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衛視重播《甄嬛傳》時,將劇中“余答應”的戲份全部刪除,起因是該角色的扮演者崔漫莉因在直播中編造“無證酒駕逃逸”的虛假信息被行政拘留48。這一操作迅速引發爭議:有人為電視臺的“高效”點贊,也有人痛心經典劇作被“肢解”。
無獨有偶,此前,吳秀波在《雪豹》里被AI換臉成"無臉男",鄭爽在《古劍奇譚》里淪為馬賽克女俠,《少林足球》、《還珠格格》也因為“小燕子”而受到類似影響。“劣跡藝人連坐作品”的行業慣例,已從個案演變為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這種粗暴的“一刀切”邏輯,不僅損害了影視作品的完整性,更折射出一種對觀眾智商的傲慢。
《甄嬛傳》作為一部長盛不衰的現象級劇作,其魅力在于環環相扣的劇情和群像塑造。余鶯兒雖是配角,卻是推動劇情的關鍵人物:她冒充甄嬛得寵、恃寵而驕、最終被賜死,這一鏈條直接影響了甄嬛的成長與后宮權力格局的變動。余鶯兒冒充甄嬛是后宮傾軋的起點,刪了這段,安陵容的黑化、甄嬛的逆襲全成了空中樓閣。
北京衛視的刪減導致倚梅園等重要情節出現斷層,倚梅園里余鶯兒頂替甄嬛的劇情被「一鍵清空」,皇上直接快進到和甄嬛蕩秋千調情。更荒謬的是,線上平臺原封不動,只有電視觀眾被迫看「太監版」——合著用機頂盒的觀眾都是心智未開的幼童,需要廣電特供「純凈水」?按這邏輯,哪天發現御膳房廚子偷稅,是不是連甄嬛吃的糕點都得打碼?
將角色與演員強行捆綁,既低估了觀眾的判斷力,也暴露了行業對觀眾利益的漠視。更諷刺的是,此次事件中,線上流媒體平臺仍保留完整劇情,這種“電視版特供刪減”恰恰證明所謂“風險管控”不過是形式主義的表演。
這種傷害并非孤例——此前《大秦帝國》因某演員涉毒而將其戲份全刪,導致角色動機缺失;《捉妖記》重拍耗資數千萬,卻因替換主演失去原有表演張力。影視作品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因一人之過否定全體勞動成果,本質是對藝術的踐踏,也是對觀眾智商的踐踏。誰還不知道人和戲是兩回事?
參考國際經驗,對于涉及爭議藝人的作品,可以采取分級提示(如標注“本片包含某演員出演片段”)、收益剝離(將藝人酬勞用于公益)等方式,既保全作品完整性,又表明社會態度。更重要的是,應建立明確的評判標準:何種行為觸發刪改?影響范圍如何界定?目前“劣跡”判定往往依賴輿論情緒而非法律程序,其實是一種主動切割的懶政。
這樣下去,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是危險的。我們反對任何違法行為,但藝術不應成為道德審判的犧牲品。我們只有期待那些演員們乖乖的,不要違法亂紀,這樣才能保住影視劇的完整,要不然想看到完整戲份就得去買U盤了。
當「作品完整性」淪為可消耗品,中國影視將退化為「薛定諤的片庫」——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打開的視頻,明天會缺了誰的腦袋。
唯有將“人”與“戲”分離,承認觀眾的主體性與作品的獨立性,才能真正守護創作的價值——畢竟,按下刪除鍵的剪刀,剪不斷觀眾對好作品的珍視與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