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爆出來了很多馬斯克效率部查出美國軍用航空發動機數據造假的消息。
雖然大伙看著很“嗨”,但其實現在傳播的這些都是假新聞!而且很低級趣味。
以前是SY強身,YY強國,現在是造謠找G點了。
目前國內自媒體的傳播路線其實是這樣的,結合很多大事編造一堆似是而非的言論,如果能有爆點就全網抄襲,形成人體蜈蚣效應。
不過,咱們現在這些自媒體信息傳播和人體蜈蚣的區別是,好歹人體蜈蚣的頭一位吃的還是飯,而我們的很多造謠的自媒體,第一口吃的就是“屎”。
說下這件事為什么假到了極點,首先沒有信息來源,如果溯源只能溯源到某個博主發的一個博文:
這算是這件事情的“第一口屎”,至于馬斯克說沒說這句話呢?到馬斯克的賬戶上看了一下,最近是沒有,“效率部”的賬戶上也沒有。所以,疑點也就來了——又是一個“三無信息”。
至于作為證據的這張圖:
型號代碼等信息全對,就是兩個不同型號的F135發動機,似乎是無可辯駁的。但是尺寸對嗎?
F135發動機的長度為220英寸,包裝單上的L是229英寸,這個發動機的直徑是51英寸,最寬的位置加上了滑油盒的寬度是55英寸,而包裝單上的寬度則是100英寸,高度來到了101英寸。這事情就不對了吧?
那么這個小表格是哪里來的呢?恰好W君手里有這份文檔,這是F135技術手冊的附件發動機運輸說明書的一部分:
這份文件被美國空軍部長授權發放到了公眾領域公開發布。上面作為“證據”的這個表只是這篇47頁文檔的一小部分,出自這個文檔的第3頁和第31頁,分別對應了公路運輸和空運所需要的重量信息。
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發動機的重量為7260磅和6422磅,后面的這部重量和尺寸其實是“外包裝的”,再往后面重達10540磅或者9702磅的則是發動機本身+外包裝的總重量。
很多博主就會拿F135的推力去除10540磅來計算這個發動機的推重比。這就屬于“外行”了,你家發動機裝在飛機上還連著“外包裝”???你家看電視的時候是不是也不拆包裝的紙箱子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文檔中表述的航空發動機“外包裝”
通常,一個航空發動機的運輸是不能裝紙箱里面用泡沫塑料做“包裝”的,而是采用運輸拖車(Trailer)加上 發動機支撐系統(ESS)進行轉移,運輸拖車可以讓發動機方便水平和垂直移動,而發動機支撐系統則可以穩固發動機,讓發動機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受到外界沖擊和顛簸的損害。
由于這樣的設計“拆包裝”很麻煩,因此從出廠到正式裝在飛機上這段時間,一臺發動機配備一個拖車和一套ESS。
這兩套東西屬于發動機生命周期運輸部分的必要組件,如果要運輸,那么計算的就是發動機+拖車+ESS的總體尺寸和重量。所以說如果像有的博主的寫法把外包裝也算進推重比的重量里面就是“腦子里有蟬”的表現了。
不過說這些并不是給美國洗地,而是要說咱們第二種“腦子里有蟬”的表現——“盡信維基”。維基百科內的東西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絕對不能不查證的盡信。畢竟這是一個非官方的東西,任何驢馬爛子都可以在上面寫東西的。如果不明白,可以搜索下類似于“卡申銀礦”“韃靼起義”這類的信息。
這些編造的和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的“信息”其實里面一點“信”都沒有,但是絕對讓很多人很爽,例如這篇文章的內容:
其實就引用了大量的“偽”基百科。
那么維基上對于F135發動機的重量是怎么寫的呢?
最最最早的版本F135發動機的干重甚至是3750磅,來自于一個很有目的性建立的網站。
看當時的截圖(已經翻譯)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很有目的性的政治游說網站,為的就是讓美國政府只購買F135引擎而不去考慮替代方案。這種網站上的東西的可信性就大打折扣了。但這個版本后期就迅速被更改改成了5400磅。
即便是5400磅其實也是估計得出的結果。至于是5400磅還是3750磅的重量在維基上是有愛好者反復修改來回橫跳的。
例如到了2021年其實還會出現3750磅的版本:
直到到了2024年6月,這個記錄才修正為正確數值:
看上圖黃色標簽所標記的正確來源,其實就是W君給大家千米看到的那個《運輸手冊》。注意前面的圖片上方是不是都有一個“TO 00-85-20”?
講真,人家去年6月就改了和馬斯克查賬的關聯性并不大吧?我們的軍工要是看維基那真的就啥也別搞了。對吧?
那么美國的這些軍工復合體到底造假不造假?虛標不虛標呢?這個可能是大家更關心的事情。虛標參數這件事吧,一般的情況下只有咱們的“遙遙領先”們才會去做。
可以負責任的說,美國的軍工復合體還真的不去虛標數據。做數字對比,在某個數字上覺得“遙遙領先”了、“彎道超車”了其實是國內的一些偽軍迷和自媒體所熱衷干的事情,對于美國制度下的這些軍工復合體是不稀罕干也不敢干的。
咱們的自媒體是可以吹牛不用上稅,但是美國那邊的軍工供應商則是要對著合同負責的。在性能數據上他們不敢造假也不能造假。一旦查出來就可能被罰出一個中等國家GDP來。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DoD)和國防合同管理局(DCMA)對軍工企業的監管極為嚴格,每個武器項目都受到合同績效評估(CPARS)的嚴格審核。一旦出現數據造假、交付不符等問題,五角大樓有足夠的手段對軍工企業進行懲罰,后果可能相當慘烈。首國防部可以直接拒絕付款,使合同作廢,讓企業自己承擔損失。同時還會伴隨著的懲罰是違規企業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罰款金額甚至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足以讓企業元氣大傷。更嚴重的是,如果問題涉及惡意欺詐或嚴重失信,企業可能會被國防部列入“黑名單”,失去未來承接軍方項目的資格,徹底被踢出國防承包商體系。
這種后果對軍工巨頭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諾斯羅普·格魯曼等公司,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政府訂單,如果被剝奪了承接軍方合同的資格,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核心市場,企業前景將陷入極度不確定的境地。所以說,美國軍工體系的運作規則決定了,軍工企業并不是可以隨意編造數據、忽悠政府的商業機構,而是受到嚴格監管的國防供應商,任何企圖在技術參數上弄虛作假的行為,都可能帶來毀滅性后果。對于美國軍工復合體來說——數據造假其實就是給自己挖個大坑,只有傻子才會去做。
但所有東西都脫離不開人性,美國軍工企業不造假,并不說明他們的屁股是干凈的,他們有比參數造假更來錢的手段。造假只是面子工程,而真正去“下套”才是里子的根本利益所在。如果你了解了美國的這些軍工復合體是怎么“下套”的,你也會覺得“數據造假只有傻子才會去做”。
咱具體說說:
首先,是報低價的策略。在競標過程中去報低價,然后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再去追加預算。這種事情去其實基本上大家都經歷過。給大家說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路數了。家里找裝修公司裝修的沒有被收增項費的請打1。裝修過程中多砌一塊墻、多裝一個燈裝修隊都會找你要額外的錢的。而且即便是全包的報價給你拿的東西也都是很差勁的東西,你要求換一點好的,直接的結果就是——“得加錢”。
為什么會這樣?裝修公司的人知道,你已經和他們綁定在一起了,不接受他們的半成品也無法中途換施工隊了。這樣乖乖的一頭肥羊不被宰簡直天理難容了。最后你的裝修預算本來20萬輕輕松松被裝修公司干到了30萬。很多人深有體會吧?
美國的國防項目合同也是這的,尤其是一個長期合同,供需兩方討論的任何事情都是——“得加錢”,知道當初F-22的預算價格是多少嗎?知道當時B-2的預算價格是多少嗎?最后都是“得加錢”
F-22當初的預算價格是3500萬美元一架,計劃購買750架,到后來各種“增項”下來,飆到了三億美元一架,軍方只能購買187架。單價提高了8倍!
但洛馬虧欠了嗎?并沒有,原來的單子只有260億美元,硬生生的干到了560億美元。想想裝修吧朋友,你計劃花26萬裝修750平米的大平層,最后只裝了不到200平米,價格卻干到了56萬。
這是不是比虛標參數來的爽呢?你自己品品。
這就完了嗎?如果覺得這就完了,那你就太年輕了,備件和培訓呢?前陣子W君看了一個新聞:買了某輛電車,告訴你終身免費電池全保,但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須在指定的4S店修車,哪怕給輪胎打氣也得在指定的4S店做,否則你就會失去終身全保的資格??吹竭@里的時候W君就不厚道的笑了,這是妥妥的軍工復合體套路啊。
軍工界的玩法是這樣的:賣飛機的錢是一次性的,賣配件、維修、軟件升級的錢是持續不斷的。
這筆錢的費用不僅僅是軍工復合體獨家的收益,而且規模之巨大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
那啥,最新的來自美國國防部的消息確認了美軍的F-35計劃服役到2088年,沒錯,你一點沒看錯,是2088年!今年是2025年,算一下從1955年B-52正式服役到今年就是B-52的70大壽。不過美軍計劃的F-35如果按照2015年正式入役來算要掙扎到比現在的B-52還有活化石的感覺。所以看到這個消息之初,W君就在想,以后別“肥電”“肥電”的叫F-35了,這是“孔圣人”啊。試想再過50年,中美軍事交流的時候,中國飛行員問美國飛行員“你們還開F-35嗎?”……這畫面感似曾相識啊。
玩笑歸玩笑,美國國防部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把預算批下來了,2萬億美元支撐F-35到2088年!W君不像有些自媒體說話那么沒有依據,這是美國“御史臺”政府問責局(GAO)的報告:
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2萬億美元撐到2088年。
有沒有“鵝城的稅收到90年后了”的畫面感?
F-35 之所以能“撐”到 2088 年,不是因為它多么耐用,而是因為軍工復合體已經把這款戰機變成了“航空業的蘋果 iPhone”——你永遠得付費,永遠在升級,永遠離不開它。
2萬億美元,知道什么概念嗎?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才剛剛將美國軍費支出提升至約8950億美元。
這樣通過技術和專有服務能套牢美國,干嘛要造假呢?即使達不到國防部心理的目標,國防部不是也找不到第二家嗎?
如果這樣套牢美國,算是一種賺錢的方式你覺得已經無以復加了,那你依然太幼稚了。
前面不是說普惠的F135發動機嗎,那咱們就說普惠的這點事:
2014年美國國防部督察長(DoD IG)發出報告,是說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的:
這個審計報告的目標(Objective)是判斷美國空軍(AF) 是否以公平合理的價格從普惠公司購買 F?22 猛禽的單一來源 F119?PW?100 渦扇發動機備件。
簡單的說下:
審計報告主要針對 F-22 戰斗機使用的 F119 發動機備件采購 進行專項調查。美國空軍每年都會采購大量備件,以確保戰機的正常運作,而這類采購通常涉及巨額軍費,因此國防部會定期審查采購流程,以確認是否存在資金浪費、價格不合理或管理漏洞。這次審計的重點,是檢查美國空軍是否能夠合理控制 F119 備件的采購成本,以及是否存在供應商定價不透明的問題。
報告的核心發現是,美國空軍花了 3.179 億美元采購了 2211 種 F119 發動機備件,但軍方卻無法清楚地知道每個零件的具體價格。由于這些零件的供應完全由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控制,軍方只能接受供應商提供的報價,而沒有獨立核算成本的能力。換句話說,五角大樓在采購過程中并不清楚自己花的錢到底買了什么,只能被動接受供應商給出的總價。
報告稱調查過程中還發現相同的零件在不同時間采購,價格可能出現數倍的浮動,但軍方并沒有足夠的機制去解釋這些價格變化的原因。由于 F119 發動機是“單一來源供應”(sole-source),也就是說 只有普惠公司能生產這些零件,軍方在議價方面沒有任何主動權,只能接受供應商的定價。而合同簽訂后,即便價格出現大幅波動,軍方依然難以調整或質疑成本的合理性,導致長期以來采購價格難以控制。
用省流的方式來一句話總結——明明可以搶錢,但還給你幾個零件。
如果讀到這里,你會了解到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套路深著呢。深到數據造假這種事情真的是沒必要去做也不屑去做。
但凡有點基本對美國軍工復合體的認知,看現在網絡上瘋傳的美國數據造假的事情就像一群種地的在暢想皇帝種地用金鋤頭一樣。這只能證明是自己的眼窩子太淺沒見識了。
有的時候W君挺感慨國內這些自媒體的神嘴的,為了爽感什么事情都敢編,但總是遺憾沒有編到點子上,很是“捉急”。
對于很多偽軍迷則是另一種狀態,扒開了大嘴往人家腚部去接著,最終連成了一個人體蜈蚣。難道軍迷和軍事是在兩個不同的平行世界嗎?
所以嘛,說美軍發動機數據造假這件事本身挺讓人恥笑的??陀^點……總是沒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