),中間還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當操作系統,隔幾年就塞個閏月當系統補丁。
這種「既要又要」的智慧有多絕?
舉個例子,農歷新年永遠落在冬至后的第二個新月,完美卡位在北半球冬春之交。
所以,當南半球華人穿著短袖貼春聯時,其實在用肉身演繹「時空相對論」——你的盛夏是我的立春,你的圣誕老人吃了我的餃子。
如果一定要把「農歷年」的意思翻譯出來,「春節」可以翻譯為「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New Year」或「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 New Year」。簡寫一下,還是「Chinese New Year」。
二、翻譯戰爭背后的「文化暗戰」
這場翻譯大戰本質是場「冠名權爭奪賽」,我們的對手像極了跳梁的小丑。
美國人最早用「Chinese New Year」,后來覺得不夠「政治正確」改口「Lunar New Year」,就像星巴克圣誕杯不敢畫十字架。
韓國人更絕,硬把「Korean Lunar New Year」塞進大英博物館宣傳頁,結果被全球華人用表情包轟炸到刪帖,堪稱21世紀最貴「改標題」事件。
但最黑色幽默的是聯合國操作,2023年,他們通過決議把春節列為假日時用了「Lunar New Year」。
結果,中國人自己先吵起來了。有學者痛心疾首「這是文化主權流失」,也有網友神評論「就當提前給月球殖民地注冊商標了」。
三、從袁世凱到霸王茶姬,翻譯史里的權力游戲
其實「春節」這個詞本身就是個近代發明。1914年袁世凱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前,古人過的是立春節氣。這相當于把元旦從1月1日改到雙十一,直接重構了全體國民的生物鐘。
再看當代的「霸王茶姬事件」。這家奶茶品牌在外網用「Lunar New Year」被罵上熱搜,道歉聲明堪稱當代公關文學范本:「我們沒管好海外團隊」——翻譯過來就是「臨時工已開除」。
這些鬧劇揭示了一個真相,翻譯從來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權力博弈。
就像「功夫」不再叫「Chinese boxing」、「豆腐」變身「tofu」,當我們的春節需要和K-pop、越南粽子、美國迪士尼爭奪命名權時,本質上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文明話語戰。
四、真正的「文化自信」,從糾結譯名到重構規則
與其爭論該叫Spring Festival還是Chinese New Year,不如看看這些魔幻現實:
紐約帝國大廈為中國新年亮起紅色燈光;
倫敦唐人街舞獅隊里混進了印度裔小哥;
元宇宙里的虛擬廟會能同時燒電子香和NFT祭品。
在這些場景里,「春節」早就不需要英文譯名當拐杖——它自己長出了賽博朋克的機械龍須,進化成了全球文化混合體。
就像中國年輕人既收紅包也過情人節,老外既吃餃子也發TikTok挑戰,真正的文化輸出從來不是「冠名權」,而是「解釋權」。
所以下次看到「Lunar New Year」別急著上火,不妨用老祖宗的智慧四兩撥千斤,給外國朋友科普農歷的「陰陽合歷」原理,順便安利二十四節氣申遺紀錄片。
畢竟,能把自己歷法做成全球公共產品的文明,根本不怕別人抄作業——因為答案里全是「略」。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