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要緊的事,索性聊聊書。
最近讀了本梁曉聲寫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很過癮,讓我對中國社會的各類思潮有了更加立體的印象。
一個小說家寫時評,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批評:你的很多觀點,恐怕是你主觀想當然的結論,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
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批評,這個需要接受。
但超越傳統新聞批評的寫作,更加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如此。你怎么能確信,你看到的所謂客觀的新聞材料就是對的呢。有時候以文學的眼光,用人性的角度去推演的結論就是錯的呢?
這個可以爭議,我也欣然接受。
讀梁曉聲的書,需要辯證地去看,要揣摩里面的難言之隱。小說技法上,有個東西,叫“展示而非論述”,展示給你看了,自己去理解,你怎么想,跟我無關。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也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我讀書或是看文章,比較挑文筆,這恐怕是我為數不多的潔癖。返回到日常生活里面,我倒是邋里邋遢起來,可以穿著睡衣上街,這是重慶這座城市允許我的生活方式,之前就見過有人睡衣上街,于是效仿之。在廣州生活的幾年,我也見到有人拖鞋上街,覺得這很方便,就也效仿之。
但唯獨對文筆我比較挑剔,我覺得文筆差的寫作者,思維必然平庸而不縝密,給我帶來不了什么重要的啟發。
我在梁曉聲的這本書里面,經常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諸如在描述九十年代全民皆商的社會氛圍時,梁曉聲用了“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成長”這樣的句子,看到“在成長”的時候我會心一笑。后來查到,北京話里早有這樣的句子,但是傳到坊間的卻是“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待開張”,或是“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擦槍”,“開張”與“擦槍”與梁老師寫的“在成長”相比,就暗淡無光了。
在書中,梁老師還有這樣的段落,比如:
“他們幾乎都是些不讀書的人,尤其不讀小說、詩、散文。他們從天性上輕蔑文學,極端討厭作家。如果他們欲請某位作家赴宴,那作家還真的受寵若驚打算前往的話,那么一定要有思想準備,大約自己的筆要為他們‘服務’一下了。”
“中國的知識分子一旦做了官,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官,他往往希望世人首先視他為官員。如果竟不被那么看待,他心里就不免的有幾分不痛快起來。如果他是他所從事的知識領域內的官,他將很在乎他在世人眼里,是否區別于他的同行,是否被認為比他的同行高一等。”
還有一些更加“勁爆”的內容,囿于發表需要,恐怕只有各位自己去找梁老師的這本書看一下,才能體會到我說的什么意思。
小說家,尤其是像梁曉聲這個級別的作家,本就是時代的神經,他們對于社會洞察的敏感程度,在我來看,是遠超過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很多觀點是率性所想,是直覺所達,沒有理由的,但是卻展示了更多的真相。
倘若我們拘泥于傳統的非虛構寫作,或是新聞評論的“規范”去要求梁老師的寫作,恐怕這樣一本有趣的書就不會出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