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很“神”,“神”到可以在任何奇奇怪怪的地方辦展覽(戳開看那些想不到的地方辦的展),從街頭到街尾,從咖啡館到家具店,從菜市場到馬廄,選址之野。
不信,你看,這次成都復星藝術中心把展覽搬進了樓梯間。
在樓梯間布展不奇怪,但是,只在樓梯間辦展確實少有。成都復星藝術中心開啟的“樓梯間計劃”公共藝術項目,就專門選址獨立于主展廳的樓梯間夾層,為年輕的藝術家提供創作機會,選取主流藝術視野之外的另一種視角。
項目開放長期招募,接受任何形式、年齡與職業的申請,在不影響樓梯間使用的前提下,作品形式不限。
之前,這項“樓梯間計劃”已經進行三季展覽,分別回應著不同的主題——“說不準”“退居二線”“街 垃圾袋 動來動去”,呈現了黃杰、李隨唐、劉珂旺、譚昱冰和張瑞麟等多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這次是“樓梯間計劃”的第四季,策展人李瀚把目光聚焦于“身體”,展覽被命名為“身體的寓言”。黎之陽、魏銘苡、李琳茜三位以年輕藝術家以不同的創作路徑回應了“身體”這一母題。
我們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黎之陽反復解構蘋果——這一貫穿人類原罪與誘惑的古老符號,創作出的作品《其本來》通過挖掘蘋果表皮的內與外,探索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生命循環,物質性痕跡也暗示身體的消亡與重生。
李琳茜的《整容醫院》系列以符號化的身體局部,質問消費社會中的審美霸權。她將童年經歷的鼻整形手術轉化為數百件完美無瑕的陶瓷鼻模,呼應古希臘雕塑的"理想美"的同時,揭露出標準化審美對身體的異化。
魏銘苡在行為藝術作品《十六件》中,把十六件承載私人記憶的物件逐一粘貼于墻面,并不斷剝離與黏合,通過儀式化動作揭示身體作為身份載體的脆弱與韌性,并直指身體的行動性與對抗性。
在三位年輕藝術家看來,"身體"不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更是一種流動的語言。至于它到底會書寫怎么的寓言?不妨到“身體的寓言”尋找屬于你自己的答案。
地址:舍得·成都復星藝術中心
時間:2025.2.14—3.23
票價:free(“樓梯間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