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的詩詞,就如同一面鏡子,當我們讀到它時,不僅能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各種細膩的情感,還能提升我們對美的感知與鑒賞能力。
尤其是許多好詩,通常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讀懂讀透能很好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回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從而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七首詩,就是如此。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行到水窮處"的困頓,往往藏著命運最慈悲的饋贈。當執著于道路的旅人學會坐看云起,便獲得了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
王維在山窮水盡處看見的,不僅是云霞變幻,更是生命流轉的本質——絕境從不存在,有的只是心靈投射的幻影。
《嗅梅》
無盡藏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尋春人踏破芒鞋,卻仍然無所得,歸來時卻在偶然折梅的瞬間照見本心,這告訴我們那些刻意尋求的"春意",可能正是遮蔽本覺的迷霧;我們苦苦追逐的真理、幸福、成功、滿足等,往往就在眼前,只待你轉身就能得到。
因為真正的解脫,或許始于承認"春在枝頭已十分"的頓悟,用心感受當下,就會發現美好一直都在。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蓑笠翁的獨釣寒江,絕非消極避世,而是以凜然姿態守護心中燈焰。天地皆白的孤絕之境,恰是勘破生死的最佳道場。
當千山鳥飛絕的困境來臨,這首詩告訴我們不要被困境所嚇倒,真正的生命尊嚴,縱使孤獨,保持內心的獨立與堅定,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孤獨照亮孤獨,成為黑暗中最晶瑩的那片雪。
《廬山煙雨》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東坡居士用盡一生參透的,不過"見山是山"的三重境界:當廬山煙雨褪去神秘光環,真理以最樸素的形態顯現。
告訴我們不執著于得失,不糾結于表象,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說了算。
這首詩給予困于執念的現代人一劑解藥:所有讓你輾轉反側的求不得,終將在某個平常的清晨,化作手中清茶的裊裊輕煙。
《船居寓意》
船子和尚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垂釣千尺的豈是絲綸?分明是修行者投向生命深淵的覺知之線。當一波漣漪牽動萬重波瀾,恰似妄念相續的眾生相。
而漁父始終穩坐舟中,暗示著:在這無常世相里,真正的自由不是平息風浪,而是成為那葉不隨波逐流的輕舟。
《禪悅》
張問陶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
詩人通過對荒謬"買山錢"的詮釋,道出禪悟的真諦——菩提不在名山古剎,而在灑掃庭除的平常心里。門庭前的竹影茶煙,遠勝刻意營造的禪意空間。
這種"清妙即禪關"、“心光如滿月”的智慧,恰是治愈當代人精神內耗的良方:不必外求,當下即是道場。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倒映的何止天光云影?分明是觀照者的心相。朱熹以池水為喻,道破認知世界的根本法則——當思維成為一潭死水,再美的風景也會扭曲變形;
唯有保持源頭活水的謙卑與開放,方能映照萬物而不滯于物。這恰似禪宗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